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影响。方法 对146例首次发作且痊愈出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采用坎伯威尔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进行调查,根据CHI-CV评分,将被调查对象分为高情感组和低情感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2年随访,以比较家属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的复发率。结果被试对象中高情感表达家属为50.17%、低情感表达家属为48.83%;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精神分裂症的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43.66%、14.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情感表达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影响.方法对146例首次发作且痊愈出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采用坎伯威尔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进行调查,根据CHI-CV评分,将被调查对象分为高情感组和低情感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2年随访,以比较家属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的复发率.结果被试对象中高情感表达家属为50.17%、低情感表达家属为48.83%;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精神分裂症的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43.66%、14.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情感表达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家属情感表达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58例首次发作且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采用坎伯威尔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进行调查,根据CFI—CV评分,将被调查对象分为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2年随访,以比较两组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样本中高情感表达家属为50.17%、低情感表达家属为48.83%;且对两组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分别为人组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年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家属的情感表达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极高的相关性,有必要对高情感表达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以利于促进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而预防和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家属情感表达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家属情感表达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58例首次发作且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采用坎伯威尔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进行调查,根据CFI-CV评分,将被调查对象分为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2年随访,以比较两组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样本中高情感表达家属为50.17%、低情感表达家属为48.83%;且对两组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分别为入组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年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家属的情感表达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极高的相关性,有必要对高情感表达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以利于促进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而预防和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及其复发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抗精神病药物(折合氯丙嗪剂量≤300mg/d)治疗,时间为2年,同时对观察组家属实施家庭教育。采用坎伯威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及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DSS)分别于家庭教育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定,并于随访结束时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1)家庭教育前,两组患者CFI-CV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批评、敌对及情感过分参入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热情性及赞扬性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2年内观察组复发率、病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教育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情感表达方式,降低患者复发率及病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情感表达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130例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与117例对照组采用坎伯威尔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评估,根据CFI-CV评分,将样本分为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对样本的WCST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在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中高情感表达组在WCST的持续错误数显著高于低情感表达组(P〈0.01),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中高情感表达组在WCST的持续错误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中高情感表达组(P〈0.01),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的情感表达与认知功能有极高的相关性,有必要对高情感表达一级亲属进行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以利于促进认知功能,进而预防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类型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病情复发及再住院的影响。方法:采用坎伯威尔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家属进行评定,选出80例高情感表达家庭的患者作为高情感表达组(HEE组),根据高情感表达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1:1配对而选出80例低情感表达家庭的患者作为低情感表达组(LEE),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病情复发及再住院情况。结果:HEE组患者在出院后半年及1年时的服药依从性均差于LEE组患者,两组在出院后半年的时间里病情复发及再住院无明显差异,但在出院后1年,HEE组患者的病情复发及再住院明显高于LEE组,复发相对危险度RRI=1.58,再住院相对危险度RR2=1.64;复发的率差RD1=17.5%,再住院的率差RD2=8.75%。结论:高情感表达会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增加病情复发及再住院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侯红波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60-1661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及其情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临床疗效达"痊愈"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研究组患者及家属进行为期半年的家庭治疗,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及坎伯威家庭问卷中文版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家庭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理想适应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情感表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增加亲密度及适应性,降低高情感表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方法、知识的需求。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具有倾向性和规律性,有待医护人员分析研究,并在临床中采取相应的对策。结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家庭健康教育,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从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伴随不同情感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对7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历次住院病历回顾性查阅,分为伴抑郁组、伴躁狂组和无情感症状组,进行三组之间的性别差异、首次发病年龄、总病程、发病次数、每次治疗后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合并使用抗抑郁剂的治疗效果差异的比较。结果:无情感症状组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伴抑郁组女性多于男性,伴躁狂组男性多于女性。首次发病年龄以伴躁狂组发病年龄最小、伴抑郁组次之,无情感症状组最晚。伴抑郁组发病次数最多,症状改善最慢;伴躁狂组发病次数最少,症状改善最快;无情感症状组居于二者之间。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情感症状者占80.3%,伴随不同情感症状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伴随躁狂症状是精神分裂症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而伴随抑郁症状则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伴随抑郁症状者,加用抗抑郁剂比单用抗精神药物的疗效更佳,不仅起效快,且症状改善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1.
姜海涛 《吉林医学》2013,34(10):1956-1957
目的:从如何早期发现精神分裂症症状、早期到医院治疗、家庭护理、预防复发的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方法:对收治的1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家属掌握了精神分裂症的有关知识,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做好患者家属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伴情感症状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83例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院1周内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PMS)评定,对其中阳性患者(HAMD≥17分或HAMA≥14分或BPMS〉10分)分组,第1组为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第2组为伴躁狂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中部分患者分别合并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治疗,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治疗1月后对阳性患者再次评定.结果: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中存在情感症状者占68.9%,且情感症状受精神症状影响;治疗1月后,合用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组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伴发情感症状应引起重视,但谨慎合用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方法、知识的需求.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具有倾向性和规律性,有待医护人员分析研究,并在临床中采取相应的对策.结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家庭健康教育,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从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100人,非精神病患者家属100人,用总体幸福量表(GWB)测试主观幸福感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总体平均幸福感指数为76.37±11.38,非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总体平均主观幸福感指数为93.57±12.03,对其主观幸福感与身心健康关系在&=0.30水平上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抑郁、焦虑、强迫、其它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偏低水平,与非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抑郁、焦虑等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设为观察组,50例正常家庭家属设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对2组家属进行测评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躯体化、强迫观念、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和SDS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焦虑、抑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17.
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相互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燕  余兵 《疑难病杂志》2007,6(10):630-631
临床精神医学工作者由于受到“传统经验诊断”的影响,在诊断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时,相互误诊是经常性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了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来,这种失误虽有所减少,但仍时有发生,给临床工作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配偶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地做好家庭支持系统的工作 ,以助病人精神康复 ,我们对 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 1994年锦州市精神病院就诊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妻子共 112人。采用根据临床上比较突出的因素和现象自制的调查表。在 112人中 ,有 98人是陪患者来就诊时通过直接询问调查 ,14人是通过信访和家访取得资料。2 资料分析2 1 资料  112例妻子的年龄为 2 2~ 6 0岁 ,平均 32 76岁。与病人的婚后生活时间 1~ 39年 ,平均 9 19年。 18例无子女 ,其余…  相似文献   

19.
《右江医学》2017,(3):347-350
目的探讨情感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认知、情感表达、培养共情三方面进行为期6个月的情感技能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述情障碍和人际反应情况变化。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TAS-20和IRI-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训练6个月后,两组TAS-20和IRI-C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训练组TAS-20和IRI-C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情感技能训练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人际交往能力恢复,有助于减轻述情障碍程度,提高患者共情,为患者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