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血清TPINP和ICTP检测及SPECT和CT显像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252例,进行全身骨显像扫描.SPECT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患者取全身前位和后位显像,并结合常规CT扫描进行分析.检测TPINP 和ICTP采用RIA药盒,计算采用log-logit或四参数数据处理模式.结果 乳腺癌术后SPECT骨转移率为19.4%(48/252),48例骨转移患者发现病灶123个;乳腺癌术后CT骨转移率为11.9%(30/252),30例骨转移患者发现病灶53个.SPECT和CT的转移率、病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14、P<0.05和χ2=41.386、P<0.01).血清TPINP和ICTP水平在SPECT阳性组明显高于SPECT阴性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9、P<0.01和t=8.799,P<0.01).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CT显像比较对乳癌术后骨转移有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TPINP作为骨形成标志物、ICTP作为骨吸收标志物能在早期出现变化,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全身显像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相互补充,乃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与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抗CCP抗体、RF及CRP)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科进行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的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4例,其中男72例,女92例,平均年龄48~71岁,病程0.5~2年,所有入选患者均有相关血清学检测指标(抗CCP抗体、RF及CRP水平),最终诊断以201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和EUALR指定的RA诊断分类标准为依据,对全身骨显像及血清学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4例受检者中最终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8例,血清学检测灵敏度59.38%,特异性58.33%;99 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灵敏度77.34%,与血清学检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55.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中,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的诊断灵敏度优于血清学检测;且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更易于评价全身关节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30例确诊为骨转移的DT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3±12.6岁.在口服治疗剂量131I后的80~ 96小时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结果 30例患者中单发性骨转移8例,多发性骨转移22例.单发性骨转移的病灶分别位于胸骨、颈椎、胸椎、股骨、锁骨、颅骨和肋骨.22例多发骨转移患者的病灶主要位于脊柱、肋骨、胸骨和骨盆骨等.所有患者的SPECT/CT图像上均可见131I异常放射性浓聚,同机CT示24例为骨破坏,1例为成骨性改变,CT结果为阴性者5例.多发骨转移组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18),两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并无明显差别(P=0.212).结论 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较好的将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相结合,更好的评价DTC患者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4.
脊柱原发性淋巴瘤为罕见病例,SPECT/CT全身骨显像可以协助诊断.本文报告了锝9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全身骨显像加CT断层融合1例,并回顾相关文献归纳脊柱原发性淋巴瘤的SPECT/CT影像特点.本病例表明SPECT全身骨显像加CT断层融合可为脊柱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CT融合图像诊断原发性肝癌胸腰椎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65例排除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伴有腰背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及胸腰椎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根据患者综合表现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和无肿瘤骨转移,以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标准。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比较全身平面显像与平面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对原发性肝癌胸腰椎转移的检出率,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检出胸腰椎转移灶数目的差异性。结果 65例伴有腰背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全身骨显像,检出骨转移病例12例,检出率为18.46%;共检出胸腰椎转移灶57个,有骨转移病灶的患者平均胸腰椎转移灶为4.07䥺SymbolqB@1.27个;全身骨骼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检出骨转移病例30例,检出率为46.15%;胸腰椎病灶136个,有骨转移病灶的患者平均胸腰椎转移灶4.53䥺SymbolqB@1.20个;两方法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诊断价值,以便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方法 对113例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均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血钙、碱性磷酸酶检查.通过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高钙血症、碱性磷酸酶升高联合诊断骨转移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判断骨转移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中的发生几率是否相同.结果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92.7%),特异性(83.2%)、准确性(85.7%).肺癌发生骨转移的总体几率为36.7%,肺腺癌较其他类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的几率高(P<0.叭).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高灵敏度,对诊断肺癌患者骨转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478例已确诊恶性肿瘤患者均行SPECT99mTc-MDP全身骨显像,结合CT、MRI检查结果,分析计算全身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等,并统计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高发部位。获得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9%、68.2%、90.6%、74.1%和79.3%。结论:骨显像对探测骨骼病理改变的灵敏度非常高,在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较MRI/CT敏感(χ2=3.99P〈0.05)。做为一种简便、安全、灵敏的显像技术,其性价比很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18F-脱氧葡萄糖(FDG)SPECT显像和全身骨显像对于分化性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灶检测能力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期间接受131I治疗的DTC骨转移患者17例(男8,女9),年龄(46~82)岁。8例乳头状腺癌,9例滤泡状腺癌。7例单纯骨转移,10例合并淋巴结和/或肺转移。所有患者在接受大剂量131I治疗转移灶前2d~10d均行18F-FDG SPECT显像和99mTc-MDP全身显像。使用SPSS11.0软件对组别之间比较行χ2检验。结果:17例患者共发现70个骨转移区。18F-FDG SPECT显像的灵敏度71.34%(50/70)高于全身骨显像62.86%(44/7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05)。特异度和准确度18F-FDG SPECT显像97.76%(131/134)和88.73%(181/204)均高于全身骨显像91.04%(122/134)和81.37%(166/204),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t=5.72,P〈0.05和t=4.34,P〈0.05)。结论:对于DTC骨转移的检测,18F-FDG SPECT显像的灵敏度与全身骨显像相仿,而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全身骨显像。但是,对于小部分成骨性反应为主的DTC骨转移灶,全身骨显像更为灵敏。所以,18F-FDG SPECT显像不能完全取代全身骨显像,全身骨显像对于检测DTC骨转移仍然具有临床价值,可作为18F-FDG SPECT显像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99Tcm-MDP SPECT/CT在骨显像中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并同时行SPECT/CT检查的35例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影像或临床随访为依据,分析99Tcm-MDP平面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的定位、定性诊断能力。结果 本文35例患者共41处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病灶,其中全身平面骨显像定位准确14处(34.1%,14/41),SPECT/CT定位准确41处(100%,41/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P<0.05);SPECT/CT确定诊断35处(85.4%,35/41),全身平面骨显像确定诊断仅8处(19.5%,8/41),两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5,P<0.05)。结论 与全身平面骨显像比较,SPECT/CT显像在骨显像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诊断中能够...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鉴别颅骨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伴颅骨病变的骨外原发肿瘤患者81例(118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其中25例(40个病灶)行颅骨SPECT显像,43例(66个病灶)行头部异机CT或MR I显像,12例(19个病灶)行颅骨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所有图像均由至少两名医师判读,判读结果与最后诊断符合者,为"符合"。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在鉴别颅骨病变中的符合率。各种方法在良/恶性病灶诊断符合率及总符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的总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良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其他方法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恶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全身骨显像、骨SPECT显像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二者。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骨显像在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身骨显像结合局部SPECT/CT在诊断椎体良恶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过病理或临床证实的52例椎体骨折患者的骨扫描及SPECT/CT资料,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间的差异。结果骨扫描发现78.8%(41/52)的患者伴有椎体外病灶,但良性组出现病灶的人数明显少于恶性组;SPECT/CT发现恶性组椎体出现骨质破坏及椎弓根异常浓聚的人数明显高于良性组;对于结核及甲旁亢患者骨扫描及SPECT/CT缺乏特异表现。结论虽然骨扫描及SPECT/CT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非常适合脊柱骨折病人的筛查及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全身前后位SPECT骨显像、CT扫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两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做出诊断,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咽癌颅底骨侵犯SPECT阳性检出率46.7%(28/60),CT阳性检出率28.3%(17/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阳性检出率55.0%(33/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与SPE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骨侵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检测敏感性与单纯SPECT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FPSA)与总(TPSA)比值(F/T)的结果及骨转移的特点。方法对412例Pca患者术前血清TPSA、FPSA含量和F/T比值及99mTC-MDPECT全身骨骼显像分为二组进行分析。结果无骨转移组为25.5%(105/412例);有骨转移组为74.5%(307/412)。307例Pca骨转移组患者,共有2907个转移病灶,97.5%(2834/2907)显示为"热区"病灶,2.5%显示为"冷区"病灶(73/2907)。有Pca骨转移组血清TPSA、FPSA和F/T分别是97.9±59.4μg/L,10.2±8.1μg/L和0.09±0.04;无ca骨转移组29.6%(16/54),分别是24.8±23.0μg/L,4.4±3.4μg/L和0.12±0.05;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TPSA与骨转移程度呈负相关(r=-0.487,P0.05)。当PSA10μg/L,骨转移率为2.6%;当PSA 10~20μg/L,为10.5%;PSA 21~50μg/L,为52.6%;PSA 51~100μg/L,为92.7%;PSA100μg/L,为100%。F/T比值与骨转移程度呈负相关(r=-0.641,P0.05)。F/T0.15者,有84%的Pca患者有骨转移;F/T0.10者,100%的患者有骨转移。结论血清F/T比值小于0.15者,必要时行ECT全身骨骼显像。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盆骨、椎骨和肋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在131I去除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19例接受甲状腺全切或部分切除术后的DTC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97例),用131I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去除治疗)5 ~7d后,行131I-SPECT配2.5mA X射线球管装置和131I全身扫描(131I-WBS显像),所有结果均通过病理、其他影像检查(B超、CT)和临床随访一年,确定DTC转移灶397处.结果 119例病人经131 I-SPECT配2.5mA X射线球管装置融合显像检查发现DTC转移或复发灶377处,占95% (377/397),假阴性有9处,占2%(27/397),假阳性病灶11处,占3% (11/397).131I-WBS显像检查发现DTC转移灶或复发灶324处,占82%(324/397),假阴性有64处,占16%(64/397),假阳性病灶9处,占2%(9/397).从病灶检出数目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45,P<0.0I).结论 131 I-SPECT配2.5mA X射线球管装置显像在131I去除治疗后能够精确定位DTC复发和转移,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像或污染的影响,提高DTC术后病灶的检出率,明确病灶的具体部位及摄碘情况,有助于对DTC进行再分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PECT联合X线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0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行SPECT全身骨核素显像和X线检查。结果 60例鼻咽癌经SPECT和X线共同诊断为骨转移53.3%(32/60),SPECT显像阳性率为78.3%(47/60),假阳性率为16.7%;X线诊断阳性率为45%(27/60),骨转移的部位以脊柱多见,其余依次为胸部、骨盆、肢体和颅骨。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与X线联合检查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及治疗有重要意义。可作为鼻咽癌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更好的复位方法,并规范术中观察方法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技术。方法 44例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椎管占位〉50%或伴高度塌陷〉50%)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多次撑开方法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行伤椎体内打压植骨治疗。术中反复撑开2~4次,植人工骨6~8cm3;术中C臂透视,清楚观察椎体后缘"直线"或"前弧线"恢复情况,借此准确判断椎管占位程度。结果 X线和CT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至96%~105%,椎管占位恢复至0~6%,神经症状无一例加重。随访1~24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和后凸畸形,椎管占位无加重,神经损伤症状多数减轻或完全恢复,半年后病例伤椎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大部分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反复多次撑开方式复位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融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素89SrCl2对骨转移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75例肿瘤患者经全身骨扫描显像证实存在多发性骨转移瘤,使用核素89SrCl2治疗后,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骨痛的缓解程度、外周血象的改变及骨转移灶变化情况。结果核素89SrCl2治疗骨转移瘤疗效明确,75例患者中60例疼痛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缓解率达80%(P〈0.01),其中19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而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无明显改变;患者骨转移灶缓解率达89%(P〈0.01)。结论核素89SrCl2对骨转移瘤患者的止痛效果好,毒副反应小,且骨转移灶缓解率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2009年5月~2012年8月共有96例112椎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术前充分准备、评估,术前x线检查椎体在40%以内,CT检查提示椎体后缘完整,椎管内无明显狭窄,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C臂下确认病椎与监视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情况,病椎中注入骨水泥。结果9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月(1-17月),术后临床疗效按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0分:58例,0-3分(不包括0分):35例,4-6分:3例,无症状的骨水泥漏20椎,相邻椎体骨折5例,病椎再骨折1例,无骨水泥反应与有症状的肺栓塞病例发生。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方法,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严格手术指征,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仍有相当比例病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胸腰段椎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骨折病人,其中男性66例,女性14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2.5岁。用碘化铯非晶硅阵列数字平板探测器采集图像,行胸腰段椎体正侧位摄影,所有病人的侧位影像均行DR组织均衡技术后处理。由3位高级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胸腰段椎体病变32例,正常48例。胸腰段椎体侧位的常规DR与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处理的影像质量区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对显示胸腰段椎体的侧位影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影像观察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SMA-EVS)在椎体内的复形与椎体的空腔形成情况。方法 0.75mm厚的记忆合金板材初步研制的六瓣EVS5枚,3枚置入T9与T10未行骨折预处理的椎体标本,顶瓣旋转植入观察椎体内空腔的形成情况;另2枚置入T11行压缩骨折预处理的椎体内,1枚旋转植入,另1枚正常角度植入对照观察。标本摄片和CT三维重建,观察EVS对椎体标本的空间构建。结果未骨折预处理的标本植入的3枚EVS顶瓣侧向旋转后,椎体内仍形成良好的空腔,EVS扩张后未见明显骨块卡入;骨折预处理的标本EVS顶瓣旋转置入,CT重建可见骨折椎体内的松质骨块可经宽的侧瓣间隙卡入EVS的空腔内,另一枚EVS顶瓣按设计要求置入,CT重建未见骨块卡入EVS空腔内。结论 EVS在椎体内可以产生预期的空间作用;六瓣EVS瓣叶的旋转植入椎体内可能对EVS的空腔产生影响但不影响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