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腑泻浊属中医"下法",笔者在治疗以邪实为主的内科急症时,适时运用通腑泄浊法,攻邪救危屡获捷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艳芬 《河北中医》2007,29(3):229-229
通腑法属中医治法中下法范畴,"通腑泻浊"法集"泻浊"于"通腑"之中,以大黄等泻下药为主药,荡涤肠胃积滞,使湿浊水毒之邪从大便而出,应用于湿浊(痰)阻滞之证.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代谢毒素的产生和潴留是慢性肾衰竭的显著特点。改善代谢毒素产生的内环境,减少代谢毒素生成并增加其排泄,是阻止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环节。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等邪实为标,久病则湿、瘀、毒蕴结。邪实既是慢性肾衰竭的病理产物,又诱导疾病进展。《温热逢源》言“盖脏病无出路,必借道于腑,乃能外出”,六腑可为邪实之出路,故六腑通则邪实输泻有余。通腑泄浊法以邪实为标靶,是慢性肾衰竭在扶正固本之外的治标之法。狭义的通腑泄浊法功同下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局限,应进一步阐释其内涵,拓展其应用范围以适应临床需要。广义的通腑泄浊法当重恢复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给予邪实以出路,并“攻邪已病”。根据邪实的特性因势利导,使之排出体外,邪去则正安,主要包括通达气机、通利小便、通畅肠腑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下法”是“八法”的治则之一,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盛者夺之、汗之、下之。”汉张仲景把它用于临床,首创三承气汤,并提出下法的主证。宋张子和认为下法能使“陈莝去而肠胃沽,(疒征)瘕尽而营卫昌”。下法是祛邪外出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邪”是指外感六淫之邪和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  相似文献   

5.
下法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中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红 《陕西中医》2001,22(2):99-100
下法属“八法”之一 ,为祛邪之要法 ,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注意到 ,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在中风、癫痫等多种神经内科疾病病机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法用之得当 ,可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现将下法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中 风 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 ,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 ,助阳化风 ,又可消烁津液 ,致胃肠燥结 ,腑气不通。腑气不通 ,胃肠积热 ,可加重火升阳亢之势 ,煽动浊邪上逆 ,蒙蔽清窍 ,而致神昏加重 ,再者腑气不通 ,中焦气机受阻 ,有碍气血之输布流通 ,使肢体功能恢复延缓。此外由于腑实不通 ,…  相似文献   

6.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交争的过程,治疗疾病的原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下法”用于攻逐病邪,是祖国医学治病八法之一。古人运用下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近数十年来不少单位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在理论探讨上作出了新的成绩。认真回顾这些成就,可为我们今后对下法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指导或借鉴作用。祖国医学对“下法”认识的发展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有关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盛者泻之”、“留者攻之”。指出凡邪气实,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均宜采用攻逐泻下法治疗。《素问·热论》还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所谓“未满`  相似文献   

7.
展照双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91-1392
<正>通腑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方,具有通导大便、排出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的治法,属于八法之"下法"。通腑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应用此法治疗内科疾患,每获捷效。1消化系统诸多医家将通腑法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患以治疗大肠、肝胆、胰腺、脾胃等脏腑病变。  相似文献   

8.
温病治疗运用通下法,具有“祛邪存正”的意义,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屎、保津液,是病邪入里、里结阳明阶段祛邪外达的重要治疗方法,也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对下法的运用,温病学派诸家论说甚详,均宗仲景之法,师仲景之方,并有很大发展,其用药之精当,辨证之细致,确能发前人所未发,从而扩充了下法的应用范围。一、里结阳明必用下法里结阳明即指热病过程中,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足阳明胃及手阳明大肠的病理变化,也是运用通下法的辨证依据及病机所在。《伤寒论》中下法甚多,尤详于承气之运用,为治疗阳明腑实必备之方。温病学说亦宗其说,吴又可认为“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辈”。  相似文献   

9.
中医下法治疗肝病体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铁军 《吉林中医药》2007,27(1):11-12,24
中医的诸多治法中,下法是颇具特色的一种。下法的最早提出可追溯至《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等论述,这些论述为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下法是攻逐体内病邪的方法,有去菀陈、推陈致新的作用。下法旨在祛邪,邪去正自安,故攻邪亦即扶正。在  相似文献   

10.
通下法为祖国医学的“八法”之一,在温病中应用颇为广泛。温病乃感受温热之邪,其性属阳,易化燥化火伤及阴津,在温热病的过程中,如邪不从外解,必然里结阳明。故温病里结阳明过程中应用通下法不失为祛邪热以求存阴的上法,亦是中止温热病邪深入营血的关键。临床多用于以下情?..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潴留和尿毒症毒素蓄积,引发全身多系统病变。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传化之腑包含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人体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泻而不藏,以通为顺。结合中医古籍,笔者认为五脏藏精,传化之腑受浊,故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湿浊毒瘀之实邪留于腑道,难以排出,此为“不通”;脏腑互为表里,腑道不通则扰乱五脏气血运行。基于此,本篇提出应从通调传化之腑、腑通脏自安论治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毒邪侵袭是引起脓毒症的原因,邪正交争、毒损脏腑是其核心病机。剧烈邪正交争是脓毒症产生严重机体损伤的原因,毒损脏腑是脓毒症的结局,若病邪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则易引起正虚衰败之证。通腑清热活血法治疗外感热病历史悠久,伤寒学派立通下法祛邪外出,河间学派择清热法清解热邪,温病学派以活血法祛瘀通络,通腑—清热—活血的治疗思路成熟连贯。后“截断扭转”的思想为脓毒症的治疗所引入,并在机制及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治疗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截断扭转病势,减轻脏腑受损,抓住干预时机是实现截断扭转的关键,毒邪侵袭,正邪交争而正气尚充之时是截断扭转病势的最佳干预时机,脏损正气未脱仍有逆转病势的机会。通腑清热活血法是实现脓毒症截断扭转的主要手段,临床需根据病机、表现不同审证治之。  相似文献   

13.
“通因通用”指用通利方药或通利功效的措施来治疗通泄症状的治法。对于儿童大便失禁,无论辨证为实证为主或虚实夹杂,只要有内结这一关键病机,均属于“通因通用”之下法范畴。治疗实证内结为主要表现之大便失禁患儿,宜通腑泻浊,方以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虚实夹杂之大便失禁患儿,以健脾补气、通腑泻浊为法,方以四君子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来,下法在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已超越了前人用治“痞满燥实坚”、“结粪”、“结实”、“瘀血”、“脓毒”之类的范畴,成为泻下实热,调整气机以逐邪的重要手段。不少学者认为,下法不仅仅是泻下实热,也并不局限于排除机体的有毒物质,且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从而保护了机体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起到通腑护脏作用。故大凡脏腑气机的壅遏,实热之邪入里,都可灵活运用攻之下法,以达到“邪去正自安”的目的。今就笔者运用下法治疗内科急重证的点滴体会,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下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为"邪治则下"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调畅气机、下排邪毒等作用。临床上通过通导大便,荡涤邪实而攻逐水饮、寒积、瘀血、虫积、脏毒,应用十分广泛。现代肝病危急重症因肝功能严重受损而致肝脏致解毒功能障碍,代谢产物和毒素的蓄积又加重了肝脏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以致衰竭,急以中医下法治之,多能促进有害物质的外泄,减轻肝脏负担,保护受损肝脏而起沉疴。笔者列举了通腑逐瘀、泻热凉血、泄浊解毒、通腑逐水、搜络攻毒救治肝细胞性黄疸、重型肝炎、肝性脑病、难治性腹水和肝脏恶性肿瘤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 (七)涌吐法涌吐法,即吐法。是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立法,运用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可用于急症中风痰涎壅盛,暴食停积胃脘,痰气阻结咽喉,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证。代表方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三圣散等,以及消毒鹅羽、手指探吐法等。(八)通下法通下法,即下法。具有泻下热结,导滞通腑,攻下寒实,通瘀破症,峻泻积水之作用,可用于内科急症热结胃腑,毒蓄肠中,血蓄下焦,水饮内结,寒实阻塞诸证。  相似文献   

17.
通腑法在老年疾病中的运用体会南京市级机关医院(210008)刘孝玲经云:“病在表,则汗之: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病在里则下之而已。”下法为八法之一,又有通腑法之称.常用于邪在肠胃、燥矢停结之里实证。从药性上讲,通腑之品多较峻烈。对老年人而言似不甚贴切,...  相似文献   

18.
“通下法”源于汉代张仲景,是古今医家用以“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逐瘀破结”,使邪从下而去的一种方法。金元张子和有“ 陈 而肠胃结, 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存真补焉”的见解。目前临床应用通下法颇为广泛,恰似釜底抽薪,急救危候。笔者使用通下法救治脑病危证颇有验证,现将施治体会略举1 通腑化痰救治肺性脑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部感染常导致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临床上出现意识昏朦,嗜睡或谵妄,昏迷等脑病损害。笔者观察,此病每有大便秘结不解,此病机乃痰热上壅于肺,下结于大肠,以致肺失肃降,痰热不解,蒙蔽心神,故见喘促…  相似文献   

19.
李古松 《中医研究》1994,7(3):31-32
通下法在疡科临床中的应用江苏221000盐城市中医院李古松主题词攻下,肠痛/中医药疗法通下法,亦称攻下法。具有除陈、荡积滞,攻里导实的作用。外疡应用本法,主要是通腑泄热、抗菌、消炎,使内结之邪从下而解。达到给邪以出路之目的。笔言在临床应用,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20.
八法之一的下法,是以通下肠腑,祛除实热、寒实所致积滞以及宿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即<黄帝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