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正>近年来,分子医学在肿瘤学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的研发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以肿瘤组织或细胞的某一特异性结构分子为靶点,利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疗法。现阶段,分子靶向治疗已在肺癌、大肠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各类常见的分子靶向药物,重点阐述其在妇科恶  相似文献   

2.
陈宏 《中国药师》2010,13(3):340-345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tar geted therapy)是指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的一类疗法。近年来,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靶向治疗分为三个层次,器官靶向、细胞靶向和分子靶向。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疗中特异性的最高层次,它是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质的分子,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4.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疗法,改变了许多癌症的治疗格局,但仅有部分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其影响因素之一是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如何实现对其无创性的活体动态监测,非侵入性核素药物的分子成像可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完整单克隆抗体、抗体片段、多肽等探针进行靶向PD-1/PD-L1显像可实时动态地监测全身PD-1/PD-L1的表达,为免疫治疗过程中实时、无创、动态地筛选潜在受益者,以及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为PD-1/PD-L1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对放射性蛋白药物在PD-1/PD-L1靶向免疫治疗中的监测和疗效评估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新型放射性蛋白诊疗药物的临床转化和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子核医学”是核医学的最新进展,是当代最引人瞩目的核医学分支。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示踪技术和核素检测仪器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分子核医学技术在药物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发展。如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主要是多肽蛋白质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稳定性核素示踪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在药物代谢、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广义来说,受体、抗体、多肽、放射性药物等都是分子核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标记、仪器、计算机、防护、超微量分析、放射自显影、PET等都是分子核医学所需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种肿瘤的导向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导向诊断与导向治疗。一、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导向诊断:为免疫技术和核医学的诊断方法,称之为放射免疫探测法或放射免疫显像法,又称之为阳性扫描。其原理是利用抗体和相应肿瘤靶抗原的特异结合力,先用标记法将核素交联活性抗体,经标记后的活性抗体携带核素在肿瘤靶抗原的部位积聚。由于具有靶抗原的肿瘤摄取核素标记的相应抗体较正常周围组织为多,因此二者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分子、细胞水平上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浸润和转移等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也随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分子靶向治疗是通过着眼于阻滞特定的靶分子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和稳定细胞的作用,它有别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治疗是在于其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这一特点使得分子靶向治疗具有常规治疗(放疗、化疗)所不具备的优势,开辟了肿瘤治疗中一片全新的领域。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通常把癌细胞异常增殖、进展过程中的靶分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癌细胞表达的异常靶分子,包括增殖因子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子核医学在甲状腺癌影像诊断与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间收治的6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应用分子核医学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经过分子核医学的相关技术进行影像诊断,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更直观的表现出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60%,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子核医学在甲状腺癌影像诊断与靶向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药理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特异性地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浸润与转移等环节的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与靶分子结合时呈高亲合力,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不良反应轻微。本文从药理学与临床角度出发,结合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代表性药物,就其研究与应用现状做一浅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生物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独立学科。核医学成像技术与超声成像技术、X线CT(X-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当今医学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超声、X-CT、MRI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是以核素示踪技术为基础,以组织吸收功能的差异为诊断依据,以放射性浓度为重建变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和显像剂、示踪剂引入机体后,探测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靶器官的放射性示踪剂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因此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这也是核医学成像最有特色之处。近年来,由于同时反映功能代谢和解剖形态的新型核医学显像仪器的问世,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反射型断层仪(PET)即SPECT/CT,PET/CT,改写了传统的核医学影像由于引入放射性及仪器分辨率的限制不能提供病变细微结构的历史,这是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病理学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肺癌的发生涉及到众多靶分子的变异 ,并不断探索不同疾病时期 (早、中、晚期 )靶分子的改变 ,这为开创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现就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做一概述。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EGFR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 ,近年来颇受关注且与靶向治疗有关的EGFR家族成员主要有EGFR(c -erbB1/HER1)和Her2(c -erbB2/HER2)两种。研究表明EGFR存在于细胞膜上 ,这两种受体的过表达在细胞的恶性转化和恶性生长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预示着预后不良和对…  相似文献   

12.
彭敏  许斌  宋启斌 《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1):658-661
肾细胞癌(RCC)对化疗、放疗以及激素治疗均不敏感。细胞因子治疗是其主要方法,但有效率低且毒副作用明显,尤其转移性肾癌(mRCC)患者很少能从中获益。近些年,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分子靶向治疗成为mRCC治疗新策略。本文重点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和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综述几种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9,(18):2577-2582
目的:为结肠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结肠癌""靶分子""分型""靶向机制""修饰递送药物""Colon cancer""Target molecule""Typing""Targeting mechanism""Modified delivery drug"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2001年7月-2018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筛选出能够准确靶向至结肠癌细胞的靶分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结肠癌患者的靶向药物及其靶向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结肠癌靶分子包括透明质酸、叶酸、小麦胚芽凝集素、核酸适配体、Affibody分子、单克隆抗体、多肽、microRNA等。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地对结肠癌进行靶向,可以运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或者免疫组化法分析候选的生物标志物,将结肠癌分为杯状型、肠上皮细胞型、干细胞型、炎症型以及过渡扩增型CS-TA、CR-TA等6种类型,在研究结肠癌靶向药物时根据结肠癌不同分型选择其靶点及靶分子进行研发。目前,临床上已出现的靶向药物仍然因为对不同的结肠癌患者缺乏选择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虽然可将结肠癌患者分型并据此给予不同的靶向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这个分型方法还没有应用到临床上,并且此分型方法也由于样本量的限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关于结肠癌的分型以及针对不同分型的靶向药物还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朱贵东  傅阳心 《药学学报》2013,(7):1053-1070
化疗依然是包括手术、放疗、以及靶向疗法在内的最重要的抗癌手段之一。尽管高效细胞毒素很多,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微小的差别限制了这些抗癌化合物因为毒副作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鉴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药物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标准疗法,但单独使用时疗效经常不尽人意。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把单克隆抗体和高效细胞毒素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充分利用了前者靶向、选择性强,后者活性高,同时又消除了前者疗效偏低和后者副作用偏大等缺陷。其中抗体是ADC的制导系统,能够靶向性地把效应分子输送到肿瘤细胞,有效地提高了抗体本身对癌细胞的杀伤力。ADC包括抗体、接头(linker)和细胞毒素(也经常称为效应分子)三个组成部分。通过靶向特定抗原,ADC有效地渗透到肿瘤组织,并被肿瘤细胞吞噬进入酶溶体,释放效应分子。尽管ADC新药的开发已经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技术上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中包括被肿瘤细胞吞噬的效率、细胞毒素的活性以及效应分子的释放等。本文简单介绍ADC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试图从抗体、接头和效应分子三个方面,讨论提高ADC分子在循环系统的稳定性等一系列优化ADC分子特征的策略。对当前ADC领域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公司进入这个领域要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一些积极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5.
靶向运送是小干扰RNA(siRNA)药物进入临床应用最关键的环节。研究人员利用配体、抗体和适配子构建了非常有效的靶向特异性细胞组织的siRNA运送体系。制备运送体系分3步:先使脂质体或多聚物与siRNA自发结合形成微粒,利用聚乙二醇等作为桥接分子包被在微粒外层,最后将配体、抗体或适配子等靶向性分子与桥接分子连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耐药机制和逆转措施。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肿瘤”、“耐药性”、“靶向药物”和“逆转耐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纳入标准:①靶向药物的分子靶点;②靶向耐药的机制;③逆转靶向药物的耐药性,共筛选出相关文献32篇。结果:靶向药物的分子靶点以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激酶为主,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细胞信号转导、基因突变、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代谢和上皮-间质转化等。个体化用药、联合用药、改善肿瘤微环境以及研发新药等措施有望逆转靶向耐药。结论:靶向药物的分子靶点多样,耐药机制复杂,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逆转。  相似文献   

17.
胞内抗体和胞内因子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基因治疗策略,也是用于表型敲除研究的又一有力工具.胞内抗体/因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细胞内表达并被定位于特定的亚细胞器中,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细胞内靶分子,进而影响靶分子的加工或分泌过程及其生物学效应,已在人艾滋病、恶性肿瘤、移植排斥和神经变性等疾病的分子治疗领域彰显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房嫣  彭倩雯 《中国药师》2013,16(8):1232-1234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称为靶部位,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靶向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药物在非靶部位的浓度、延长药物在靶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给药后的疗效[1]. 药物制剂靶向系统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靶向性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对制剂的靶向性有一个可视化的数据或图、表支持;另一方面可为制剂进行条件优化提供实验依据,因此为靶向性建立一个好的评价体系是在研究靶向制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靶向制剂的研制需要有可靠的评价标准来约束,这就刺激了各种评价标准的研究,建立好的评价标准,可以指导靶向制剂的研制,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临床的需要.本文就目前在药物靶向制剂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靶向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靶向递送是一种精准的递药方式,由于其高特异性和亲和力被视为理想的靶向递药方式之一,这为成功解决抗肿瘤治疗中化疗药物选择性差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当前,利用单克隆抗体与靶抗原结合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s)研究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ADCs靶向递送的作用机制、靶向策略和靶向递送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发新的ADC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产物进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或相关细胞的信号转导,来控制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而产生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近年来,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Lapatinib用于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对于过度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标准治疗是采用含有曲妥珠单抗的方案。然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度表达也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在过度表达HER2的细胞,同时抑制EGFR和HER2,有相加作用。Lapatinib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