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探讨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权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e 2.0软件作为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0.0进行.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阴阳两虚证类(0.4%).结论:痰瘀已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以痰瘀为主,痰瘀之毒可并存于高血压病其他各证类及其病程的各阶段.  相似文献   

2.
韩学杰  沈绍功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169-1172
通过查阅"中医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历代文献及理论研究成果,从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氧自由基的损伤、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相关基因、病理变化等方面述及痰瘀互结证的现代研究,指出其临证价值所在,提出"毒损心络"的新观点,制定诊疗痰瘀互结标准,拟制治疗新方,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病证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痰瘀互结证为其常见证型。为能充分了解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形成的病理基础,以期更好地指导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就痰瘀的形成及痰瘀互结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医没有高血压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相当于"眩晕",部分包含"头痛"和"肝阳".毒损心络是中医诊治高血压病的新思路.毒为何物?在高血压来说主要是痰瘀浊毒在体内的积累停留,不能通过络脉的渗注而排除体外.回首古训:朱震亨的"无痰不作眩",虞抟的"死血迷闭心窍"瘀血致眩说,对当前高血压病的临证十分切中.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的疾病。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血压病与痰瘀互结的现代研究,其次探讨了高血压病痰瘀互结的中医分析。本文的研究希望为高血压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邵章祥主任医师从瘀毒损络论治高血压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章祥主任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中医络病理论阐明高血压病与络病密切相关,揭示瘀毒损络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机理,瘀毒损伤心络是高血压病变的关键,并根据高血压病瘀毒损络的病理特性和不同分期,进行辨证施治,提出高血压病应从瘀毒损络论治,重在复元祛毒舒络,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舒络降压胶囊”,对于治疗高血压病二、三期眩晕头痛、心悸乏力等症,疗效明显,不仅有明显降压作用,还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保护人心脑肾的功能,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高血压病发生与痰瘀互结的关系及其与五脏的相关性,文章对历代文献中关于痰、瘀与眩晕、头痛,及五脏与眩晕、头痛的论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痰、瘀与眩晕、头痛的发生关系密切,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相关,并且痰、瘀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痰能致眩、致头痛,瘀也能致眩、致头痛,五脏功能失调可以产生痰、瘀,五脏病变可引发眩晕、头痛。因此,高血压病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病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临床治疗高血病时要注意其与五脏的关联。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历代文献虽有痰瘀互结致病的论述,但未发现痰瘀互结致眩晕、头痛的明确认识,而在临床上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炎性反应和内皮受损是引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论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核转录因子(NF-κB)等炎症因子与血管内皮的相关性,探讨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可能加剧血管壁的损伤,促进动脉硬化斑块的破裂而引发并发症,揭示炎性因子是高血压病毒的生物学基础。目的在于揭示建立以中医预防为主的治未病预警系统和既病防变的干预措施,为临床防治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与络病相关性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古代及现代文献对高血压病与络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认为络脉在生理、病理方面具有基础性与广泛性,同时微循环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活动场所之一,络脉与微循环有其相似性.高血压病的证候演变规律,与络病的层次递进互相吻合.因此络病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状态.其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为疾病初起,络脉出现气滞、血瘀或痰凝等病理变化,以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主,阴虚阳亢为辅;中期,虚实并见,以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与肝肾不足并见为其特点;晚期以阴阳失调为主,兼有痰瘀互结."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活血祛痰化瘀、解毒通络法是其主要治法.强调应从络病的角度开展埘高血压病的防治,以期达到不仅治病而且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1.
毒损心络与高血压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学杰  沈宁 《中医杂志》2005,46(2):155-156
1 络病学说与毒损心络的渊源 临床上高血压病患者以苔腻多见,而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非少见,痰瘀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痰和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为毒邪.高血压病是心络受邪所致.  相似文献   

12.
13.
肾小球肾炎(GN)时,脂质代谢异常是痰浊的生化基础,血凝亢进、高凝血症、高黏血症与肾脏纤维化即是肾络瘀阻;感染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湿热、热毒蕴结,是GN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痰瘀毒互结是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因素,对GN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痰瘀论:论痰瘀互结与痰瘀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雷忠义  于小勇  刘超峰  范虹  武雪萍  雷鹏 《陕西中医》2013,(12):1646-1648,1669
<正>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于我国,但近年来我国呈增长趋势,70年代我国冠心病的人口死亡率为13.83/10万,80年代增至39.73/10万,90年代男性死亡率为49.2/10  相似文献   

16.
痰瘀互结的发生有痰瘀同生与痰瘀互生两个方面,痰瘀互生又包括痰瘀间的直接和间接转化。当痰瘀互结化热,则易酿生毒邪,蚀脉伤肌,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治疗上,应详细辨析痰瘀互结的病机,或痰瘀同治,或痰瘀互治,根据痰瘀的偏重灵活用药。同时依据气血津液相关及证候动态演变,恰当配伍应用理气、补气和清热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7.
探讨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3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文献,探讨了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认为痰瘀互阻是缺血性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痰瘀同治法则通过作用于血管及血液流变学、脂质代谢、炎症介质及免疫反应等方面,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试论痰瘀互结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津变成痰,血滞生瘀,痰瘀本是两个不同的病理产物,治疗措施迥然有异。但临床实际所见,痰与瘀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疑难重证中,又常互结相兼为患,常须痰瘀并治才能收效。如咳喘、中风、噎膈、痹证、胸痹、癫、狂、痫癥积等,痰瘀互结常是其主要病机,特别是当这些疾病久治不效,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9.
胃痛病因中虽多,燃烧与痰瘀互结相关,本文分别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三方面简要探讨了胃痛与痰瘀互结的关系及其治疗意义,认为化痰活血法配伍在治疗胃痛的全过程中,有临床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20.
正高血压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未提及,现代医家普遍将其归入眩晕、头痛范畴,往往从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肾气亏虚、肾阳虚、痰湿壅盛等证型辨证论治。然而伴随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转变,痰瘀互结证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常见证型。1源流《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言及痰瘀致眩有关理论,但阐明"津血同源"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诠释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