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价值.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医院收治糖尿病合并实视力受损78例,均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脉络膜血管充盈时间、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视网膜循环时间、动静脉循环时间低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脉络膜新生血管检出率29.5% (46/156)、检出点率34.6%(54/156),高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16.7%(26/156)、检出点率19.2%(30/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此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脉络膜黑色素瘤单纯行TTT治疗后的肿瘤退行过程和视力损害情况。患者和方法:前瞻性、非随机进行分析,取26例原发性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瘤体位于赤道区后,基底≤12mm,厚度≤4.5mm)进行TTT治疗,随访33~45个月。治疗前及肿瘤发生退行性变后分别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果:22例患者在1~3期TTT治疗期间肿瘤明显扁平,4例患者需附加钌板放射治疗,11只患眼的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从所有患者的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上看,治疗区域分界明显。除了6只患眼出现黄斑水肿和神经胶质增生外,在治疗区外均未发现血管或视网膜组织损伤。所有患者的治疗区边缘均可看到残留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保持充盈。随访期间,2只患眼肿瘤自瘢痕后缘处复发,再次通过TTT或钌板放射治疗成功治愈。2只患眼晚期在治疗区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例患者死于肝转移。结论:经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较小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经过TTT治疗,对脉络膜组织损伤作用很小,这有可能增加肿瘤的复发率。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可能是TTT温热副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报道1例伴有脉络膜痣(CN)的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成功的病例。干预性病例报道。对一53岁女性患者行眼科评估,包括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瞻性分析临床检查及血管造影资料,以评估视力变化及血管造影变化。TTT治疗3个月后,患者视力由20/100提高到20/40。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显示CN V无渗漏。经过15个月随访,最终视力为20/32。虽然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TTT的治疗参数,但TTT可能是治疗伴CN的典型黄斑下CN V的一个正确选择。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伴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e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同步造影中脉络膜、视网膜血管的早期充盈特点。方法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对23例CSCR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并分别观察FFA和ICGA中视网膜、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结果23例患者(23眼)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有两种形式:12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中早于视网膜中央动脉,在FFA中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11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和FFA中均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两种充盈状态下ICGA和FFA中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C患者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中充盈倒置现象的发生与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1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病程。方法:采用包括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常规检查方法,对1例68岁的男性左眼PCV患者随访超过60个月。结果: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患者出现反复的黄斑区损害,例如视网膜色素上皮和感觉神经视网膜上皮的浆液性脱离,但视敏度保持良好。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息肉状血管的自然消退伴脉络膜循环的显著变化:一簇息肉状的结构消失,几个月后在远离先前观察到息肉状结构的地方出现明显的小脉络膜血管,表示这并非原先损害的延伸。结果:临床观察显示在某些PCV病例脉络膜的脉管结构可能随…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一项非随机性、公共机构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中,应用维替泊芬对伴有黄斑下渗出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患眼进行光动力治疗。方法:应用PD T治疗40只PCV患眼,以患者最初检查和治疗后超过2年的盲法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  相似文献   

7.
鼻内窥镜在老年人鼻出血中的应用;老年鼻出血与系统性疾病的临床相关分析;老年患者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临床观察;203例老年人内窥镜鼻窦手术临床分析;健康老年妇女吞咽功能的研究;高龄患者行吲哚青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致过敏二例;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眼底形态学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的激发光和吸收波均在近红外光范围,可以穿透RPE和薄层出血。其染料不易漏出脉络膜血管,可以显示出脉络膜血管的形态和功能状态。本院于1996年引进这一技术,将ICCA图像与眼底改变和FF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临床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初步评  相似文献   

9.
文峰 《广东医学》2004,25(5):484-484
在活体眼上深入认识眼底病变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底血管造影主要包括以荧光素钠为染料、波长4 90nm的蓝色可见光为激发光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以吲哚青绿(indocyaninegreen ,ICG)为染料、波长80 5nm的近红外光为激发光的吲哚青绿  相似文献   

10.
1例52岁的男性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3周就诊,患者视力为20/120。检查发现后极部隆起的脉络膜痣。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延伸至黄斑区。使用维替泊芬对患者进行两次光动力治疗,其视力增至20/40。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区域消失,并且黄斑区病变消失。最后一次治疗后7个月,患者的视力保持稳定。使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疗法对于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是有效的选择。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Levy J.$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oroka Universit…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荧光素钠、吲哚青绿及荧光素钠加吲哚青绿三种药物眼底血管造影副作用的观察及分析,为完善配合造影时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324例行不同药物眼底血管造影术患者分为荧光素钠组(FFA组)、吲哚青绿(ICGA组),荧光素钠加吲哚青绿组(同步组)对副作用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FA组和同步组患者出现副作用频率明显高于ICGA组(P<0.05)。结论:对FFA组和同步组患者造影前做好心理护理准备急救物品,造影过程中严密观察可及时发现副作用并尽早处理,提高此项检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mdocyanmegreenangiography,ICGA)的荧光素的特征,探讨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血管的改变。方法:40例患者采用ICGA和FFA同步造影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80只眼)直接眼底检查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ICGA和FFA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荧光,在FFA中主要表现为微动脉瘤的点状强荧光、出血的遮蔽荧光、毛细血管闭塞的弱荧光,在ICGA中主要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弱荧光与弥漫性强荧光。结论:ICGA的临床应用发现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的可能,在Ⅱ型糖尿病患者,ICGA是FFA一种有用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对1例AZOOR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及自体荧光摄影检查,发现在视网膜病变的中央部分有少许色素脱失,其外围可见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中央部分血管阻断,外围由于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聚集而出现血管阻断。自体荧光摄影术证实玻璃膜疣样物质为密集的自体荧光,与脂褐素的存在一致,中央部分的损害显示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血管层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本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患者,由于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HRA)对48例CSC患者(96只眼)进行ICGA和FFA。结果 全部受检眼中,ICGA都可见造影早期脉络膜有因为动脉充盈延迟而表现的局限性暗荧光区,在造影中晚期,原充盈延迟区内的脉络膜可因通透性增强而有高荧光表现,或者因毛细血管小叶缺血而表现的斑片状低荧光;其相应部位的色素上皮(RPE)在FFA过程中则表现为渗漏或萎缩,此外,在7只眼中,可见脉络膜涡静脉分支扩张及渗漏。结论 脉络腊胸脉及毛细血管瘀血可能是导致FFA中RPE渗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在临床上一般不难诊断 ,但合并脉络膜出血 ,可因出血的遮蔽而不能完整地看到破裂的全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简称FFA)的应用使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诊断日臻完善。由于FFA对脉络膜结构的观察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FFA图片上可因出血的遮挡而不能真实的反应出破裂的形态和范围。近几年新开展起来的吲哚花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简称ICGA)能增强对脉络膜结构的可见度 ,弥补了FFA的不足。本研究采用ICGA对 2例脉络膜破裂患者进行检查 ,并与FFA作比较分析 ,以探讨脉络膜破裂在ICGA中的表现。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患者共 2例 2眼 ,分别于伤后 6 0d及 5 0d就诊 ,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日本Top-con TRC-50IA眼底照相机对76例115眼进行FFA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76例115眼中萎缩型70眼,占60.87%,渗出型45眼,占39.13%。结论FFA可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隐匿型CNV需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脉络膜血循环特征.方法利用TOPCON 50IA眼底荧光照相系统分别对25例44只高度近视眼、16例20只中低度近视眼和19例24只眼正常组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将各组主照眼早期脉络膜荧光充盈时间、脉络膜血管荧光充盈情况进行比较,以及对高度近视组脉络膜异常荧光形态和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与矫正视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早期荧光充盈时间和黄斑区脉络膜荧光充盈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4只高度近视眼中有32眼黄斑区局限性和广泛性脉络膜充盈不良,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荧光充盈程度与矫正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CGA可清楚显示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血流灌注,有助于研究活体高度近视眼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8.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Maruko  I.  Iida  T.  Spaide  R.  F.  Kishi  S.  王永强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61-61
目的:报道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由be-strophin基因突变所致)患者只能通过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才能发现的周边异常情况。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系列。方法:4例患者的8只眼,2例仅为中央区黄斑损伤,2例具有多灶性损害。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结果与检眼镜检查和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细胞病变的眼底表现 ,及相应的眼底血管造影表现。采用眼底荧光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检查观察本病眼底改变 ,共 5例 ( 7只眼 )。结果 :FFA :3只眼急性病变病灶早期为弱荧光 ,晚期着染荧光 ,4只眼陈旧病灶为色素上皮脱色素的窗样缺损及色素沉着的遮蔽荧光。ICGA :3只眼急性期病变呈斑片状充盈缺损 ,3只眼陈旧病灶弱荧光斑 ,1只眼无异常表现。可见 ,本病变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 ,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可能为脉络膜炎性病变所致。1 临床资料患者 5例 ( 7只眼 )均为女性 ,年龄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