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RH溶血病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RH溶血病新生儿作为分析病案,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各指标在换血前后的变化,观察疾病转归,探讨治疗效果。结果患儿经过换血后,其体内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下降,血糖水平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血红蛋白水平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治疗RH溶血病疗效显著,内环境稳定,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颖  任惠彦  郑燕蓉 《武警医学》2016,27(4):353-355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5首钢医院收治的85例需大量输血患者(≥1200 ml)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天及第3天对受血者的血细胞计数值(HGB、HCT、PLT等)、血凝指标值(FIB、APTT、PT等)进行测量,观察各数值变化,以分析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LT值明显降低,且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HCT值、HGB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HCT、HGB值较术前水平高。术后第1天,患者的FIB值明显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患者的FIB值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T、TT、AP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PT、TT、APTT值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受血者血小板显著减少,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择期非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不同程度失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非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20例,年龄23~57岁,ASA Ⅰ-Ⅱ级,术前凝血功能无异常.麻醉后在充分镇静、镇痛的基础上,给予37℃预温的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晶胶比1∶2),维持心率、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稳定.术中监测体温和动脉血气指标以排除低体温和酸中毒可能造成的干扰.监测失血量约占全血容量的10%、15%、20%、25%时患者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Sonoclot分析仪测定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参数.结果 手术前血细胞比容(Hct)为0.381±0.038,失血量10%、15%、20%、25%时下降为0.334±0.030、0.315±0.029、0.301±0.045和0.279±0.031.失血量达到或超过15%时血小板(PLT)计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失血量20%、25%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浓度也都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noclot分析提示,失血20%时激活的凝血时间(ACT)、曲线达峰值时间(TP)均延长(P<0.05),失血25%时显著延长(P<0.01);失血15%时血小板功能(PF)下降(P<0.05),失血20%、25%时PF和血块凝结速率(CR)都显著下降(P<0.01).结论 在避免过度应激,最大程度地减少低体温、酸中毒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情况下,非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失血达20%以上者,凝血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量不足20%可忽略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Sonoclot分析技术灵敏、可靠,对于早期发现失血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从而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经骨髓腔通路复苏失血性休克犬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从胫骨骨髓腔输注小剂量7.5%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H)、生理盐水(NS)两种复苏液,测定复苏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失血性休克后,实验组PT、APTT延长,与对照(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HSH组PT、APTT明显延长,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48 h实验组PT、APTT降至正常,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骨髓腔通路输注小剂量HSH复苏失血性休克,对凝血功能影响轻微,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新生儿重度溶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重度溶血病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出生的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新生儿D-D水平,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重度溶血病新生儿组存在高凝状态,两组新生儿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浆D-D对新生儿溶血病高凝状态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2月-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84例,其中CCABG34例,OPCAB5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术前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F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PCAB组比较,CCABG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术后FB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CCABG组明显高于OPCAB组(P<0.01)。结论CABG对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与CCABG相比,OPCAB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血功能,减少同种异体输血量及其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成分换血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具备换血指征的ABO溶血病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O型红细胞悬液+AB型血浆”换血治疗;观察组17例,采用“浓缩洗涤O型红细胞+AB型血浆”换血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SB)、血红蛋白(Hb)水平,换血后需要输血和再次换血的例数,住院时间和换血后继续蓝光治疗的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换血后TSB水平均显著下降。对照组患儿换血后Hb水平显著低于换血前,须输血18例(75.0%),再次换血5例(20.8%);观察组患儿换血后Hb水平显著高于换血前,无须输血和再次换血;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换血后继续蓝光治疗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成分换血可防止治疗后贫血和继续溶血的发生,疗效优于传统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与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消化道出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消化道出血,将患者分入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结果非出血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均高于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出血组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低于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出血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均高于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所致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异常与消化道出血存在密切联系,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对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消化道出血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外不同程度生理盐水稀释血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用生理盐水在体外不同程度地稀释血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9名成年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体积比20%(生理盐水:血液=2:8),30%(生理盐水:血液=3:7),40%(生理盐水:血液=4:6),50%(生理盐水:血液=5:5),60%(生理盐水:血液=6:4)等5个梯度,并用未经稀释的全血作为对照.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测量的数据包括激活的凝血时间(ACT)、凝结速率(CR)、达峰时间(TP)、最大凝血标记值(MCS)、血小板功能(PF)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0%稀释后ACT显著缩短(P<0.05),60%稀释后ACT显著延长(P<0.05),其余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稀释后CR显著升高(P<0.05),50%、60%稀释后CR显著降低(P<0.05),其余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稀释后TP显著缩短(P<0.05),其余各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稀释后MCS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稀释后PF显著升高(P<0.05),其余稀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稀释后凝血功能与血液稀释程度相关,生理盐水占20%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进程,30%、40%稀释的凝血功能未受影响,50%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开始减弱,60%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烧伤患者PLT、PT、TT、APTT、Fb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越重,差异越明显。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的凝血系统障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严重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乌司他丁对体外全血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16例健康成年志愿者静脉血,在体外与不同浓度的乌司他丁混合,使其终浓度分别为25、50、75、100、200U/ml(n=16),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激活的凝血时间(ACT)、凝结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等.以未经处理的全血作为对照.结果 25、50、75U/ml组A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100、200U/ml组AC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各组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50tJ/ml组P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75、100、200[J/IIll组P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在全血中的浓度达到100[J/rnl以上时,能有效地延迟内源性凝血通路的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延缓病理性凝血过程的出现,改善大型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许萍  黄玉萍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393-1396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血液高凝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90例,按心功能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并设一健康人群组(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凝血机制、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凝血机制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后血栓素B2(TXB2)、6-keto-PGF1α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TXB2、6-keto-PGF1α各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TXB2、6-keto-PGF1α与健康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各项数值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是差异仍然较为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O2和PaO2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有效抑制了血小板聚集,使肺部小血管扩张,改善了急性期患者体内血液高凝状态和避免肺小动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Ⅰ(PAI-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浆FIB、D-D、PAI-Ⅰ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PC、FPS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PCT、MPV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血浆FIB、D-D含量降低(P<0.05或P<0.01)、PAI-Ⅰ含量升高(P<0.01),PC、FPS含量降低(P<0.05),PLT、PCT、MPV下降(P<0.01);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各项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下,化疗可进一步加剧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观察原位肝移植(OLT)术前、后 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1例终末期肝病患者OLT术前和术后1~7 d的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T T)、抗凝血酶(AT-Ⅲ).结果 肝移植患者普遍术前凝血机制差,术后1~3 d ,PT、APTT延长,Fbg、ATⅢ减低,3 d后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各种术后并发症可影响凝血功能恢复,尤其是出血或血栓发生.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术前仔细评估肝脏凝血功能并进行纠正,术中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术 ,术后根据病情调整凝血紊乱,积极防止血栓和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给予负荷剂量后的起效时间及近期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在发病12小时内急诊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成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诊断明确后分别立即给予替格瑞洛180 mg和氯吡格雷600 mg,术后两组分别给予替格瑞洛90 mg/d二次和氯吡格雷75 mg/d的维持治疗,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0.5、2、24 h及7天时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以及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①相同时间点的两组比较,替格瑞洛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②两组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起效更快,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宁地区丙泊酚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插管前(T1)、手术开始前(T2)、手术开始30分钟后(T3)、停用丙泊酚1小时后(T4)采血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血小板最大聚集率T1、T2与T0相比,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有显著性(P〈0.05),T3、T4与T0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计数及其他凝血参数T1、T2、T3、T4与T0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西宁地区应用丙泊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的病人宜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