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展 《临床医学》2010,30(3):63-64
目的讨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开腹手术后11例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早期炎性粘连梗阻,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5 d;1例小肠扭转,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回盲部肠套叠,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粘连性索带压榨,小肠绞窄坏死,行小肠切除后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应警惕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肠绞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王晋祖 《临床医学》1996,16(8):9-10
绞窄性小肠梗阻是临床重危病征,临床常有误诊或延误诊断,为提高对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表现的诊断水平,收集1989年1993年间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绞窄性小肠梗阻回顾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有病案记载的肠梗阻中,23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简称:绞梗);65例为不全性小肠梗阻(其中4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肠肿瘤10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炎性假瘤2例,肠旋转不良2例,粪石性小肠梗阻3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完全性小肠梗阻18例,结肠绞窄2例,亦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在成人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我院普外科急诊收治的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并于入院后及时行手术解除梗阻的患者36例,同期收治的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6例做对照。所有患者于入院时抽取静脉血,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术前与术后第一天再次抽取静脉血,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反应(ELISA)检测IFABP浓度。结果入院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血清中IFABP含量明显高于非绞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组在入院、术前及手术解决梗阻后患者血清中IFABP的浓度均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IFABP可以作为判断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是否发生肠绞窄或肠坏死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探讨(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梗阻CT表现及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肠梗阻25例。结果小肠梗阻13例,结肠梗阻8例,大小肠同时梗阻4例。其中胆囊结石一十二指肠瘘1例,肠套叠3例,小肠淋巴瘤3例,小肠异物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绞窄性肠梗阻3例,结肠癌8例,克隆氏病2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论CT检查在获取影像信息方面明显优于X线腹部平片和钡餐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肠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共24例,均为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发现粘连广泛、仅单纯松解粘连还易再发生梗阻.男18例,女6例,年龄21~69岁,平均42岁.单纯粘连性肠梗阻18例,肠绞窄4例,腹部外伤后小肠浆膜大面积损伤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月间85例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5例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全部手术治疗,其中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32例(占37.6%)。治愈81例,死亡4例(占4.9%)。结论:早期动态严密病情观察、正确及时手术及围术期处理是减少肠绞窄坏死、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1例绞窄性肠梗阻(实验组)和26例单纯性肠梗阻(对照组)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绞窄性小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的CT影像改变主要来源于3方面:绞窄肠管,肠系膜及其血管,血性腹水。结论:靶征、同心圆征、肠壁积气、漩涡征、血性腹水、肠壁强化异常为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征象。  相似文献   

8.
绞窄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外科疾病,病情进展迅速,一旦误诊,绞窄坏死肠管将被切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极差。如果绞窄坏死肠管较长,切除的范围较大,患者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营养吸收困难,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患者逐渐衰竭,最后导致死亡。对郑州市儿童医院经外科手术证实的13例婴儿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婴儿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特征,以求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鼻胃管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前后腹围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围术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粘连性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CT征象及诊断。方法: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证实的54例粘连性肠梗阻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发现粘连索条和腹腔束带46例。粘连段肠管改变54例,包括肠管皱缩42例,梗阻部位鸟嘴征15例,肠袢粘连成团5例。移行区炎症4例,恶性肿瘤腹腔转移恶性粘连4例。肠绞窄征象5例。结论:CT能明确诊断粘连性肠梗阻及其原因,并有效提示肠绞窄。  相似文献   

11.
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腹部平片和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近年来514例肠梗阻病例,其中46例经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1.6岁,对x线腹部平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梗阻是否存在、梗阻部位、病因的推断、梗阻程度的判断及有无绞窄性梗阻。结果46例经手术证实病例中,机械性梗阻45例(含绞窄性梗阻12例),误诊3例。其中小肠梗阻23例,结肠梗阻21例,2例伴有肠穿孔:结论x线腹部平片与CT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方法,CT检查对梗阻病因、部位、类型的判断有其明显优势,尤其是绞窄性梗阻时肠系膜的变化有其较明显特征,是减少误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SCT对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MSCT征象,评价其对发生绞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7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及病理确诊34例发生绞窄,MSCT诊断29例发生绞窄,其中26例有既往腹部手术史。MSCT征象中,肠壁强化程度减低、弥漫性肠系膜水肿及血管增粗、肠系膜积液、肠壁增厚、C/U型肠襻与粘连性肠梗阻绞窄有关(P均<0.05)。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敏感度85.29%(29/34),特异度100%(36/36),准确率92.86%(65/70)。结论 MSCT对判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年绞窄性肠梗阻1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绞窄性肠梗阻是老年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病情发展快,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其病死率仍较高。我院1985年1月~1997年1月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续窄性肠梗阻148例,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04例,女44例;年龄60~89岁,80岁以上28例,住院至手术时间1~72h。小肠扭转19例,结肠扭转58例,粘连性肠梗阻24例,嵌顿性痴24例,均系在当地医院误诊,转入我院后发生续窄坏死;肠套选8例,肠肿瘤5例,内迹5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肠系股外伤2例。回.2治疗一旦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及其重要合并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影像表现和临床意义.结果:18例中16例与手术所见符合,2例误诊为肠扭转;16例均可见肠管"移行带".5例合并绞窄性肠梗阻,其中3例为粘连性肠梗阻合并肠扭转,2例为粘连带下疝形成闭袢,均与手术所见吻合;3例手术时发现有肠坏死,而CT未能作出提示.结论:肠管"移行带"是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较为典型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绞窄性肠梗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及纠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行肠套叠复位术5例,行X线下充气复位术4例,行粘连松解术24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吻合术17例,行部分及大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11例,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瘘术7例。结果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47例(69.1%)。以单纯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其他急腹症行腹部探查后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21例(30.9%)。治愈65例(95.6%);死亡3例(4.4%),分别为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1例。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应根据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把握手术时机,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手术治疗是保证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腹部手术后所致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我院202例机械性肠梗阻中,腹部术后所致粘连性梗阻105例。经手术证实需手术方能解除梗阻计46例,有文献报告非绞窄性梗阻死亡率约为5%,而绞窄性梗阻发病36小时以内手术者,死亡率为8%,超过36小时手术者死亡率达25%。显然对粘连性畅梗阻的观察要持警惕。早期诊断及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我科收治的1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全组148例有131例发生于腹腔手术后。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114例,CT扫描32例,腹部B超检查45例。行非手术治疗93例,手术治疗55例,非手术组均治愈,手术组死亡率为3.63%(2,55)。结论 腹腔手术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诊断主要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摄片检查,螺旋CT扫描和腹部B超检查对明确梗阻部位及肠绞窄趋势有重要意义。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高,而出现肠绞窄及肠坏死时应积极手术,掌握粘连性肠梗阻时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51例肠梗阻患者的CT资料。结果:CT对梗阻病因诊断准确46例(90.2%);对梗阻部位诊断准确49例(96.1%);诊断绞窄性肠梗阻9例(100%)。结论:CT检查可判断肠梗阻,确定肠梗阻的原因、部位以及性质,是肠梗阻检查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51例肠梗阻患者的CT资料。结果:CT对梗阻病因诊断准确46例(90.2%);对梗阻部位诊断准确49例(96.1%);诊断绞窄性肠梗阻9例(100%)。结论:CT检查可判断肠梗阻,确定肠梗阻的原因、部位以及性质.是肠梗阻检查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因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1993年~2004年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154例,其中因门静脉高压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仅7例出现剧烈腹痛,5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原因均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肠系膜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保守治疗24h后未见明显好转而剖腹探查时发现。行部分小肠切除8例,3例术中发现肠系膜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术后死亡5例,3例为广泛血栓形成患者,2例为小肠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起病隐匿,常导致诊断困难而延误病情。同时应加强术后护肝、支持治疗,尽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