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阶梯式分点穿刺和随意分点穿刺在血液透析新建内瘘中的应用及对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68例,按照密封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行阶梯式分点穿刺,对照组行随意分点穿刺,比较两组透析效果、成功率及疼痛值。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血液透析后穿刺点渗血、肿胀、青紫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期内,观察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后1h,观察组V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梯式分点穿刺与随意分点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新建内瘘中应用比较,前者成功率高,效果好,疼痛轻,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程序化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应用程序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栓塞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98%,对照组9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后患者针眼渗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程序化内瘘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栓塞率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穿刺方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关系.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尖与皮肤为40度角进针,对照组采用针尖与皮肤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内瘘不同角度进针穿刺法并发症包括血管硬化,假性动脉瘤,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疼痛.结果 观察组发生内瘘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透析效果无差异.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我们采用40度角的进针方法,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尽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渗血、血栓及内瘘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改良扣眼穿刺法能减少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不同穿刺方法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透析中心门诊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3例)采用区域穿刺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23例)采用阶梯穿刺法进行临床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13.0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2.17%)(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阶梯穿刺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血液透析的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临床血透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隧道形成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此穿刺法对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0 年1 月-2011 年9 月门诊初次使用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绳梯法进行内瘘穿刺,观察组采用隧道形成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观察两组每次穿刺的常见并发症、1 针穿刺成功率、压迫止血时间,并在内瘘初次使用12 个月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血栓形成、血管瘤、血管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每次穿刺的常见并发症显著减少,1 针穿刺成功率较高,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明显缩短,血管瘤和血管狭窄发生明显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结论 应用16G 内瘘穿刺针行隧道形成穿刺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减少各种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内瘘侧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头静脉距瘘口近侧5~10 cm处离心方向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穿刺324次,一次穿刺成功317例,成功率为97.8%;发生皮下血肿15次,发生率为4.6%.对照组穿刺315次,一次穿刺成功为260例,成功率为82.5%;发生皮下血肿30次,发生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动脉瘤1例;对照组发生内瘘堵塞5例,内瘘狭窄6例,动脉瘤9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出路采取动静脉内瘘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可使血流量得到保障,减少对内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两组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探索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 将7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5例。将动脉端向心性穿刺为观察组,动脉端离心穿刺(传统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向心性内瘘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具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能保证透析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替代传统的内瘘穿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在动静脉内瘘的应用效果以及对血液透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内瘘止血情况、血管壁变化、并发症以及血液透析的效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渗血、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6个月后的内瘘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血管壁厚度小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透析6个月时的尿毒素下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和血管增生,提高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肾衰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9例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病例资料,按穿刺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区域法进行内瘘穿刺,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时疼痛情况和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血栓形成、动脉瘤、内瘘狭窄/闭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组间内瘘感染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能减少肾衰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与传统区域穿刺法比较疼痛感低。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顺血流方向穿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871-2872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流程重组影响护理服务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 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锐针绳梯穿刺法。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显著升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内瘘闭塞、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郭刚  倪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13):1866-1869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不良事件及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要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内瘘止血情况、血管壁的变化、内瘘并发症以及血液透析的效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渗血、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6个月后的内瘘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血管壁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6个月时的尿毒素下降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不良事件和血管增生,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组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索一种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端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端绳梯式穿刺法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和顺血流方向穿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60例(每例透析病人动脉端穿刺次数为600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动脉端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对照组动脉端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所有病人静脉端为向心方向穿刺.观察两组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端顺血流方向穿刺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穿刺图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9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绳梯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管穿刺图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穿刺图可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假性动脉瘤及内瘘狭窄等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