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甲复脉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臣  刘涛 《新中医》2005,37(10):79-80
三甲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由炙甘草、生地黄、白芍、麦冬、阿胶、火麻仁、牡蛎、鳖甲、龟板组成,具有滋阴潜阳熄风之功。主治温病后期,伤及肝肾之阴,虚风内动证。症见手指蠕动,痉厥,心中儋儋大动,甚则心中痛,舌干、齿黑,脉细数。笔者临证用此方治疗瘀血结聚为主的病证,多有良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四)熄风法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抑制痉厥等作用,主要用于急症热动肝风,肝阳化风,虚风内动,风痰阻窍,风中经络等证。1.凉肝熄风:是以清热凉肝与熄风止痉药合用,治疗急症热极生风证的一种治法。温热病毒,侵入气血,消烁津液,内窜肝经,引动肝风,证见:身热炽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瘈疭,角弓反张,舌红苔燥,脉象弦数等。治宜凉肝熄风。代表方如羚羊钩藤汤等。其高热、抽搐、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尿毒症等病症,辨证属热极生风者皆可仿此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黄锦兆 《江西中医药》2005,36(12):53-53
熄风止痉法常用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原因所致的风动之证。笔者根据《风经》“风者善行而数变”理论,认为善行即多“动”之意,其表现为异常动态、病位不定,可发生于上下内外任何部位。数变即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兹就熄风止痉的运用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代医家关于帕金森病的因机证治论述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蒋健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在于肝肾气血亏虚,标实主要在于痰湿瘀血阻络、内风发动,临床往往本虚标实同时存在,内风夹痰瘀多贯穿于帕金森病的发病始终。蒋健教授常用活络丹、逐风汤、刷痰丸化裁治疗本病,紧紧抓住补益肝肾、祛痰化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搜风剔络、熄风解痉止颤六大主线,善用虫类药,敢用大剂量,治风先治血,多原则灵活配伍,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三则危急重证 :妊娠坐骨神经痛 ,证属胎迫经络 ,络脉不利。治宜益肾养血和络。方选当归芍药散。支气管扩张大咯血 :证属痰热犯肺 ,肝火炽盛 ,火盛气逆 ,灼伤肺络 ,血热妄行。治宜凉血清肺 ,通泄宁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晕厥 :证属肝肾阴虚 ,风阳旋动。拟益阴和阳熄风法  相似文献   

6.
周燕萍 《光明中医》2010,25(12):2160-2162
络病理论对温病的因机证治均有指导作用。络脉是温邪由卫气分深入营血分的主干道。温邪侵入人体损伤机体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卫气分阶段多为正邪相争的功能性病变,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主,病邪的影响侧重于经而不是络,而营血分阶段则代表温邪伤及脏腑阴络,以脏腑的实质损害为主,络病的病理逐渐突出并随病邪进展由营入血后络病的病理更为显著。通络法贯穿在病程的始终,特别是营血分证阶段,治法多样但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7.
一、名词定义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血分证;是指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其临床特点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舌质深绛,吐血、衄血、便血、溺血,斑疹密布等。 4.壮热;指热势炽盛,多表现为但恶热而不恶寒,系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所致。热入阳明,多呈现壮热。 5.痉厥: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并见,故合称痉厥。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发病急骤,病死率较高。祖国医学认为,乙脑属于温病范畴,相当于温病中的“暑温”、“暑风”、“暑痉”,其辨证历来以卫气营血为纲。但据笔者临床治疗体会(曾用中医中药治疗乙脑47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虽符合乙脑的传变及病机演变过程,但由于乙脑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若仅仅固守其“经”而立“法”,往往难于掌握病情的变化速度,而致药未服,病已变。经临床治疗发现热、风、痰为本病的共有症,热、风、痰的发展符合乙脑的病机变化,故辨治以热、风、痰为纲,治则以清热、熄风、化痰为主。现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系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其对温病的辨治有独到之处,如温病后期,热羁下焦,消灼肾阴,其治以滋肾法为主,并针对病机演变,而分别辅以复脉、填精、敛汗、止涩、泻火、清心、降逆、熄风、透邪、利咽、攻下、护阳诸法,丰富了温病的治法。  相似文献   

10.
<正> 高热痉厥是急诊常见的病证之一,因其发病迅速,症情险恶,辄有朝不保夕之虞。胡老对此机因研讨颇深,临证十分慎审,选方择药精炼中肯,常融伤寒温病方子一体,得心应手之效,每挽狂澜于反掌之间。对“舍三宝而无他法”之论从不苟同,且起恃三宝待毙之例不乏其人,尝谓“三宝固为高热痉厥急救之品,但必适其证而用其药。殊不知高热痉厥并非皆热入营血,扰其心神,动其肝风,由标寒郁遏,机枢不利,痰浊蔽蒙,胃肠结热,血热蓄  相似文献   

11.
概述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实用意义? 答: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内经》,已有关于温病因、证、脉、治方面的记载。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等,为后世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迨至汉张仲景编著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热性病学《伤寒论》问世,对温病的初期证候特点又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该书中  相似文献   

12.
徐程  鞠少寒  李崇超 《河南中医》2022,(8):1165-1168
黄元御提出,温病与热病本质相同,病机为风邪伤人,木火与己土受邪,木火主血,随己土而升,而风邪伤卫,则内乘阴位而逼迫营血,热不能外达,而成温病。其认为,“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将六经气化理论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温病太阳证,卫气已闭,营郁初起,治宜开腠理,清营热,采用“凉金补水”之法,施以玄霜丹;阳明证为燥热不泄,胃腑积热,治疗应在腑热未动之时,清解阳明经之热,方用素雪丹;少阳证为相火内郁,治宜清凉和解,散其炎烈,用红雨丹;太阴证多见湿盛之象,太阴之湿夺于阳明之燥,治宜清散皮毛,滋太阴湿土并泻阳明燥金,用黄酥丹;少阴证能化寒为热,治宜清散皮毛,泻君火而益肾水,方用紫玉丹;厥阴证,火煎迫营阴,治宜清散皮毛,滋风木兼泻相火,方用苍霖丹。以六经统领温病,又不为其所拘泥,所用方药多法于仲景,却重视顾护脏阴,多用补阴泻阳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八、"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别论诸热,唐容川说:"指发热、恶热、瘟暑等症而言."瞀,指头目昏花,神志朦眬.瘈,筋脉抽掣之义.火热之邪,内扰心神,可见神志昏瞀;灼伤筋脉,易致筋挛抽搐.临床发热、神昏、抽搐之患,属火者居多.例如:《医宗金鉴》儿科火郁生风的急惊风,以及温病逆传心包,舌绛神昏之至宝丹、牛黄丸证等便是.《温病条辨》云:"热炽如火,神昏瞀瘈,抽搐不止,治以羚角钩藤汤."但是,并非所有瞀瘈皆属于火.例如:①中风证中的中脏,无热而瞀瘈,是属虚寒.②小儿脾虚便溏,渐至羸瘦,,以致惊搐、昏乱的慢脾风,多属阴阳两虚.③中风在络,无热而瞀,无热而瘈,多属痰湿闭窍,风痰阻络.正如《证治要诀》所云:"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15.
论温病中的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颖 《新中医》2000,32(7):10-11
痰证表现常出现于温病的各个阶段,因此运用治痰法治疗温病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认为温病痰证的形成有与痰结、津聚为痰、4久津液成痰三个方面。证型分有热痰、燥痰、风淡、湿痰;分别治以清热化痰、润燥化痰、除湿化痰等法。并从温病痰证的不同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温病条辨>养阴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中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养阴诸法 ,匠心独具 ,现探析如下。辛凉解表 ,兼以养阴。本法适用于温病初起 ,邪热伤津而致口渴、咽痛、小便短诸症。治用银翘散加花粉、生地、麦冬、知母清热养阴。若邪热郁肺 ,窜走血络而发疹 ,治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元参清血滋阴 ;若“太阴风温 ,但咳 ,身不甚热 ,微咳”,治用辛凉轻剂桑菊饮。解表养阴并举 ,实含未雨绸缪之意 ,免使邪热侵犯中、下二焦。辛寒清气 ,兼以养阴。本法适用于太阴温病 ,邪热内结阳明 ,热盛津伤而见“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  相似文献   

17.
冯自铭 《中医杂志》2003,44(Z2):97-98
藿朴夏苓汤具有芳香、清热利湿之功效.本方原是治疗湿温病湿重于热型的方剂.随证加减,治症范围颇广.在于法与药的运用,若变化得当,效果明显,运用也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六) 息风法是平息内风、制止痉厥的治疗方法,具有凉肝息风或滋阴息风的作用。凉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证,属干清法;滋阴息风适用于阴虚风动证,属于补法。 1.凉肝息风 (l)概念: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2)适应范围:温病牙吓热亢盛,引动肝  相似文献   

19.
黄琴 《四川中医》2001,19(6):2-3
本文对《吴鞠通医案》中温病误用辛温发表、误用寒凉、误用养阴的变症病机及证治进行探讨,指出变症病机要点是:以热邪为本,阴伤为标,变由热致。治疗变症当首辩热之所在,以祛邪撒热为要,热除则变止;标急时以治标为急或标本同治;由于误治常致气机阻洁,故宣扬气机亦乃治变之常法。治变应注意救治。  相似文献   

20.
“高热”是温病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是各种温病必有的表现。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神昏”与“高热”几乎是因果关系。无论温邪在卫在气,或入营入血,只要“邪入心包”、“热陷心营”,就会出现“热多昏狂”、“神昏谵语”、“痉厥神昏”或“神昏气竭”。“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因此,“高热”是温病中邪正相争的结果,而“神昏”又是温病中的一个危急“信息”。若临床辨“症”不清,治疗不当,轻则失误病机,重则危及生命。现对温病中“高热”和“神昏”的辫“症”施治,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