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独及联合应用修复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1.5 cm骨缺损,海水浸泡3 h,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5只兔。A组为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B、C、D三组为实验组,B组植入自体髂骨/可吸收胶原海绵(ACS)/BMP-2;C组植入自体髂骨/ACS/VEGF;D组植入自体髂骨/ACS/BMP-2/VEGF。分别于术后1、2、4、8及12周切取标本,每组每个时相点根据随机原则取6个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痂灰度值、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各时相点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①1、2周时,四组X线差异不明显,4、8、12周时B、C、D三组与A组的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骨缺损修复早期BMP-2、VEGF二者相互促进,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结论①BMP-2、VEGF单独应用均能促进海水浸泡兔桡骨开放性骨缺损的修复。②BMP-2和VEGF联合应用能显著促进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修复,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宋会平  刘强 《河北医药》2005,27(8):567-569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I)/珊瑚羟基磷灰石(CHA)/自体红骨髓(ARBM)重组构建复合活性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54只家兔制双侧桡骨干11mm全层缺损模型,分六组移植相应材料:A组(rhIGF-I/CHA/ARBM),B组(CHA/ARBM),C组(rhIGF-I/CHA),D组(CHA),对照组为E组(自体骨)和F组(缺损旷置),每组9只各18侧。2、4、8、12周经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抗弯生物力学评估各组修复骨缺损效果。结果rhIGF-I/CHA/ARBM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综合评价与自体骨移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hIGF-I/CHA/ARBM具有较强的协同成骨能力,可替代自体骨移植,成为新型的复合活性人工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膜引导性骨再生联合高能震波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能.方法 实验兔40只均分为A、B两组;制造两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A组将16 mm×14 mm的硅胶膜卷曲缝成管状,套于一侧桡骨缺损区,于术后第3周用高能震波冲击处理骨缺损的两骨断端(A1组);另一侧桡骨骨缺损单纯于术后第3周用同等条件的高能震波冲击骨缺损的两骨断端(A2组).B组一侧骨缺损将16 mm×14 mm的硅胶膜(Silastic)卷曲缝成管状,套于一侧桡骨缺损处(B1组);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B2组).于术后第1,2,4,6,8,10,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射线检查.于术后第2,4,8,12周切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成骨面积分析.结果 A1组疗效最好,B1组、A2组次之,B2组最差.结论 膜引导性骨再生联合高能震波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可有效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兔陈旧性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均建立1.5 cm的陈旧性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植入自体颗粒骨+VEGF-165-GMs 1mg;B组植入200 mg自体颗粒骨;C组VEGF-165-GMs 1 mg;分别于术后3、6、9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A、B组均能较好地修复陈旧性骨缺损,A组术后各时间点X线评分、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均明显优于B组。C组各时间点均无骨性愈合迹象,9周时可见骨断端完全硬化,髓腔封闭。结论 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可以明显促进局部血运重建,促进新生骨形成,提高骨改建塑形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促进骨缺损修复。方法:SD大鼠制造桡骨5mm骨缺损模型,复合培养VEGF基因转染BMSCs和纳米级人工骨,并在骨缺损处植入。在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切片,在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和骨密度测试,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VEGF基因转染BMSCs和纳米级人工骨复合培养后置入体内,骨小梁、毛细血管形成早于和多于其它组织,X线和生物力学检测表明新生骨质量较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骨髓机制干细胞BMSCs,在骨缺损修复当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修复大鼠桡骨节段骨缺损,为骨组织工程中制备组织化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成MSCs/BMG复合体和桡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为A组:MSCs/BMG组;对照组:B组:BMG组;C组:MSCs 1×10^6/ml组。每组都设置2、4、8、12周四个时间点进行取材。观察术肢X射线放射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射线放射学评分4、8、12周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有明显增强,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修复桡骨缺损效果优,可以用于组织化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月龄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 2组,将A、B组每只兔一侧前肢制成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B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去抗原牛松质骨.术后3、6、12周分别取材,将术侧桡骨完整取出,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麦胚凝集沉淀法测定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显示:A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修复完成;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为骨不连接.组织学检查:A组新生骨量较多,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B组骨小梁间隙可见纤维组织长入,较多软骨团出现,编织骨数量多.统计学分析表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能够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月龄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 2组,将A、B组每只兔一侧前肢制成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B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去抗原牛松质骨.术后3、6、12周分别取材,将术侧桡骨完整取出,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麦胚凝集沉淀法测定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显示:A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修复完成;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为骨不连接.组织学检查:A组新生骨量较多,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B组骨小梁间隙可见纤维组织长入,较多软骨团出现,编织骨数量多.统计学分析表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能够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宋会平  刘强 《河北医药》2005,27(8):567-569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rhlGF-Ⅰ)/珊瑚羟基磷灰石(CHA),自体红骨髓(ARBM)重组构建复合活性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54只家兔制双侧桡骨干11mm全层缺损模型,分六组移植相应材料:A组(rhIGF-Ⅰ/CHA/ARBM),B组(CHA/ARBM),C组(rhIGF—Ⅰ,CHA),D组(CHA)。对照组为E组(自体骨)和F组(缺损旷置),每组9只各18侧。2、4、8、12周经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抗弯生物力学评估各组修复骨缺损效果。结果rhIGF-Ⅰ/CHA/ARBM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综合评价与自体骨移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hIGF-Ⅰ/CHA/ARBM具有较强的协同成骨能力,可替代自体骨移植,成为新型的复合活性人工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HA-TCP/CS/骨碎补复合支架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能性.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在下颌骨设计两处方形缺损,A组植入相应大小的骨碎补粉型复合材料,B组植入骨碎补溶剂型复合材料,分别于第2、4、8周末处死动物并取标本,行骨密度测定.结果:A组骨缺损区修复后骨组织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新生骨质量较高,骨愈合情况优于其他组.结论: HA-TCP/ CS/骨碎补复合材料应用于骨缺损修复可促进骨生成,且骨碎补粉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转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并种植于壳聚糖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方法应用慢病毒介导把人BMP-2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入大鼠BMSCs,通过荧光观察、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BMP-2、Ⅱ型胶原表达及软骨基质分泌情况;噻唑蓝(MTT)检测转基因后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BMP-2基因和eGFP基因成功转染BMSCs,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均显著增强,细胞种植壳聚糖支架后生长、粘附良好。结论BMP-2可在BMSCs内表达,并诱导其向软骨方向分化;与壳聚糖复合培养可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12.
石正松  李强  蔡伟良  宁寅宽  李诗鹏 《天津医药》2015,43(10):1128-1132
摘要: 目的 评价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BMP)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脱钙松质骨(DBM)对兔股骨头坏 死的修复作用, 探索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途径。方法 髓芯减压联合液氮冰冻法制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将 造模成功兔随机分为 A、 B、 C、 D 4 组(n=12), A 组不植入材料, 为对照组, B、 C、 D 分别植入 DBM、 DBM/BMSCs、 hBMP- 2/BMSCs/DBM。术后 4、 8 及 12 周各组分别处死 4 只, 运用 X 线技术、 大体标本观察、 HE 染色技术评判股骨头坏死 修复情况。结果 X 线示 A 组股骨头塌陷, 无明显成骨; B、 C、 D 组股骨头缺损区有骨再生现象, 但 D 组再生情况明 显优于 B、 C 组。Lane-Sandhu X 线评分 A 组B、 C 组>D 组 (P < 0.05), B 和 C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MP-2/BMSCs/DBM 植入体内后能 够诱导 BMSCs 向成骨方向分化, 对兔股骨头坏死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评估丝素膜作为一种支架材料并加载辛伐他汀对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区成骨的影响并探讨其对骨组织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制备好的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置于大鼠颅骨双侧5 mm骨缺损处,在植入后4、8周时,应用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骨缺损区的组织学形态变化及骨形成蛋白(BMP)-2和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情况来评价其骨再生。并与单纯丝素膜植入组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植入组较单纯丝素膜植入组相比,支架内成骨细胞生长更活跃,缺损区边缘成骨更明显;缺损区BMP-2和ALP的阳性表达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能有效促进骨缺损处成骨并通过上调BMP-2和ALP的表达来促进骨再生,因此对促进骨愈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BMSCs和软骨细胞共培养并与纤维蛋白黏胶复合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分A、B、C、D四组,A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纤维蛋白胶复合体移植;B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移植;C组:单纯凝胶复合体移植;D组:空白对照,软骨缺损不作处理.分别于4、12周处死取材.进行修复软骨的大体观察、用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软骨细胞内结构和O'Driscoll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结果 大体观察和电镜检查:软骨的修复A组优于B、C组,D组修复不良.各组的O'Driscoll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分别为:A组:(20.43±1.81)分;B组:(16.29±2.63)分;C组:(10.57±3.60)分;D组:(5.77±3.30)分,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BMSCs和软骨细胞共培养并与纤维蛋白黏胶复合后移植能更好的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注入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观察其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在健康成年兔左侧股骨头建立骨缺损模形,获得成功存活动物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分别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注射单纯胶体纳米材料组;C组:注射共培养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复合胶体纳米材料组.A组不做其他治疗;B组将单纯纳米材料2 ml注入股骨头坏死区;C组将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2 ml注入股骨头坏死区.术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光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比较各组修复情况.结果 影像学和组织学显示C组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组新生骨质量较高,骨愈合情况优于其他组.结论 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骨坏死病理条件下股骨头的骨修复能力,有望成为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PRF凝胶结合BMSCs对ANFH兔骨陷窝与血管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正常健康24只,均造双侧ANFH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4组(各6只),然后进行移植修复.结果:移植处理28d、56d,D组:空缺骨陷窝百分比明显低于A、B和C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处理28d、56d,C、D组:股骨头坏死区新生血管数明显高于A、B组,B组:股骨头坏死区新生血管数多于A组,D组:股骨头坏死区新生血管数明显高于C组,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处理28d、56d,股骨头骨密度测量统计情况如下:移植处理28d、56d,B组与A组和D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PRF组,髓芯减压结合50 μg L-PRF凝胶移植同时进行;C:BMSCs组,髓芯减压结合50μL1×106/mL BMSCS细胞液移植同时进行;D:L-PRF+BMSCs联合组,髓芯减压结合50 μg L-PRF凝胶+50 μL1×106/mL BMSCS细胞液移植同时进行均有效果,其中以D:L-PRF+BMSCs联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海南大驳骨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A组(空白对照组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大驳骨治疗组)。将B组与C组大鼠用木瓜蛋白酶、L-半胱氨酸对大鼠膝关节造模,造模成功后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大驳骨浓煎液分别对B组和C组灌胃4周,在第七周将大鼠处死观察膝关节软骨变化情况。结果观察大鼠膝关节腔及软骨的光滑度、颜色、透明度等变化,B组模型对照组与A组空白对照组大鼠膝关节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驳骨治疗组与B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驳骨治疗组与A组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驳骨能够减轻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的退变,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形态的修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坚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BMD)、生物力学特性,以及血清细胞因子、股骨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B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仙灵骨葆组[C组,468 mg/(kg·d)]及坚骨胶囊高、中、低剂量组[D1组、D2组、D3组,2 184,1 092,546 mg/(kg·d)],各10只。A组大鼠仅切除卵巢周围少许脂肪组织,其余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以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建模6周后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8周。观察大鼠股骨BMD及股骨生物力学特性(最大载荷、骨应力、结构强度)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股骨组织中Wnt、β-catenin、淋巴增强因子(LEF)、骨形成蛋白2(BMP-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B组比较,D1组、D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NT-3转染的BMSCs联合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神经移植体传导速度及靶器官功能恢复。方法 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均造成1 cm长左下肢坐骨神经缺损。A组应用自体神经修复,B组应用去细胞异体神经,C组应用去细胞异体神经+BMSCs,D组应用去细胞异体神经+转染NT-3的BMSCs。移植后1、4、8周肉眼观察大鼠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移植后4、8、12周切片观察移植体再生情况,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小腿三头肌恢复率。结果移植1周后,各组均有下肢溃疡形成,4周后恢复;8周后切片观察,A组及D组神经纤维直径及髓鞘数量均明显优于B、C组;12周时,神经传导速度A组明显优于其余3组,D组优于其余2组(P<0.05);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D组也明显优于其余2组(P<0.05)。结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联合转染NT-3的BMSCs作为神经缺损的修复材料,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架作用,有效地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对靶器官的恢复也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和胶原蛋白粉末混合制备NHAC人工骨,再将混合粉末与含VEGF、BMP-7的蒸馏水调和,制备NHAC/VEGF/BMP-7、NHAC/VEGF人工骨。建立大鼠桡骨缺损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NHAC/VEGF/BMP-7组植入NHAC/VEGF/BMP-7,NHAC/VEGF组植入NHAC/VEGF,NHAC组植入NHAC人工骨。术后2、4、8周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材料成骨及血管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组织学评分NHAC/VEGF/BMP-7组高于其他两组,NHAc/VEGF组高于NHAC植入组。在4周内,血管计数以NHAC/VEGF/BMP-7组最多。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能更好的促进成骨,比单纯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更好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