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膈肌破裂和创伤性膈疝的诊治方法。结果认为,CT和X线检查是诊断膈肌破裂和创伤性膈疝的主要诊断依据。手术径路主视胸腹合并伤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2.
丁苏静 《中国校医》2011,25(6):445-446
<正>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是胸部和腹部外伤导致膈肌破裂,腹腔内脏器经膈肌裂口突入胸腔形成的一种疝。本病多发生于第4肋平面以下的胸部穿透伤及下胸部和上腹部严重闭合性损伤,常合并有严重的复合性损伤,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容易误诊、漏诊,进而影响治疗和疗效。创伤性膈疝多伴有其他部位或脏器的多发性、复合性损  相似文献   

3.
胸腹部的闭合或刀刺伤均可以发生膈肌损伤,造成胸腹联合伤。膈肌损伤易漏诊,有可能产生创伤性膈疝,临床上创伤性膈疝可以分为急性创伤性隔疝和慢性间歇期创伤性隔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治愈43例,死亡3例,早期误诊率8.7%(4/46)术前漏诊率50%(23/46)。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左侧膈肌破裂31例,右侧膈肌破裂5例,双侧膈肌破裂2例(因双侧膈肌破裂诊断及治疗不同步,共行手术40例次)。经胸手术37例次,经腹手术3例次,均行膈肌破裂修补术。除3例严重多发伤死亡外,其余37例次手术均治愈。结论创伤性膈疝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的创伤性膈肌破裂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前漏诊、误诊6例,误诊率37.5%,死亡1例,死亡率6.25%,痊愈15例,治愈率93.7%。结论创伤性膈疝是一种少见,易被延误诊断的疾病,应提高认识及时全面的探查可降低误诊率,通过膈肌修补治疗,大多数创伤性膈疝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膈疝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严重外科急症,常合并多发损伤,容易漏诊和误诊,及时正确的诊断与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对1993年6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2例创伤性膈疝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疗经验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9年6月,收治创伤性膈疝47例,其中闭合性损伤31例,穿透伤16例,急性期膈疝43例,慢性期膈疝4例。结果 47例创伤性膈疝患者,除4例择期手术外,其余均急诊手术,治愈45例,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重度颅脑损伤。结论创伤性膈疝易被误诊,应提高认识,严格查体并结合X线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49例创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左侧膈疝32例,右侧膈疝13例,双侧膈疝4例.1例闭合性胸腹联合伤并休克患者,术后死于多器官衰竭;3例诊断超过24h;其余闭合性膈肌破裂和膈疝患者,于伤后24 h内明确诊断,手术治愈.开放性膈肌破裂和膈疝患者,采用开腹探查术16例,5例漏诊需再次开胸手术;开胸探查术7例,2例术中改行胸腹联合切口手术;3例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手术.一期治愈25例;1例合并化脓性肋软骨炎,病程长达13个月.结论 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易漏诊和误诊,术前制订合理的检查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降低误诊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膈肌创伤性破裂约占胸腹部创伤的5%左右,可发生于锐器伤,如子弹、弹片或刀剑等,也可以是闭合伤,如车祸、高处坠落、挤压伤及爆震伤。由于膈肌破裂,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形成膈疝,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及消化道梗阻、坏死等症状,并多伴有其他严重复合伤,如不及时急救,危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我院自2004年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创伤性膈疝2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修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某医院近几年收治的8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均在全麻下行开胸疝还纳及膈肌修补术,术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合理麻醉方式,全程严密监护,术后全面治疗等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膈肌创伤性破裂约占胸腹部创伤的5%左右,腹腔脏器经创伤致膈肌破裂伤口进入胸腔,称为创伤性膈疝。我院自2005年~201i年共发生8例创伤性膈疝误诊,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i.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65岁,平均34.3岁。交通事故4例,挤压伤2例。高空坠落2例。左侧膈肌破裂5例,右侧2例,中心腱破裂1例。8例患者均为多发伤。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膈肌破裂,可由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因多有复合伤及严重休克,膈肌破裂的症状及体征易被掩盖,早期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易漏诊,而胸部X线检查是最重要、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术前对膈肌损伤的高度警惕和术中仔细检查膈肌是减少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膈疝是一种易被延误诊断的疾病,而该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手术,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我院近十多年来收治的创伤性膈疝32例,进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4~59岁,45岁以下者25例。就诊时间20min至6h者26例,2~15d4例,2年以上者2例。其中闭合性伤21例,开放性伤9例,原因不明伤2例。左侧创伤性膈疝29例,占90-63%,右侧3例,占9-37%。疝入物见附表。附表32例创伤性膈疝疝入物分类疝入物例数(%)大网膜和胃12(37-50)横结肠或小…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膈疝多见于严重的胸腹联合伤,部分腹腔内脏器经横膈缺损进入胸腔,不同程度地压迫心肺,重者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乃至休克,危及生命。创伤性膈疝一经确诊或高度怀疑,应立即手术,及时修补膈肌缺口。由于此类患者伤情复杂,生理紊乱严重,给麻醉处理带来一定难度。近两年来我们共对6例创伤性膈疝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膈肌修补术,现将围麻醉期处理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组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2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有效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效果。方法本组5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胸部切口手术25例,胸腹联合切口手术11例,腹部切口手术16例。手术探查后,证实有膈肌破裂,对膈肌破裂口无活动出血,首先处理合并伤,然后修补膈肌破裂口。切除失活组织,止血、修补破裂脏器,还纳疝入胸腔的腹腔脏器,膈肌裂口均采用7号或10号丝线间断或间断褥式全层缝合,安放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是否安放根据合并伤情况而定。结果本组52例手术顺利,均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1~3年,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手术、尽早修补膈肌裂口、正确处理脏器合并伤、将疝入胸腔内脏器还纳入腹腔、保持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膈疝的误诊分析上海市奉贤县中心医院201400赵孝源创伤性膈疝系由胸腹部闭合伤或开放伤造成,极易被延误诊断[1]。我院于1990年7月和1994年2月、9月分别接诊3例创伤性膈疝,在急诊就诊时,均未明确诊断。为吸取教训,提高诊断水平,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膈疝并非罕见(以下简称膈疝),据统计在胸部严重钝性挫伤病人中膈疝占3%,在立即死亡病人中占4—7%,腹部闭合性损伤,其中膈肌损伤占腹腔脏器的23%。Hedblon(1925)收集的378例膈疝中约3/4为创伤性膈疝。由于膈疝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断和治疗,故死亡率较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对10例膈疝误诊病例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膈疝是急性胸腹外伤中少见而严重的合并损伤,伤势较重、症状复杂,其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合并伤所掩盖而造成误诊。我院自2007年2月—2011年8月共收治创伤性膈疝21例,其中首诊误诊11例,占52.3%,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创伤性膈疝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0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3例。患者均为多发伤,其中血气胸8例,肋骨骨折7例,肺挫伤3例,颅脑外伤3例,四肢脊柱骨折5例,腹内出血2例。创伤位于左侧10例,右侧1例。疝入脏器左侧为胃、横结肠、大网膜、脾和小肠,1例右侧膈疝疝入脏器为肝脏。  相似文献   

20.
任金国  刘健 《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1409-1409
创伤性膈疝多发于严重的胸腹部损复合伤 ,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异性 ,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易误漏诊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 1985年共收治创伤性膈疝 12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创伤性膈疝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年龄 14~ 62岁 ;其中 ,左侧 11例 ,右侧 1例 ,挤压伤 5例 ,刀刺伤 4例 ,交通事故伤 2例 ,坠落伤 1例 ;伤后入院时间 1h~ 6年 ,其中后 12h内入院者 8例 ,术前诊断 7例 ,疝入脏器依次为胃、大网膜、结肠、脾、小肠及部分肝脏。 10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 ,如胃肠道破裂、脾破裂、肾挫伤、腹膜后广泛血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