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不稳定骨盆损伤中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骶髂关节在不同脱位情况下耳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变化。方法采用30具除去韧带结构的正常成人干燥左侧半骨盆标本,男女各15具,年龄20~57岁。对标本的骶髂关节进行螺旋CT扫描,构建骶髂关节模型图像,图像输入到Photoshopll.0图像处理软件,应用计算机定量测量骶骨侧及髂骨侧关节面图像的长度及面积。将骶骨固定于标本平台上,分别向后、上及后上3个方向移动髂骨,模拟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旋转不稳及垂直不稳,造成骶髂关节的三维空间移位,相对位移分别依次递增5mm,同时进行螺旋CT扫描,直至骶髂关节完全脱位。在每一种模拟移位中,使用Photoshopll.0软件由计算机测量骶髂关节髂骨与骶骨关节面的接触面积。结果正常情况下,男性骶髂关节的耳状关节面接触面积是1138.3mm^2,女性为992.5mm^2,男性比女性大12.8%(P〈0.05)。当髂骨向后上方移位时,骶髂关节髂骨侧与骶骨侧的接触面积最小,其次是向后及向上移位(P〈0.05)。结论骶髂关节在不同移位情况下,髂骨侧与骶骨侧关节面接触面积变化较大,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对骶髂关节损伤复位内固定或关节融合术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Harrison等提出SIJ整体系统。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损伤骶髂复合体。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骶髂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优于外固定,等同于骶骨棒和张力带钢板固定,能达到与完整骨盆相似的生物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3.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骶髂关节前部切口,显露骶髋关节前面,复位后应用骨盆钢板内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4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均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随访8-20个月,骶髂关节完全融合,骨盆稳定。结论:骶髂关节的完整对骨盆环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发生骨折脱位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恢复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SABP)治疗骨盆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新鲜的冷冻尸体骨盆标本20具,造成骨盆骨折模型,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SABP内固定和骶骨螺钉结合Galveston技术内固定、骶骨棒固定、重建钢板固定、骶髂关节螺钉等5种固定作对照比较,分别测定它们的刚度和强度,用以评价骨盆的稳定性。结果:采用新型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较骶骨螺钉结合Galveston技术内固定、骶髂关节螺钉、重建钢板固定、骶骨棒固定其骨盆的刚度分别高10%、11%、16%、21%,强度分别高12%、14%、21%、31%;应变分别小13%、14%、22%、25%,位移分别小10%、12%、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超过正常人骨盆标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SABP内固定装置治疗骨盆骨折,其强度、刚度最佳,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5.
坐位骶髂关节面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模拟研究成人正常静态坐位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骶髂关节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且骶骨上面加载,双侧坐骨结节为支撑点,分析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 坐位时骶髂关节面骶骨侧与髂骨侧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水平相似,关节面上端与中下部的应力值较高,前缘高于后缘,前后向的“山谷”较平坦。结论 坐位时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关节的稳定和减少关节周围结构的劳损。  相似文献   

6.
骨盆韧带损伤对骶髂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盆韧带损伤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取骨盆标本10具,完整保留关节及韧带结构,左侧组逐级离断耻骨联合、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及骶髂前关节囊、骶髂骨间韧带,右侧组逐级离断耻骨联合、骶髂后长、后短韧带、髂腰韧带、骶髂骨间韧带,模拟人体单足站立位,力学机上给予轴向加载,测量并记录骶骨相对于髂骨的垂直位移及矢状面骶骨旋转角度(角移位). 结果左侧力学试验中,仅切断耻骨联合周围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骨垂直位移、骶骨角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切断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骨的垂直位移数值由完整骨盆测量的(4.144±0.538)mm增至(5.853±0.368)mm;骶骨的旋转角度由骨盆完整时的0.226°±0.061°增至0.616°±0.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力学试验中,逐次切断骶髂关节后部韧带,骶骨的垂直位移数值由完整骨盆测量的(3.610±0.696)mm增至(6.825±0.565)mm;骶骨的旋转角度由骨盆完整时的0.271°±0.094°增至0.746°±0.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耻骨联合及其周围韧带的损伤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对限制骶骨的角位移有很大作用;骨间韧带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骶髂后韧带与骨间韧带共同组成了骶髂关节后部韧带复合体,是骶髂关节周围韧带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短螺丝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骶骨应用解剖,骶髂关节脱位模型生物力学实验,11例病人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结果应用解剖,(1)骶骨耳状面下缘在S2、3后孔连线中下1/3以下者占86.6%;(2)S2、3侧柱呈直角梯形.S2侧柱横截面前后径(28.3±1.7)mm,S3侧柱横截面前后径中部为(21.4±1.5)mm,中下1/3处为(8.4±1.1)mm;(3)骶后中间嵴到耳状面中轴垂直距离S2水平处(26.7±2.6)mm,S3水平处(27.2±2.8)mm.骶后孔连线S1、2间(17.4±1.6)mm,S2、3间(17.6±2.1)mm.生物力学(1)2枚短螺丝钉固定可以控制骶髂关节的移位,同时前部固定后明显增加骨盆的强度和刚度,并可以对抗剪切力.临床部分治疗11例病人平均随访5.4年,优7例,良4例.结论后路短螺丝钉经过骶骨侧柱中上部,不超过骶孔连线固定骶髂关节,不但能获得牢固的固定,同时能有效的避免神经损伤,骶髂关节植骨融合其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MRI及核素骨显像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MRI)及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的核素比值测定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5例临床诊断为AS的患者共30个骶髂关节(CT诊断为0、Ⅰ、Ⅱ、Ⅲ、Ⅳ期骶髂关节炎)作为实验组。同时将8例志愿者的16个骶髂关节作为对照组。对以上46个骶髂关节分别先行DMRI、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1~3d后均在CT引导下行骶髂关节穿刺,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及DMRI检查阳性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诊断阳性患者的病理活检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尤其是滑膜及软骨下骨板。结论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及DMRI增强检查都有利于AS的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且对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性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前者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可作为临床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骶髂关节是支撑人体躯干负载并完成力学传导的重要结构.骶髂关节具有特殊解剖形态,骶骨凹陷、髂骨凸起以及周围韧带、肌肉等的作用有助于骶髂关节形成稳定的力学结构;骶髂关节具有一定范围内的活动;骶髂关节从解剖上看是活动关节,从功能上看是微动关节;骶髂关节在不同体位时的应力分布不同.该文对骶髂关节解剖结构、运动功能、应力分布特征和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的主要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骶骨骨折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技术要点。方法2例TileC型骨盆骨折骨牵引至骨折竖直方向复位满意后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自骶骨伤侧行经皮长骶髂螺钉固定骶骨骨折.以重建钢板固定耻骨上支骨折。结果术中无重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感染、严重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不等长及内固定失效,骨折均顺利愈合。Matta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结果均为优。结论经皮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骶骨骨折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短螺丝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骶骨应用解剖,骶髂关节脱位模型生物力学实验,11例病人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结果:应用解剖,(1)骶骨耳状面下缘在S_(2、3)后孔连线中下1/3以下者占86.6%;(2)S_(2、3)侧柱呈直角梯形。S_2侧柱横截面前后径(28.3±1.7)mm,S_3侧柱横截面前后径中部为(21.4±1.5)mm,中下1/3处为(8.4±1.1)mm;(3)骶后中间嵴到耳状面中轴垂直距离:S_2水平处(26.7±2.6)mm,S_3水平处(27.2±2.8)mm。骶后孔连线:S_(1、2)间(17.4±1.6)mm,S_(2、3)间(17.6±2.1)mm。生物力学:(1)2枚短螺丝钉固定可以控制骶髂关节的移位,同时前部固定后明显增加骨盆的强度和刚度,并可以对抗剪切力。临床部分:治疗11例病人平均随访5.4年,优7例,良4例。结论:后路短螺丝钉经过骶骨侧柱中上部,不超过骶孔连线固定骶髂关节,不但能获得牢固的固定,同时能有效的避免神经损伤,骶髂关节植骨融合其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导航一术中三维影像系统监测下置人骶骨钉微创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在手术导航一术中三维影像系统监测下应用骶骨钉内固定技术治疗15例骶髂关节脱位患者。其中骶髂关节半脱位6例,骶髂关节完全脱位9例;伴有骨盆前环损伤7例,伴有骶丛损伤2例。结果15例均获得6-16个月随访,复位均满意,无骶髂部疼痛14例,轻度疼痛1例;2例骶丛损伤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导航一术中三维影像系统监测下骶骨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康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骶髂关节前脱位(adult an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AADSJ)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骶髂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 男18例、女7例, 年龄(38.8±15.5)岁(范围18~83岁)。根据骶髂关节前脱位的影像学表现制订骶髂关节前脱位的临床分型:Ⅰ型, 骶髂关节完全前脱位, 整个髂骨耳状面移位至骶骨前方;Ⅱ型, 骶髂关节骨折合并前脱位。Ⅱ型分为三个亚型:Ⅱa型, 髂骨骨折累及骶髂关节前1/3, 髂骨脱位至骶骨正前方;Ⅱb型, 髂骨骨折累及骶髂关节后2/3, 髂骨脱位至骶骨前上方;Ⅱc型, 髂骨骨折累及骶髂关节后2/3, 髂骨脱位至骶骨前内侧。四名观察者分别采用临床分型、Tile分型及Young-Burgess分型评估各分型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分别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实施手术, 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行骨盆X线及C...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骶骨与骶髂关节结构特殊,应用常规的横断位扫描往往不能满意显示骶骨及骶髂关节的结构和病变,通过利用反角度CT扫描技术检查骶骨及骶髂关节取得很好的效果,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骶髂关节复合体是联系躯干和下肢的重要枢纽,高能量骨盆损伤常影响骶髂关节复合体稳定性,恢复其稳定性对骨盆损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众多,疗效不一.该文就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手术内固定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以期提高S.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成功率及置入质量。方法自行设计并研制的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由带有测长度的定位器、带有角度刻度表的水平面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角(TSA)、矢状面置入角(SSA)调节器及固定螺丝组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累及骶髂复合体,男6例,女9例;年龄19-60岁,平均45.6岁。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骶髂关节韧带3例,经骶骨Ⅰ区5例,累及骶骨Ⅱ区5例,累及骶骨Ⅲ区2例。15例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引导术中S1椎弓根空心钉的操作,共置入18枚S,椎弓根空心钉。结果术后CT及X线片示18枚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位置准确,与术前设计相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TSA及SSA。结论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准确性,提高置入质量,且可显著减少X线机的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7.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骶髂关节前部切口,显露骶髋关节前面,复位后应用骨盆钢板内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4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均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随访8~20个月,骶髂关节完全融合,骨盆稳定.结论骶髂关节的完整对骨盆环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发生骨折脱位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恢复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导航系统在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航系统在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骨骨折7例,在CT导航系统下,行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结果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出血20ml。随访12~30周,7例术后钉位满意,与术中导航的结果基本吻合,下肢均无神经症状出现。按Matta评定标准,2例30分,2例29分,2例27分,1例26分,均达满意结果。术后8周骨折愈合,离床活动。结论导航系统在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准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建云  姜世平  何健飞  唐敏 《骨科》2011,2(3):141-142
目的 应用后正中入路行单侧骶髂关节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侧骶髂关节病变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1月,应用后正中入路单侧骶髂关节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9例单侧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包括4例单侧骶髂关节结核,2例单侧骶髂关节良性肿瘤,1例转移瘤,1例致密性骨炎,1例外伤后单侧骶髂关节不稳,并获得3个月...  相似文献   

20.
骶髂螺钉固定在骶髂关节脱位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 0具成人干燥骨盆标本 ,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并作CT扫描 ,对进针点与不同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针的方向、进针的深度以及S1骶孔上方的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进行测量。结果 :进针点距臀肌线的距离为 ( 2 0 70± 3 2 7)mm ,距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 3 5 0 0± 1 91)mm ;轴位及冠状位CT测量进针与髂骨外板的交角分别为 ( 90 18± 2 69)°和 ( 90 40± 2 87)° ;进针深度为 ( 67 77± 3 63 )mm ;S1骶孔上方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 ( 18 2 6± 2 0 6)mm和 ( 18 74± 1 5 1)mm。结论 :临床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需选择恰当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术中需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和出口位的透视以确定螺钉植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