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汪华萍  洪金花  刘蓉  王瑛  邓淑琴  曾小燕 《全科护理》2012,10(27):2499-2500
[目的]探索上臂穿刺置管对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9月实施PICC置管病人采取手臂肘上区域穿刺。[结果]与2009年4月—2009年9月行PICC置管的病人进行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臂穿刺置管能明显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时机与静脉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2月在本科室住院的胃肠癌术前应用PICC行化疗的患者153例,根据置管时机分为化疗前置管组(Ⅰ组),化疗中置管组(Ⅱ组),化疗间歇期置管组(Ⅲ组),比较3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Ⅰ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最低,静脉炎的程度最轻(均P﹤0.05)。结论胃肠癌患者首次化疗前应用PICC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发生静脉炎的程度较轻,是PICC置管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中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病率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进行化疗且接受PICC术的白血病患者(68例)及淋巴瘤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病率、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白血病组静脉炎发病率(35.3%)高于淋巴瘤组(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45,P〈0.01)。白血病组中机械性静脉炎患者的外周血WBC计数(17.4±5.48)×10^9/L,显著高于非静脉炎患者(6.13±2.31)×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P〈0.05),且WBC计数水平与静脉炎级别呈正相关(r=0.998,P〈0.05)。而淋巴瘤组中机械性静脉炎患者的外周血WBC计数与非静脉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WBC计数水平与静脉炎级别无相关关系(P〉0.05)。白血病组中静脉炎患者的血CRP(48.80±21.10)mg/L显著高于非静脉炎患者(13.90±5.5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P〈0.05),且血CRP水平与静脉炎级别呈正相关(r=0.989,P〈0.05)。淋巴瘤组静脉炎患者CRP(37.0±7.74)mg/L显著高于非静脉炎患者(12.8±5.8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8,P〈0.05),但与静脉炎级别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中,发生H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患者具有较高的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这类患者应加强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4.
林斌斌  陆亚红  邬春娥 《护理与康复》2014,13(11):1110-1111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PICC置管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静脉损伤,减少化疗药物及其他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或因药物渗漏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及早产儿营养通路[1]。但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但PICC置管作为有创操作,管路在血管内走行长,因此并发症不容忽视。机械性静脉炎是患者置管后出现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15.15%[1]。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h[2]。好发于穿刺  相似文献   

6.
杭燕  邰红武 《全科护理》2008,(30):1826-1827
[目的]通过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进行研究,探讨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及防护措施。[方法]分析38例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及护理措施。[结果]穿刺困难导致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8例,肢体过度活动致8例,过敏致4例,导管漂移致4例,导管型号不当致1例,血管选择不当致3例,38例通过局部湿热敷、喜辽妥外涂等措施治愈。[结论]导管置入困难、肢体过度活动、过敏体质、导管漂移是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发因素,早期湿热敷,透明贴外敷加喜辽妥局部涂擦是预防和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59例患者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15例发生了机械性静脉炎,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后14例痊愈,1例拔除PICC导管.认为严格遵守PICC插管操作规程,提高穿刺技巧,正确评估血管,选择适宜导管,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对259例患者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15例发生了机械性静脉炎,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后14例痊愈,1例拔除PICC导管。认为严格遵守PICC插管操作规程,提高穿刺技巧,正确评估血管,选择适宜导管,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进行研究,探讨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及防护措施。[方法]分析38例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及护理措施。[结果]穿刺困难导致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8例,肢体过度活动致8例,过敏致4例,导管漂移致4例,导管型号不当致1例,血管选择不当致3例,38例通过局部湿热敷、喜辽妥外涂等措施治愈。[结论]导管置入困难、肢体过度活动、过敏体质、导管漂移是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发因素,早期湿热敷,透明贴外敷加喜辽妥局部涂擦是预防和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章美华  韩黎 《护理研究》2011,25(24):2204-2205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成为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由于其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能减轻病人因反复外周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等优点,故在白血病病人的化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临床的应用日益增多,并发症的问题不容忽视,静脉炎即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就2009年3月—2010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化疗的10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使用PICC过程中出现静脉炎的情况进行观察、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病人应用PICC出现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寻求有效的护理途径,保证病人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进置管法与传统置管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 方法 将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51例。实验组置管前采用肝素盐水+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浸泡导管,穿刺时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操作,观察2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044,P<0.05)。 结论 改进PICC置管法,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时机与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血液病患者选择PICC置管的合适时机,以探索减少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方法 将2008年4月~2011年8月行PICC置管化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36例血液病患者按人院日期(单、双日)分成两组:对照组选择化疗当天置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ml滴注,遵医嘱行化疗;实验组选择化疗前2天置管,置管后先用生理盐水250ml滴注,再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后,予25 U/ml肝素盐水5 ml正压封管,让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再行化疗,其他护理方法两组完全相同,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1.1%和11.3%,x2=7.685,P<0.01;且对照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实验组,Z=-2.994,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化疗前2天置人PICC管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保护护理对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采用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静脉保护护理,比较2组的血管变化以及静脉炎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72 h的血管厚度小于对照组,微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他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保护护理能够保护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的静脉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肝素盐水有效降低PICC插管后静脉炎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樊红苓  绳宇 《现代护理》2004,10(12):1087-1088
目的 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管经肝素盐水浸泡后再置管 ,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需要置管的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实验组采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的PICC导管 ;对照组采用不经肝素盐水完全浸泡的PICC导管。分别观察 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炎发生例数经统计学分析 ,χ2 =4 .32 >3.84 ,P <0 .0 5。结论 经肝素盐水浸泡后的PICC导管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从而延长导管保留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 ,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如意金黄散茶调治疗老年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42例PICC置管术后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出现静脉炎的老年血液肿瘤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采用如意金黄散与温茶水调敷的方法治疗处理;对照组21例,接受超短波治疗与局部护理.观察两组治疗后静脉炎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静脉炎的治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如意金黄散茶调对老年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的静脉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方法 将163例住院恶性肿瘤首次化疗且首次使用PICC者,置管后观察3个月.出现静脉炎的34例患者列入静脉炎组,未出现静脉炎的129例患者列入对照组.分别进行一般资料调查:性别、年龄、恶性肿瘤类型、有无过敏史、穿刺静脉的选择、是否一次穿刺成功、置管后活动度、置管后是否经常屈肘、出现静脉炎症状的时间、分级分类;实验室指标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免疫指标、空腹血糖;采用特质焦虑量表(T-AI)进行情绪状态评定.进行组间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穿刺静脉、穿刺次数、活动度、穿刺后屈肘、血糖水平、情绪状态与静脉炎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患者性别、年龄、恶性肿瘤类型、过敏体质、免疫功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则与静脉炎的发生无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贵要静脉置入PICC是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反复多次插管、穿刺后过度活动、持续存在的焦虑情绪是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穿刺静脉的不同、置管过程中反复多次穿刺,置管后经常屈肘、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高血糖水平和持续存在的焦虑情绪6个因素与静脉炎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在置管前、中、后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低PICC应用于化疗患者过程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护理干预流程.方法 对化疗患者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干预流程.将干预前患者资料设为对照组,干预后患者资料设为实验组.对实验组严格按照干预流程进行操作.结果 实施干预后,PICC在化疗患者的应用过程所致静脉炎总的发生率和Ⅱ度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Ⅰ度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预防前有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提高穿刺置管技术,选择合适的血管,及时发现并处理静脉炎是保证置管成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防止或减少静脉炎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双氯芬酸钠乳剂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乳剂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行PICC穿刺术的肿瘤患者按单双日分组,单日为观察组50例,PICC置管后即给予双氯芬酸钠乳剂外涂,3次/d,0.95g/次,连续7d;双日为对照组50例,对照组置管后即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方法同双氯芬酸钠乳剂。结果双氯芬酸钠乳剂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乳剂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同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两者同样具备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但双氯芬酸钠乳剂的价格优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