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心电图检查是AMI诊断的重要而基本的方法之一,但有一部分的AMI患者缺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因此,本文对不典型AMI心电图的特征和产生原因加以总结和分  相似文献   

2.
并发心脏危急状况(室颤、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早期预测AMI患者并发心脏危急状况是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近期我们对58例AMI患者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ECG)进行分析,测量其QTc间期,以探讨QTc延长与并发心脏危急状况的关系,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重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IABP辅助下重症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患者12例,对临床特点、死亡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再血管化之前死亡3例(25.0%),再血管化之后死亡9例(75.0%).死于心脏直接原因者7例(58.3%),死于非心脏直接原因者5例(41.7%).结论 尽管IABP是抢救重症AMI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要进一步降低重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应该尽早使用,尽早血运重建,并加强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罗卫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43-144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本组200例AMI患者中,具有典型心电图变化者143例(71.50%),表现为ST段抬高,无典型变化者57例(28.50%);住院期间共死亡13例(6.50%),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中恶性心律失常7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力衰竭3例。结论心电图作为AMI的一种常规无创性检查,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学变化进行综合判断,为AMI的早期诊疗提供有效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总结特殊心电图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2010年所诊治的特殊心电图误诊为AMI的20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误诊的特殊心电图最后正确诊断为:早期复极综合征(ERS)5例,急性左心衰患ECG呈室内阻滞者4例,心肌病3例,急性肺栓塞2例,急腹症3例,急性重症心肌炎2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 临床医师对于特殊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进展、鉴别应加强学习,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为心脏急症,约1/3患者缺乏典型临床及心电图改变,容易误、漏诊,贻误治疗。本研究统计了1995年以来收治的AMI776例,急诊室误诊、漏诊达39例  相似文献   

7.
丁莹  刘海  曹立功 《安徽医药》2016,20(3):535-536
目的 探讨12导联心电图QRS碎裂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首发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立即给予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根据QRS碎裂的出现情况将其分为QRS碎裂组58例与无QRS碎裂组62例。分析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严重并发症情况及心功指标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碎裂组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QRS碎裂组killip分级2~4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QRS碎裂组(P<0.05)。QRS碎裂组B型脑钠肽(BNP)水平显著高于无QRS碎裂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无QRS碎裂组(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导联心电图QRS碎裂与AMI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AMI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远期预后。方法对701例体检者进行24hDCG检查,并随访36个月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死亡(CD)发生情况。结果根据24hDCG检查结果,将有心肌缺血发作患者108例(15.4%)作为心肌缺血组,其中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99例(91.7%);其他593例作为无心肌缺血组。无心肌缺血组第6、12、36个月随访时AMI和CD发生率低于心肌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心肌缺血时间<60min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9.3%,无心肌缺血组发生率为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心肌缺血时间≥60min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显著高于无心肌缺血组的3.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hDCG检出的老年人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常见的且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尤其是总心肌缺血时间≥60min者。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栓塞31例心电图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杨敏  蔡裕福  张汉灵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712-1712
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急性肺部疾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降低其的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心电图是一项常规非创伤性检查,心电图的异常改变虽缺乏特异性,但对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对31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以探讨心电图在肺栓塞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常见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可为防治AMI提供参考。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1986年至1991年内我院收住院的162例AMI患者,AMI诊断按WHO公布的标准,根据症状、心电图及酶学改变综合判定。梗塞部位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收治的128例SLE患者心电图检测的临床资料,总结SLE患者心脏损害的心电图临床特点。结果 128例SLE患者中有42例(32.83%)心电图异常。结论 SLE影响心脏时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早期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提高SLE所致心脏损害的检出率,及早诊治可改善SLE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不同心电图计分法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面积早期估测的精确性,对104例AMI(前壁62例,下壁42例),早期估测梗塞面积采用Aldrich法、Clernmensen法和Wilkins法,最终梗塞面积采用SelvesterQRS评分法。结果表明.3种计分法估测的早期面积与最终梗塞面积相近,并与最终梗塞面积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lt;0.01)。Clemmensen法在估测下壁伴非前壁AMI面积时,结果明显高于Aldrich法和Wilkins法(P&lt;0.05),与最终梗塞面积相近。结论:3种心电图计分法估测的早期面积均较精确,Clemmensen法在估测下壁伴非前壁AMI面积时优于Aldrich法和Wilkins法。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AMI)心电监测是CCU监测的主要疾病,AMI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是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是早期死亡、骤死的原因。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国内外资料均证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采取果断措施是降低AMI病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急性下壁、广泛前壁梗死易伴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过缓性心律失常,且为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可使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病死率.近年来,我们采用临时心脏起搏抢救其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典型临床表现和典型心电图表现者仅占70%~80 %。一部分AMI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尤其是首发症状不典型者,早期常延误诊治。我们对1992~2002年十年间我院收治AMI 212例,并复习近几年国内有关AMI误诊病例292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由于心脏原因引发的急性症状所导致的患者突发死亡,其发生机制复杂,尚缺乏有效、简便的早期识别猝死高危人群的方法。目前研究发现一些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以预测患者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Lambda波就是其中一种和心源性猝死相关的特殊心电波形,其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我们发现1例有Lambda样改变的年轻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5d,病情复杂,临床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电位的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AMI)12导联心电图QTd可较好反映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评价AMI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心脏彩超观察心电图ST段下移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在临床检查中,选择心电图ST段下移≥0.05~0.1mv的患者,异常组31例,平均年龄(63.6±11.9)岁,同时作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心脏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心肌质量、EF%、二尖瓣频谱E/A,选择心电图正常,同年龄段者35例,平均年龄(56.7±14.5)岁,同样作上述心脏彩超测量项目,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处理,ST段下移组与正常组心脏彩超测量左心室腔及左室壁,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肌质量比较,P<0.05而LVEF(%)P>0.05,E/A>1P>0.05,但Tel指数两组比较,P<0.01。结论:心脏彩超对两组患者的心脏测量分析,心电图ST段下移者左心室质量增加是基本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提高AMI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33例不典型AM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等不典型临床症状,13例无胸闷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无明显ST段改变,仅出现病理Q波(包括小q波)8例;仅有ST-T缺血改变或损伤型抬高,无出现病理Q波9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3例;常规12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2例等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治愈出院31例,死亡2例。结论 AMI的诊断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学,仔细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