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伴室性早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对照组)各30例。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计算其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TO值分别为(0.05±0.58)%和(-2.22±1.01)%,TS值分别为(5.89±2.65)ms/RR间期和(7.36±1.34)ms/RR间期,观察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低,窦性心率震荡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斜率起始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新测量指标——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及经典测量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与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发病1—3周的60例AMI患者和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资料,获取HRT和SDNN指标。定量测量HRT包括TO、TS及TT指标,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TT、TO、TS与SDNN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AMI组与对照组HRT各指标及SDNN均存在显著差别(P〈0.05),AMI组TO、TT明显高于对照组,TS、SDNN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MI组TS与SDNN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对照组各指标与SDNN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MI患者TT值增大,提示AMI患者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出现时间延迟,结合TT可能会对TO、TS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度分层,TT可能成为HRT的又一项新的高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74例,经急性期血运重建或常规药物治疗,1~7d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延迟PCI后1~7d再记录1次。将Holter文件在HRT!ViewV0.60-1程序下处理,取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值。同时获得平均RR间期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对患者随访,终点事件为心脏性猝死。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各观察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随访平均(243.7±86.2)d,存活336例,心脏性猝死38例。单变量回归分析结果为TS是极强的风险预测因素,TO≥0的预测价值较低,TO与TS均异常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RR值23.83,P<0.01)。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生存预测分析,提示TS≤2.5ms/RR及LVEDD≥56mm是独立的风险预测因素。延迟PCI后SDNN和TS值增高,而TO值减低。结论: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可有效地预测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延迟PCI使异常HRV与HRT有所恢复,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率震荡(HRT)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87例SMI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计算HRT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分析. 结果 SMI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RT明显异常,其中T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阳性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T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SMI患者HRT分级异常率为68.96%. 结论 SMI患者HRT现象异常,提示S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60例AMI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HRT两个指标震荡初始(TO)与震荡斜率(TS)的变化。并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HRT指标差异。结果:生存组TO与TS值分别为(-0.61±0.04)%,(5.68±1.29)ms/RR间期,TO低于死亡组,TS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AMI患者心率震荡对患者心源性死亡具有预测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98例)与对照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75例)与死亡组(23例)的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各组间的心律震荡(HRT)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①与对照组TO、TS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TO值高、TS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TO、TS比较,死亡组TO值高、TS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eart rate turbulence(HR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MI). Methods HRT onset (TO) and HRT slope (TS) were calculat ed based on holter recorded in 75 survivors of AMI,23 cases died of AMI and 30 normal subjects.Results ①TO was higher and TS was lower in AMI patients than in normal subjects. ②TO was higher and TS was lower in cases died of AMI than in survivors of AMI. Conclusions HRT is relative to death and prognosis of with AMI.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并与传统指标——心率变异(HRV)进行比较,分析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33名急性心肌梗死后窦性心律的患者入选,平均随访6个月。心率震荡的值用两个参数表示TO(震荡起始)、TS(震荡斜率)。TO、TS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计算获得。同时利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SDNN进行测量。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结果心肌梗死后死亡组(5例)TS明显减弱(P〈0.05),TO明显升高,与幸存组(28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S与SDNN之间存在相关性(r=0.447,P=0.009)。结论HRT参数TO和TS值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梗)比例上升,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识别高危人群,为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存活率,一直是医生关注的热点。近年研究发现,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对窦性心率不仅有加速作用,还可表现为加速及减速的多重作用,称为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1999年Schmidt等首先在Lancet杂志上发表关于HRT的文章,认为是其一项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检测方法,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围术期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及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HRT和HRV对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入组确诊为ACS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67例,于发病2~4周内采用美国Delmar动态心电检测系统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评价HRT,以连续24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评价HRV。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HRT异常组51例,发生MACE7例(13.73%);HRT正常组59例,发生MACE7例(11.85%);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T预测ACS患者MAC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54.2%,准确度为53.6%;HRV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和92.4%,SDNN降低与ACS患者发生MACE有关(P〈0.05)。结论围术期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十分必要,HRV的降低对ACS患者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而HRT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病人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再发心脏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ACS病人108例,按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CAG阳性组58例;CAG阴性组50例。对2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彩超检查,分别计算HRT中TO及TS值,同时获取心率变异性(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并进行TO、TS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年龄、LVEF、LVEDD、SDNN等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CAG阳性组较CAG阴性组TO值明显增高,TS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与单支病变相比,病变程度重时TO值高,TS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心脏事件ACS组与非合并心脏事件ACS组比较,TO值明显增高、TS、LVEF值显著缩小(P<0.05),而年龄、SDNN、RR间期平均值、HRV指数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当TO与TS相结合作为一个变量时对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强(r=3.06,P<0.05)。结论:ACS病人TO值增高,TS值降低,存在HRT减弱现象;HRT异常发生率的高低与ACS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指标TO、TS值可预测ACS病人自主神经损害及其严重程度;提示HRT指标可作为ACS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HRT可作为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振荡(HRT)的影响,以期对评价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8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相关资料,其中42例作为非瑞舒伐他汀组行单纯药物治疗,40例于发病起口服瑞舒伐他汀作为瑞舒伐他汀(可定)组,两组均未行PCI治疗,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周及6个月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并测定HRT各项指标。另选25例冠脉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所有AMI患者2周末HRT均明显减弱(P〈0.05),瑞舒伐他汀组6月末HRT明显改善(P〈0.05),而非瑞舒伐他汀组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AMI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受损,HRT减弱,可能增加死亡率;AMI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可定)可以改善患者的HRT,有可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可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中青年合并心肌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A组)、单纯心梗患者36例(B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6例(C组)和对照组36例(D组)作为研究对象。4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后HRT的初始值(Turbulence Onset,TO)、斜率(Turbulence Slope,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A、B、C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的TO、TS值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四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1.1%、66.7%)、B组(50%、55.6%)、C组(36.1%、38.9%)和D组(8.3%、5.6%),A、B、C组T0、TS值异常率较D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B组TO、TS值异常率较c组明显升高,A组TO、TS值异常发生率增高最明显。结论青中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同时HRT异常率增高较明显。HRT可作为临床上青中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率振荡现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窦性心率振荡现象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40例,相应分为A、B、C组;利用24h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获得其室性早搏,分别计算3个组的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2个指标。结果A、B、C组的TO均值分别为(0.38±2.84)%、(-0.21±1.97)%、(-0.41±2.36)%,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TS均值分别为(3.1±2.7)、(8.9±6.4)、(15.2±9.3)mm/R-R间期,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24h动态心电图对振荡初始和振荡斜率2个指标进行测量,可以反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率振荡现象,是一种评价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判断预后很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现象(Heart Rate Turbu lence,简称HRT)对老年人(≥60岁)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再次心肌梗死、再次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的影响。方法:选择自1997年2月至2004年12月的首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40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2到3周内有室性早搏(室早)并且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或监护导联上能记录到室早前有至少3个正常的窦性心搏,室早后有连续20个以上窦性心搏,且年龄≥60岁的病人204例。记录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尿酸升高、急性心肌梗死部位、采取治疗措施、左室射血分数(均采用面积长轴法)、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用药(ACE I、Asp irin、Statin、β-B lockor等)以及HRT分类。HRT 0为窦性心率震荡初始(TO)<0并且窦性心率震荡斜率(TS)>2.5 m s/RR I(RRInterval);HRT 1为TO≥0或者TS≤2.5 m s/RR I;HRT 2为TO≥0并且TS≤2.5 m s/RR I。结果:204例男98例,年龄(70.55±6.65)岁;女106例,年龄(70.93±6.28)岁,平均随访(22±12.3)个月,其中因再发心脏事件二次入院的78例,入院后死亡的21例,随访期内院外死亡的16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与HRT、糖尿病、LVEF≤55%及吸烟显著相关,其相对危险系数分别为18.915(P<0.001)、11.865(P=0.001)、6.444(P=0.011)及4.905(P=0.043)。结论: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统计24h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作为其HRV。结果:OMI患者HRV与心肌梗死急性期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OMI心衰组HRV小于非心衰组,OMI发作性心肌缺血组HRV小于无发作性心肌缺血组。OMI病程为6个月以上、1年以上、3年以上各组,OMI非心衰组与正常组,OMI无发作性心肌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前(侧)壁梗死组与下(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心率变异性 (HRV)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 87例AMI患者和 2 5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及AMI患者死亡组和生存组 2 4hHRV时域和频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时域指标为 :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DNN) ,5min平均心率标准差 (SDANN) ,5minR -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 (SDNNIDX) ,相邻R -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 (RMSSD) ,差值 >5 0ms的百分比 (PNN50 ) ;频域指标为 :总频谱 (TF) ,低频 (LF) ,高频 (HF) ,心率谱密度为ms2 /Hz。结果 AMI组与正常组HRV时域和频域对比分析 ,所有指标均显著下降 ,时域中SDNN、SDANN、SDNNIDX和频域中HF下降尤为显著 ,AMI患者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 ,各项指标进一步下降 (P <0 .0 5~ 0 .0 0 1)。结论 AMI患者植物神经活性减低 ,尤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明显 ,且死亡者减低更显著。HRV可做为AMI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