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许平 《西南军医》2013,(5):534-536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是治疗多种心脏疾病的常用方法,心脏停搏液是术中心肌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脏停搏液主要有St.Thomas液、HTK液和含血停搏液,三种停跳液各有优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避免再灌注损伤,但技术尚不成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线粒体内膜三磷酸腺苷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加入停搏液内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取离体心脏;A组取正常心肌,其余制备离体工作心脏灌注模型;B组停灌30 min,复灌60 min;其余三组分别灌注不同的停搏液,C组灌注停搏液,D组灌注含二氮嗪的停搏液,E组灌注含二氮嗪停搏液之前10 min给予格列苯脲,各组复灌30 min后进行工作模式心脏灌注,监测心率、左室收缩峰压和舒张末压.实验终了取心肌,提取线粒体,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线粒体H -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高效液相法测定心肌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H -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P<0.05);而二氮嗪处理组相应指标显著改善(P<0.01).结论含二氮嗪停搏液能够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能量代谢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逆灌浅低温氧合血心脏不停跳与中低温冷血心脏麻痹液对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代谢的影响。方法 观察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双瓣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心肌氧摄取率、动脉血及冠脉回流血乳酸、H 浓度及主动脉阻断前后房间隔心肌组织腺苷酸类物质含量、心肌超微结构变化。本组分为心停跳组和心不停跳组。结果 心不停跳组心肌氧摄取率高于心停跳组 (P <0 .0 1) ,动脉血 冠脉回流血乳酸、H 差值低于心停跳组 (P <0 .0 5 ) ;心停跳组主动脉开放前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心脏不停跳组明显 ,房间隔心肌组织ATP、TAN含量低于主动脉阻断前 (P <0 .0 5 ) ,心不停跳组降低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逆灌浅低温氧合血心脏不停跳法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逆灌中低温冷血心脏麻痹液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ECC)过程中联合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及复合超滤的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72例10kg以下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14d~24个月(13.1±6.2个月),体重3.4~10(8.18±1.88)kg,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4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部分型/完全型房室通道、右室双出口等)28例。体外循环均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Terumo Baby-RX或Maquet VKMO 10000),常规应用乳酸林格液加人血白蛋白预充,预充液总量250~450ml。体外循环中流量90~150ml/(min·kg),维持血细胞比容0.20~0.30,平均动脉压35~50mmHg,肛温25~32℃。术中均采用HTK心脏停搏液行心肌保护。体外循环中常规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负压控制于-10mmHg至-30mmHg;常规应用复合超滤,即体外循环中使用常规超滤,停机后应用改良超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0~174(82.6±31.2)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125(51.7±30.1)min。全部患儿在体外循环中末梢灌注良好,血气化验均在正常范围,心脏自动复苏率94.4%(68/72),顺利脱机。体外循环中常规超滤60~380ml,停机后改良超滤50~230ml,改良超滤结束时血细胞比容为0.32±0.11。术中输红细胞0.5~2.0(1.61±0.40)U,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74(34.1±16.6)h,24h心包纵隔引流量70~410(115.6±75.8)ml。1例完全性房室通道患儿行房缺修补、二尖瓣成形术,术后因严重低心排、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总死亡率1.4%(1/72)。结论低体重婴儿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结合复合超滤技术可以保证良好的静脉引流,最大限度地减少预充量,提供充分的灌注流量,有助于维持合理的内环境和血细胞比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2009年2月~8月36例10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36例,月龄为1~36个月,平均(10.6±5.3)个月;体重3—10kg,平均(7.2±1.8)kg。均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预充液总量为400—550ml。浅低温高流量灌注26例,中低温中流量灌注7例,低温低流量灌注2例,DHCA1例。全部采用4:1含血心肌保护液。中术及术后采用改良超滤结合常规超滤。结果本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26~192min,平均7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109min,平均41min。转中尿量满意,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与CPB相关故障和并发症,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全部顺利脱机。3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低体重婴幼儿应根据病种及手术方式采取不同体外循环方法,尽量减少预充量,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的管理,以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脏器保护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线粒体内膜三磷酸腺苷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加入停搏液内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lO只,取离体心脏;A组取正常心肌,其余制备离体工作心脏灌注模型;B组停灌30min,复灌60min;其余三组分别灌注不同的停搏液,C组灌注停搏液,D组灌注含二氮嗪的停搏液,E组灌注含二氮嗪停搏液之前10min给予格列苯脲,各组复灌30min后进行工作模式心脏灌注,监测心率、左室收缩峰压和舒张末压。实验终了取心肌,提取线粒体,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线粒体H^+-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高效液相法测定心肌含量。结果 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H^+-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P〈0.05);而二氮嗪处理组相应指标显著改善(P〈0.01)。结论 含二氮嗪停搏液能够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能量代谢恢复。  相似文献   

7.
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已成为心脏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基本方法,但在广泛实践中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心肌保护效果,克服低温的不良影响,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1991年Lichenstein等〔1〕提出并在临床中成功应用温血停搏,近年日益受到重视。我们自1993年3月以来,应用29°C血停搏液间歇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进行心内直视手术68例,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68例,男37例,女31例;年龄4~59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5例,其中房隔缺损11例,室隔缺损19例,法洛四联症6例,双腔右心室3例,房室管畸形2例,单心房、三房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3例较长时间供心缺血(367~542 min,平均465 min)的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例二次手术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另2例采用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采用中度低温(鼻咽温28.1℃~29℃),轻-中度血液稀释(血红蛋白82~119 g/L),50~83 ml/(kg·min)的流量进行体外循环灌注;供心保护方法: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再灌注冷UW液,并放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结果 3例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康复出院.结论合理的灌注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可使供心冷保存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探讨地级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2008-01~2012-01间收治的500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均在全身麻醉CPB下完成,CPB为中低温(28~32℃),中高流量60~80 mL/(kg·min),心肌保护为4℃(1∶4)冷血(BC)、冷晶体停搏液(CC)和康斯特心肌保护液(HTK液),总量20~30 mL(kg·30 min),其中先心病223例,后天性心脏病277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40~17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2 min;术后30 d内死亡8例,(1.6%),并发症17例(3.4%),220例随访3~6月均恢复较好.结论 地级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保护,强调术后处理,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3例较长时间供心缺血(367~542 min,平均465 min)的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例二次手术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另2例采用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采用中度低温(鼻咽温28.1℃~29℃),轻-中度血液稀释(血红蛋白82~119 g/L),50~83 ml/(kg·min)的流量进行体外循环灌注;供心保护方法: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再灌注冷UW液,并放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结果 3例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康复出院.结论合理的灌注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可使供心冷保存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腺苷在复杂先心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40例复杂先心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为对照组(含血心脏停搏液)、实验组(含血心脏停搏液中加入外源性腺苷)。测定围术期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临床观察心脏停跳时间、自动复跳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用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结果对照组心脏停搏时间明显长于实验组。主动脉开放后对照组CK-MB及cTn-Ⅰ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腺苷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4月-2004年12月,同期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0岁(42~78岁);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37例,Ⅳ级11例;二尖瓣病变37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9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处理瓣膜。心脏复苏后在升主动脉开放前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瓣膜置换或成形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行二尖瓣成形8例,行二尖瓣置换29例,行主动脉瓣置换11例,行双瓣置换9例(其中39例为机械瓣置换,10例为进口生物瓣置换)。冠脉搭桥1~5支,平均2.7支/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1.75%,其余患者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7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心功能Ⅰ级45例,Ⅱ级11例。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和心脏瓣膜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After aorto-coronary bypass grafts surgery plasma level of myosin light chain I, determined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myosin light chain I (LC-I), were studied in 12 patients (pts) without electrocardiographical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t 201Tl myocardial images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LC-I increased and reached peak levels (15 +/- 7 ng/ml) at 91 +/- 29 minutes after the aortic declamp. From peak levels LC-I rapidly decreased with fast half-time disappearance (1.4 +/- 0.9 hours). In 5 pts of 12 pts LC-I recovered to normal range and MB reached maximum levels (34 +/- 23 IU/L) at 18 +/- 9 hours after declamp. In 4 pts 201Tl images showed improvement and in one 201Tl images showed no changes. In 7 pts of 12 pts LC-I decreased to minimum levels (2.7 +/- 0.6 ng/ml) at 12 +/- 6 hours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d to peak levels (5.6 +/- 0.9 ng/ml) on day 3 +/- 0.9. MB reached maximum level (61 +/- 20 IU/L) at 3.2 +/- 1 hours. In 201Tl images 3 pts showed suspected new lesion, 2 pts showed no changes and 2 pts showed improvement. No correlation was noted between peak LC-I level and duration of aortic declamp.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was suspected between early LC-I peak and irreversible myocardial cell injury. From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ortic declamp and appearance of LC-I peak, it was concluded that LC-I, accumulated during aortic clamp, was washed out by aortic declamp. Relation was suspected between early LC-I peak and myocardial injury during myocardial protection.(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超滤方法对于低体重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改良超滤前后13例低体重(<15 kg)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临床状况,其中常规超滤(CUF)组6例,常规超滤+改良超滤(CUF+MUF)组7例,对比指标包括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前后的血球压积及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围术期红细胞悬液用量,呋塞米的使用情况。结果体外循环前后Hct、Hb和总细胞悬液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呋塞米用量和胸腔引流量CUF+MUF组明显小于CUF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技术可以改善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器官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DeBakey Ⅰ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纳入2004年2月-200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完成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的19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43.6±9.4岁.全部替换升主动脉,同期替换主动脉根部(Bentall)5例、主动脉瓣2例、右半弓11例、全弓6例(其中降主动脉内带膜支架4例、传统象鼻手术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涉及主动脉弓部的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16例经右腋动脉插管.围术期处理策略:入院后立即应用大剂量β受体阻断剂和硝普钠等将收缩压控制在90mmHg左右,2h内完成主动脉CT扫描三维重建、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和实验室检查等急诊术前准备.术中根据夹层和内膜破口的部位采取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案,以挽救生命为第一目标.常规使用超滤以减轻水负荷和炎症反应.术毕将收缩压严格控制在90mmHg左右.术后强化镇静和呼吸机治疗,强调使用呼吸机呼气末正压(PEEP),待低氧血症纠正和肺水肿消退后方可脱离呼吸机.结果 19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215.9±7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8.2±55.7min,脑部停循环时间29.3±11.5min.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56.1±112.8(11~460)h.死亡3例(15.8%);发生须行血液透析的一过性肾功能不全1例,慢性心包填塞行穿刺引流2例;发生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_2/FiO_2≤300)10例,其中5例术前已存在低氧血症.结论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风险大,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63例,年龄3月~3岁,ASAⅢ~Ⅳ级。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体外循环中至手术结束维持PEEP 2~5 mmHg,以减少肺水。维持PCO2在30~35 mmHg,CVP在7~15 mmHg。开放主动脉前10 min开始静脉泵入多巴胺5~10μg/(kg.min)、硝普钠0.5~2.0μg/(kg.min)和米力农0.5~1.0μg/(kg.min)。其中,在术前肺动脉压>45mmHg的患儿中,多巴胺的给药途径为经左房导管泵入。结果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开放升主动脉后,58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心内1~2 J除颤1次,1例除颤2次后复跳。所有患儿均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前彩超提示有8例右向左或双向分流的患儿在术后2 d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在术后1 d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首先应保证合理的容量负荷,体外循环转机前保持一定的体循环压力以减少右向左分流,体外循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并维持体循环阻力,以使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体外循环(CPB)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影响,评价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75只健康家猫随机均分为3组:并行循环组(CPB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PC组。应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心肌细胞膜的区域流动性。结果 CPB组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无明显变化,IR组主动脉阻断(ACC)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明显降低且于再灌注期间进一步下降,IPC组ACC及再灌注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虽较CPB组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珉组。结论 IPC能够通过维持心肌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对体外循环中的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CPB)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10例)和低温组(10例),对比研究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体温、胸腔引流量、血细胞水平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常温组CPB时间较低温组短[(37.8±11.5)m in与(50.6±11.9)m in],P<0.05,手术时间也较低温组明显缩短[(2.3±0.5)h与(2.8±0.4)h],P<0.01,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前3 h胸腔引流量和血细胞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明显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损伤仍然是一个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几乎所有的患者CPB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伤,轻者仅为一过性症状,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本文就目前CPB术后肺损伤发生的机制及CPB术后肺损伤的保护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