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orrow-band imaging,NBI)下行黏膜下层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aterally sreading tumor,LS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155医院收治的在NBI下行ESD治疗的21例大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大肠LST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并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NBI下行ESD治疗大肠LST患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给予精心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治疗,3例术中出现穿孔,经及时处理后,病情稳定。术后随访6个月~1年,创面基本愈合,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做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行消化道黏膜下层剥离术中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对31例内镜下行消化道黏膜下层剥离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护理配合下,本组31例手术病灶均切除,28例为完整切除,3例因出血或病灶位置关系影响视野,最后进行分块圈套切除,全部顺利完成。术后1,2,6,12个月复查,局部切口完全愈合,无残留病灶,无复发迹象。结论:术前认真准备使医疗器械、设备处于完好应急状态,术中娴熟的操作技能与术者默契的护理配合,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胃镜、肠镜发现的较大直径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包括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病灶及创面处理.结果 50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因出血终止操作1例,余49例患者顺利完成ESD治疗,所有病灶均1次完整切除;术中出血少,使用钛夹止血2例,术后无迟发出血.无穿孔发生.随访病灶目前均无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仅能切除较大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治疗,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具有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28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针刀或钩刀进行ESD治疗,具体方法为: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逐步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切除病灶直径1.0~ 3.5 cm,胃窦异位胰腺2例,直肠类癌7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8例,结肠脂肪瘤1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胃窦黏膜内癌2例.ESD手术时间40~ 110 min.2例迟发性出血接受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28例ESD完整剥离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残留.结论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该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腺瘤、癌前病变及黏膜膜下肿瘤等病变40例(食管10例,胃25例,直肠5例),术后进行1个月~2.5年的随访,对术后病理、并发症、疗效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平均切除病变大小(2.2±0.81)(1.2 ~ 6.0)cm,平均切除时间(77±28)(20~ 150)min,切除成功率92.5%(37/40),整片完整切除率83.8%(31/37),术后病理诊断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直肠侧向生长型腺瘤5例,食管及胃平滑肌瘤5例,胃窦异位胰腺2例,其余18例均为食管及胃黏膜平坦隆起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中1例大出血、2例黏膜下侵犯内镜难以切除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食管平滑肌瘤术中穿孔由内镜钛夹成功封闭,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经内科保守疗法治愈,随访至术后3个月创面均基本愈合,随访期内均未见肿瘤残留与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可行,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初学者应加强相关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ESD治疗了11例消化道病变.病变直径2.0~6.5 cm,ESD手术时间为70~180min,10例病变为整块剥离切除,1例为分块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病变7例,中级别内瘤变1例,早期癌1例.除1例ESD术后6 h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D术后随访1~3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较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Et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黏膜下层,可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与降低复发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ESD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操作中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是ESD成功的必备条件。我科2011年7月-2013年5月对48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病人行ESD,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 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1-3].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了解门诊行无痛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检查前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共1 230例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最常见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是焦虑、恶心或呕吐、腹痛、腹胀等,其他还有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低血糖、摔跤、出血等.老年及检查前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 在临床广泛实施的无痛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仍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且老年人或合并有心、肺、糖尿病等基础病者发生率更高,故应术前充分评估风险,控制基础疾病,采取合理且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于提高胃肠镜检查的成功率,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GIST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应激反应指标及胃肠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年疾病复发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 h,研究组的T-AOC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 d,研究组的GAS水平高于对照组,VI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EDS治疗GIST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安全性良好的优势,可能与其对胃肠功能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前1 d对患者及其家属做手术前后一般护理常规宣教,于术后第1天起采用维生素B1100 mg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1次,及足三里、内庭升白仪穴位电疗每天2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留置胃管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留置胃管时间分别为(47.90±6.16),(58.90±10.68),(24.52±8.45)h;均短于对照组的(52.62±9.46),(65.46±13.56),(31.38±9.50)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2.40,3.41;P<0.05);干预组腹胀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结论穴位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多功能胃肠管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ESD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ESD术后留置多功能胃肠管,对照组患者ESD术后留置普通胃管,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咽喉不适评分(1.96±0.38)和腹痛评分(2.03±0.4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咽喉不适评分(2.87±0.69)和腹痛评分(3.28±0.64)(P<0.05).观察组患者再次行外科手术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05±0.37)d显著短于对照组(2.39±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3.02±0.94)d显著短于对照组(4.13±0.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采用多功能胃肠管护理能够减轻患者咽喉不适和腹痛,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石蕴 《全科护理》2013,(25):2307-2308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1例消化道病变病人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加强术前评估及准备、术中医护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出院指导等。[结果]胃肠间质瘤、无蒂息肉切除率100%,术后出血2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李冰石  姜素峰  张婷 《全科护理》2013,(24):2215-2216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上消化道病变病人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30例病人病变部位均成功剥离,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经精心护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专业细致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老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9月在外院及该院检查发现,并在该院拟行ESD的LST患者,其中老年组(≥60岁)53例,中青年组(30~59岁)37例,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病变形态分型、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病变形态分型,老年人以结节混合型(LST-G-M)为主,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青年组以平坦隆起型(LST-NG-F)为主,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pit pattern分型,老年人以Ⅲ_L型、Ⅳ型为主,青年组以Ⅱ型、Ⅲ_L型为主,Ⅱ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病变好发于直肠,尤其以老年组明显,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次是升结肠,其余均少见,左半结肠的发病率高于右半结肠;病理情况,老年组以管状绒毛状腺瘤为主,容易伴局部癌变,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人LST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若老年人检查发现LST,排除手术禁忌后应及时行内镜下切除;ESD是治疗大肠LST的重要手段,尤其适合老年人LST的治疗,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便秘诱发猝死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443例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便秘诱发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高龄胃肠道肿瘤临床猝死者均有伴发疾病及诱发因素.结论:对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有便秘史和心脑血管功能异常者,积极进行纠正,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以预防猝死的发生,有利于提高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年来手术治疗的1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8例患者的间质瘤均在腹腔镜下切除,手术时间平均为70min。手术出血量20~150ml。术后住院4~9d。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6~2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的机体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