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患者,男,55岁.全身红色结节伴剧痒6个月.皮损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均阳性.提取培养物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鉴定为球毛壳菌.给予伊曲康唑、金菌灵及黄芪颗粒口服,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2个月病情逐渐好转.经文献检索,确认本病例是我国报道的第4例球毛壳菌病.  相似文献   

2.
球黑孢霉引起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例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方法 取病变趾甲作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和甲板受侵试验.结果 21岁男性患者,右足拇趾甲板白色病变5个月.病变甲屑直接镜检发现孢子、菌丝和叶状分生孢子梗,组织病理显示甲板内有大量孢子及菌丝.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黑色羊毛状菌落,DNA序列分析提示为黑孢霉属.菌株可液化明胶和侵犯甲组织,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克霉唑高度敏感.伊曲康唑冲击治疗5个疗程后,病甲恢复正常.结论 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确定为球黑孢霉.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为国内首例报道,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从足部溃疡分离出林生地霉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的真菌学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真菌直接镜检与培养、扫描电镜、AP120生化鉴定试验和DNA序列分析,对1例男性患者足背溃疡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作小鼠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皮损分离菌株27℃培养见表面平坦、不湿润、无粘性的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镜检见粗大、透明、分隔菌丝,有方形、矩形孢子.API20CAUX试刺盒检测,提示为帚状地霉;DNA序列分析,与林生地霉模式菌株UFMG-354-2的D1/D2区碱基同源序列具有99.1%的相似性,而与MTCC39474具有99.8%的相似性.该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高度敏感.小鼠接种试验显示该菌株有致病性.用伊曲康唑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好转.结论 此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为林生地霉,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母亲上肢出现皮损1年,女儿面部皮损4个月,皮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环形红斑,表面覆有鳞屑及少许痂皮,境界清楚,边缘稍隆起。患者家中养牛。两例皮损真菌镜检均可见菌丝,真菌培养均阳性,分离菌株经表型及分子鉴定,两株菌均为疣状毛癣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对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均敏感。 2例患者经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获痊愈。  相似文献   

5.
阿萨希丝孢酵母引起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国内首例报告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目的报道国内首见阿萨希丝孢酵母(T.Asahii)所致播散性毛孢子菌病1例。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多部位皮损组织及肝穿组织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皮损组织、口腔假膜、阴道及鼻腔分泌物、尿、粪、肝穿组织及皮损表面痂皮多次真菌培养、直接镜检证实为系统性真菌病;菌种与标准菌株对照进行培养、生化试验、菌种鉴定及DNA序列分析;临床系统抗真菌治疗观察。结果发现皮肤、肝、肾、肠道、口腔、阴道粘膜等广泛受累,组织病理发现在感染性肉芽肿损害中有大量真菌孢子。真菌学培养均为同一菌落生长。菌落呈乳白色至淡黄色,表面褶皱,暗淡,边缘有菌丝长出。镜下见大小不一的矩形关节孢子及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出芽或不出芽,并见分支分隔菌丝。菌种经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同化硝酸盐试验、温度试验及碳源同化试验等最终鉴定为阿萨希丝孢酵母(No.AS2.2174),DNA序列分析证实该菌与阿萨希丝孢酵母的模式菌株在核糖体D1/D2区域碱基序列完全相同。经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5个月后病情显著好转,各种真菌学检查阴性。结论阿萨希丝孢酵母所致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为国内首见;阿萨希丝孢酵母所致皮肤、粘膜、肝、脾、肾、肠道等系统损害,范围广、病程长,且基础病变不明,实为罕见。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多发结节表现的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31岁。3个月前因外伤后左膝部出现许多小结节,表面呈疣状。皮损真菌镜检(-),37℃温箱真菌培养(-),25℃温箱培养有菌落生长,经鉴定为申克氏孢子丝菌。予碘化钾,伊曲康唑治疗,3周后皮疹好转。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4岁,因左手背外伤后出现结节14个月就诊。取病变组织做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根据培养菌落形态、镜下特征、API-20C AUX鉴定系统、显色培养基和核糖体DNA测序确定致病菌种,RAPD分析基因型。病理切片经HE染色,氯胺银和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真菌在组织中的形态。对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病变组织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4次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根据形态学、生理实验、ITS及D1/D2区DNA测序等鉴定为季也蒙念珠菌,且4株菌基因型一致。组织病理见角质层内有孢子,真皮内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上皮肉芽肿。该菌株对伊曲康唑的MIC值为1.5 μg/mL。通过API ZYM系统测定出9种胞外酶活性。患者经内服酮康唑(0.2 g/d)和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6个月后痊愈。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由热带念珠菌、娄德罗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足菌肿。患者男,45岁。左足及左小腿红肿,足底破溃形成窦道伴溢液2个月。真菌直接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示:表皮下组织可见菌丝、孢子及颗粒物质。真菌培养有酵母样菌落生长,DNA测序鉴定为热带念珠菌和娄德罗念珠菌;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伊曲康唑、阿奇霉素及局部外洗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9.
碘化钾与伊曲康唑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碘化钾与伊曲康唑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对实验性孢子丝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孢子丝菌皮内和系统感染模型,分别设立对照组、碘化钾组、伊曲康唑组及碘化钾和伊曲康唑联合用药组,检测各组真菌培养阳性率、组织中孢子数目及炎症浸润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皮内感染皮损中孢子数目减少,系统感染组织器官真菌培养阳性率降低,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上述两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皮内感染三个用药组都可引起炎症细胞的浸润增加,联合用药组以巨噬细胞的增加尤为明显。结论碘化钾与伊曲康唑联合治疗小鼠孢子丝菌皮内感染和系统感染均优于两种药物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文报道通过对组织分子鉴定明确病原菌的孢子丝菌病3例。方法: 提取3例怀疑孢子丝菌病患者活检组织中的真菌DNA,进行ITS区扩增、测序和比对;病变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对脓液和组织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糖同化实验鉴定以及体外药敏检测。结果: 真菌镜检脓液见少量孢子、未见菌丝;病理检查提示感染性肉芽肿,抗酸染色及PAS染色均阴性;ITS区鉴定提示申克孢子丝菌;真菌培养、形态学及糖同化鉴定及calmodulin分子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显示其对特比萘芬高度敏感;口服特比奈芬250mg/d;舍他康唑乳膏外用,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 直接提取病变组织DNA 进行早期DNA测序能够能尽早明确致病菌种并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7岁,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 ~ 39 ℃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动物实验发现免疫抑制小鼠感染比正常对照组严重。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80岁,左手腕部3 cm×6 cm大小浸润性肿块,部分表面覆盖增厚焦痂.临床拟诊:皮肤真菌感染.皮损样本送真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及特殊染色.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特殊染色见有大量的真菌孢子及菌丝.真菌培养及鉴定证实为克柔念珠菌.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5个月,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3.
小型无绿藻性脑膜炎及其真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1例罕见的小型无绿藻性脑膜炎,研究致病菌的特征.方法 对致病菌做直接镜检、培养、温度试验、放线菌酮耐受及碳源同化、电镜鉴定及药敏试验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 菌种鉴定为小型无绿藻,动物感染模型证实菌株具有致病力,经抗真菌治疗后痊愈.结论 小型无绿藻是一种罕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感染免疫系统正常的患者,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裴氏着色芽生菌致下肢皮肤感染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3岁.右下肢条带状排列损害,反复起疹30余年.损害由结节和暗红色浸润斑块覆污秽色痂组成,部分损害表面有黑点.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可见褐色厚壁孢子,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为裴氏着色芽生菌.体外真菌药敏试验显示对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敏感.联合应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辅以手术切除和局部热疗.治疗10个月后,脓性分泌物消失,皮损面积缩小,治愈部位留下色素沉着.对着色芽生菌病联合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口服,辅以红光热疗及手术切除,综合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1例因肯毛孢子菌(Trichospomn inkin)的阴道定植病例并对该菌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女,34岁,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2个月就诊.对其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纯化、玻片小培养鉴定、温度试验、脲酶试验、生化鉴定、体外药敏试验和分子测序基因鉴定等实验研究.结果 患者妇科体检阴道内可见乳白色均质化分泌物附着于阴道壁黏膜,阴道分泌物Nugent评分5~6分.两次阴道分泌物培养均分离出淡黄色有皱褶酵母样菌落.该菌在42℃可生长,玻片玉米琼脂小培养见菌丝顶端附着胞形成及典型八叠球菌样结构,最佳生长培养基为酵母菌形态琼脂培养基,脲酶试验阳性,API 20C AUX和分子测序鉴定为因肯毛孢子菌;该菌对两性霉素B和克霉唑、氟康唑等唑类药物敏感,对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耐药.结论 国内首次发现毛孢子菌在阴道内定植,其准确鉴定有赖于表型特征、生化反应及分子测序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16岁,左耳廓、面颊斑块3年。皮损取材真菌培养: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黑或灰褐色短绒毛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小培养见分生孢子梗不分支或偶有分支,多芽合轴式产孢,分生孢子不分隔或有1 ~ 2个横隔,顶端钝圆,基底呈截断样;最适生长温度26 ℃ ~ 30 ℃,能液化明胶,水解淀粉。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组织病理检查见棕色菌丝和芽生孢子。PCR扩增ITS1-ITS4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中葡萄孢佛隆那霉标准株序列比对,结果99%同源。诊断:葡萄孢佛隆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 mg每日2次,疗程约8个月,皮损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1例阿萨希毛孢子菌血症播散性消化系统及皮肤感染,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年多的病史及其就诊的多家医院诊治资料。反复取多个部位溃疡坏死组织分别做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学检查,取血、尿、粪行真菌培养,并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将培养菌落作rDNA ITS序列测定。作腹部B超、肝胆核磁共振及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及时联合应用足量的抗真菌药物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结果 病理检查发现坏死组织内大量成团孢子、少许菌丝、关节孢子及芽生孢子。坏死组织压片镜下发现大量菌丝、桶状关节孢子、芽生孢子。血液和多处溃疡组织培养均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长。测序结果为阿萨希毛孢子菌。溃疡坏死组织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炎性肉芽组织内均有菌丝、关节孢子。影像学检查及肝胆核磁共振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内外胆管炎、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肠乳头炎。确诊为阿萨希毛孢子菌血症--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予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联合治疗,后改为伊曲康唑治疗取得理想疗效。结论 在诊断复杂的疑难病例时,特别是在按结核、结节病等久治无效反而加重时,应及时考虑深部真菌病。抗真菌药物应早期足量,随病情好转后渐渐减量,直至各部位炎症痊愈时才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