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健康教育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血液透析(CHD)患者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方法 通过制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内容、标准、制度,制定教育计划和手册,在医护人员中开展业务学习,针对病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面对面健康教育、宣传板报、印发宣传手册、集中授课、交谈问答式教育及随机性教育,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90%CHD忠者对病毒性肝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健康意识增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下降。结论 健康教育有利于CHD忠者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是对医疗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感染病毒性肝炎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病人为延长生命或等待肾移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血液透析病人是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肝炎发病率高,且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为探讨经血液传播病原体与血液透析的关系以及血液透析在引发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的危险程度,对正在某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1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宗培  林永明 《新医学》1999,30(1):17-18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4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维持性血透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乙型肝炎12%,丙型肝炎48%,混合感染8%,发生率的高低同反复输血及透析年限有关。结论: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丙型肝炎发生率最高,控制传染源,减少输血,避免交叉感染是减少病毒性肝炎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virus,HCV)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CV的高发生率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ELISA血清试验的推广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广泛应用,输血所致的HCV感染已经明显减少,然而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病例仍然时有发生,院内传播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而确切的传播途径仍未十分明了。只有明确传播途径,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本文就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传播途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厉萌 《浙江临床医学》2000,2(11):789-789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病毒性肝炎患者因诸多原因,已成为医院感染中的易感人群。为了解我科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笔者调查与分析了682例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病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682例病人均为我科1997年1月~1999年11月收住的病毒性肝炎病人,其中男551例,女131例。年龄7~78岁,平均46岁。其中急性肝炎163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185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144例,肝炎后肝硬化(HC)171例,(后者包括失代偿期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血液透析(CHD)患者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方法通过制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内容、标准、制度,制定教育计划和手册,在医护人员中开展业务学习,针对病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面对面健康教育、宣传板报、印发宣传手册、集中授课、交谈问答式教育及随机性教育,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结果通过健康教育,90%CHD患者对病毒性肝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健康意识增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下降.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CHD患者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是对医疗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分析45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相关因素、病原菌种类,发现共发生感染58例次,肺部感染最常见(32.8%),其次为泌尿道感染(24.1%)、血管通路感染(17.2%)、腹膜炎(13.8%),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21.7%)、革兰阳性球菌(19.6%)、真菌(6.5%)。认为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高,积极控制原发病,改善营养状况,有助于预防及治疗感染,缩短住院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血液透析过程管理预防措施,逐步控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减少血液透析患发生低血压,使能正常完成透析,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针对发生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如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管收缩不良、血透过程中进食、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差等,采取使用高钠透析液、低温透析、改用碳酸盐透析、确定合适的干体重、用EPO改善贫血、加强营养、改用生物相容性比较好的透析膜等一系列预防措施,并加强监测,合理控制血液透析中进食,加强健康宣教,合理使用降压药以及在发生低血压时及时处理。结果 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65%下降至12%),可以继续血液透析率达98%。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此同时,由于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加之患者大都免疫功能低下等综合原因,感染成为最常见的并发症。血液透析引发的感染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二位主要原因,是全球所面临的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本文就如何做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有效预防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住院病人较多,作者收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一组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其出现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全部病例为1994年6月~1996年9月本院注院病人,经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选择其中资料较完整的225例进行分析,其中急性肝炎111例,慢性肝炎81例,重型肝炎7例,肝硬化26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及分型参照王枢群主编《医院感染学》有关章节。1.2本组病例男127例,女98例,男:女约为1.3:1;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1岁;住院天数(x±s)27±17天,其中急性肝炎为21±14天,慢性肝…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未发现特效药物,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情易反复。患者自信心不足。因此,做好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现将我们对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托娅  高媛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2):1128-1129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但是血透患者又是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容易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由于血透患者免疫机能低下,一旦感染肝炎病毒后,不仅对原有肾脏疾病的恢复不利,而且容易发生慢性病毒性肝炎,甚至发生肝硬化或肝癌,且易造成血透患者之间及医护人员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进一步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方法,促进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康复。方法:收集临床有关资料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及时做好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各项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收效较为显著,其中治愈15例(41.67%),好转18例(50.00%),症状加重患者要求转院1例(2.78%),死亡2例(5.56%)。急性肝炎患者黄疸消退,无发热、无腹胀、恶心、呕吐等肠道症状。结论: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结合不同分型的专项护理,将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儿病毒性肝炎预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敏联 《新医学》2001,32(5):265-266
1 引 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科学家们克隆了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基因,推进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诊断 并得以在血制品中筛查丙型肝炎病毒 对预防起了重要作用。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产生为小儿肝炎预防提供了有力武器。但是,病毒肝炎仍有很多新领域需探索,小儿时期包括肝脏在内的实质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以及免疫功能与成人不同,而病原体可经母婴垂直传播又是小儿所特有。因此,了解病毒性肝炎在小儿时期尤其是新生儿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更具有重要性。 2 不同型别肝炎在小儿中传播的特点2.1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病人以饮食减退、乏力、尿黄、肝区隐痛、肝肿大、有压痛及肝功能损害为特征。有些病人还会出现黄疸、昏迷、腹水及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护理中,单纯的药物治疗是不容易消除疾病的,除合理用药外,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