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识别杨志寅1杨守敬2(1内科学教研室,2710002济宁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由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人类第一位死亡原因的心血管病总死亡率虽有所降低,但作为心脏科最棘手的问题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纯 《医学新知杂志》2002,12(4):170-172
1  定义心脏性猝死 (suddencardiacdeath ,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而引起的突发性自然死亡 ,从先兆症状到出现生物学死亡发生在 1h以内。猝死发生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 ,特征是其发生不可预测、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不可预知。心脏性猝死定义中最关键的词是“自然性”、“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由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 ,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病理学家们对猝死的定义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疾病认识和进行有效地防治。从临床角度讲 ,心脏性猝死经历 4个阶段 ,即先兆症状、起病、心脏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的分析,探讨此类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因素。方法将心脏性猝死232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0~50岁组48例、50~70岁组134例、70~90岁组50例。对各组病例的可能出现的心脏性猝死的临床预测因素进行统计。结果在30~50岁组,大量吸烟、过度劳累的情况多见;50~70岁组中,曾有过心室颤动、低钾、心电图ST段较大压低或明显抬高、高危室性早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梗后心室晚电位阳性者相对多见;70~90岁组冠心病心力衰竭伴晕厥史者多见。结论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为50~70岁,不同的年龄组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因素不同,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是减少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和治疗对策。方法:分析108例SCD的常见病因、诱发因素、心电图表现和复苏成功率。结果:SCD与冠心病、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等有相关性。结论:对SCD高危患者要避免诱发因素,尽可能去除病因,必要时进行药物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积极防范洗澡诱发心脏性猝死(SCD),并指导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正确洗澡。方法:选择我科曾住院患者病情未进一步控制而出院,随访反馈患者出院当日在家中洗澡中出现SCD2例,分析诱发SCD的相关因素。结果:SCD与洗澡所致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低血容量、血压波动、劳累、缺氧、血液粘稠等因素有关。结论:病情不稳定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洗澡;病情稳定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宜正确指导下洗澡。  相似文献   

6.
心脏性猝死108例相关因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 (SCD)的相关因素和治疗对策。方法 :分析 10 8例SCD的常见病因、诱发因素、心电图表现和复苏成功率。结果 :SCD与冠心病、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等有相关性。结论 :对SCD高危患者要避免诱发因素 ,尽可能去除病因 ,必要时进行药物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66年kuller等人提出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概念,40多年过去了,在此期间,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但是SCD发生率却无明显下降。SCD目前仍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探讨(附57例分析)西安军工医院心研室(71007)刘东武,胡正本心脏性摔死(SuddenCaldjacDeathSCD)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复苏成功率低,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总结57...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苏南地区部分心脏性猝死(SCD)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CD的早期预测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10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猝死诱发因素、先兆、发生时间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10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男63例,女41例;从急性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30 min以内者30例;吸烟者45例。冠心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为SCD主要基础病因。心脏扩大者65例(62.50%);EF值明显降低40例(38.46%);有心电图检查者90例,均显示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单发、频发或多形性室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85例(94.44%);低钾30例(28.85%),高钾3例(2.88%)。结论: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相应的早期干预有利于SCD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11.
12.
陈健 《中外医疗》2011,30(24):55-55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因素。方法对42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SCD患者中,男34例,女8例,心力衰竭33例,其中左室扩大18例,左室肥厚9例;有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者38例,其中有各型室性心律失常35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高血压病18例,高胆固醇9例,糖尿病6例。结论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和心肌缺血及室性心律失常是SC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巨大。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冠状动脉畸形、滥用药物、性别、年龄、电解质异常、运动项目强度及持续时间等。近期发现,T波电交替、缺血性J波等亦为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前,心脏疾病的病死率已超过了脑卒中和肿瘤,成为我国女性首位死亡原因。我国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都在迅速上升,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症状不如男性典型,因此导致了女性冠心病治疗率低,在心脏病发作后的1年内,女性心脏性猝死(SCD)高于男性。女性SCD的危险因素与男性最大的区别在于绝经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重视女性心脑血管疾病,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该文旨在探讨绝经后女性SCD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发现并干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绝经后女性SCD。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先兆、发生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分析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对策.结果:心脏性猝死(SCD)病发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46.10%)、心肌病(18.89%)、心肌炎(13.89%),且病发的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具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3例冠心病患者中有51例男性,32例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就越高.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干预前.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相应的早期并且长期干预有利于心脏性猝死亡的预防,并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心脏性猝死(SCD)的病因、危险因素、无创检查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SCD 2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均在住院1周内发生SCD,抢救成功9例(31.03%),死亡20例。结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最常见原因,基层医院要提高院内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积极防治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于秋雁 《浙江医学》1998,20(7):425-426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目前认为大多数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而致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局部电生理紊乱,造成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故对冠心病人特别是对能演变成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如能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对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是有帮助的。现将我院1988年9月至1996年9月所收治的心脏性猝死25例,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心脏性猝死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应对措施。方法分析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原发疾病类型、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心肺复苏实施场所等,记录相关数据并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 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仅28例心肺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26.42%);院外实施、实施心肺复苏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较长、未使用急救药物、年龄较大、女性、存在除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及未使用除颤器等因素降低了心肺复苏成功率(P0.05)。结论抢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后尽快给予心肺复苏处理,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