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或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13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肿瘤大小11~19cm,平均15cm。肿瘤形态不规则伴明显分叶,坏死部分占肿瘤体积的大部分,病灶呈浸润性生长。6例伴瘤内出血,4例伴瘤内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不均匀性中度强化,6例可见轨道征。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主要为肿瘤较大并向周围浸润生长,肿瘤内部坏死显著,瘤内出血常见。轨道征对诊断该病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强  陈英  朱翔  王立章  方春   《放射学实践》2009,24(7):767-769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SS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硬化性间质瘤CT表现.结果:3例均为单发,肿瘤呈实性2例,囊实性1例.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动态增强扫描肿块边缘部分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呈持续性显著强化,2例实性肿块轻度向心性延迟强化,1例囊变区无强化.结论:SST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强化表现,CT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腹内胃肠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1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最大直径平均14.8 cm,直径>10 cm者15例.肿瘤位于网膜7例,肠系膜3例,腹膜1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肝脏1例.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实性等低密度,实性部分位于周边、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4例在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穿行其内.8例(44.4%)肝转移,2例(11.1%)肠系膜转移,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7例,而Desmin阴性16例,S-100阴性14例.病理诊断EGIST高度恶性11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1例,良性1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和MRI的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13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腔内型3例,腔外型6例,哑铃型4例,圆形或类圆形9例,分叶形4例,直径3.0~10.4cm,平均7.5cm。CT平扫示肿瘤呈均匀等密度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9例,呈高、低、等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示3例呈中度明显增强,10例中度不均匀增强,以静脉期明显。MRI平扫示1例肿块信号均匀,3例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病理检查10例恶性,3例良性。结论:胃间质瘤CT、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要依靠电镜检查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在诊断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病理证实的9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特点。结果 90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26例,潜在恶性29例,恶性35例。肿瘤大小不一,良性或潜在恶性者偏小,直径多小于5cm,恶性者偏大,直径多大于5cm。平扫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者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而恶性者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90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良性肿瘤边界均清楚,而恶性肿瘤中6例边界清晰,43例边界不清。结论胃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良性10例,恶性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膜后;肿瘤呈完全实性5例,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恶性病变较大而不规则。平扫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6例强化均不规则。3例周围组织可见侵犯,1例可见椎体转移。结论:腹膜后间隙发生、有明显囊变、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应考虑神经鞘瘤,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 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SC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在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病理风险分级。结果:12例中,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水平部3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多数肠腔扩张。免疫组化:CD117阳性10例、CD34阳性8例。风险分级: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4例、高度危险性2例。结论:MSCT扫描可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定位、危险程度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学依据,确诊仍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7~59岁,平均42岁.7例患者均行CT扫描,包括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平扫2例.结果:7例肿瘤中.2例位于纵隔;2例位于肾上腺;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7例肿瘤边缘清晰,呈椭圆形1例、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1例.CT平扫表现为肿瘤呈均匀低密度6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4例、不强化1例;伴有钙化4例.结论:CT有助于提高对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并可通过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为临床和手术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S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黏膜改变。结果:肿瘤呈弥漫浸润型6例,节段溃疡型4例和肿块型4例。CT示平扫肿瘤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4例,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增强10例,溃疡形成后增强不均匀4例。结论:MSCT扫描能显示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特点并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①纤维卵泡膜细胞瘤9例10个肿瘤,实性7个,囊性2个,囊实性多房改变1个.实性肿瘤和囊实性肿瘤的实性部分及其囊壁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或有轻度强化,囊性或囊实性肿瘤的囊、实部分界限清晰,可见壁结节.②卵泡膜细胞瘤6例,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实性肿块,增强扫描中实性部分均表现为轻微强化.③颗粒细胞瘤5例,多房囊性3例,囊实性1例,实性1例.实性肿瘤实质明显不均质强化;而多房囊性和囊实性肿瘤内实质轻至中度强化.④硬化性间质瘤1例,平扫时密度不均呈囊实性,增强后肿块边缘部分早期强化,延迟扫描呈显著强化.结论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CT在肿瘤的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各亚型肾细胞癌(RCC)的MSCT诊断和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RCC,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并将CT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相对照。结果 :35例透明细胞癌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中22例见坏死囊变区,4例见出血灶,3例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表现为"速升速降"型;6例乳头状细胞癌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乏血供表现,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嫌色细胞癌;3例嫌色细胞癌呈类圆形,其中1例病灶内有钙化灶,平扫密度较均匀,向肾皮质和肾窦膨胀性生长,增强扫描呈"平台型"均匀轻中度强化;1例集合管癌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密度不均,病灶内均可见出血、坏死征象,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并侵犯周围组织、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各亚型RCC的病理学特点是CT表现的基础,仔细观察MSCT动态增强扫描特点,可提高RCC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12例,全部患者接受MSCT腹部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MS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MSCT均表现为腹膜后囊性病变,其中单房囊性1例,多房囊性11例,所有病变囊壁清晰,壁厚1~2 mm,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5例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强后囊壁及囊壁间隔于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而囊内容物于三期MSCT扫描均无强化。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的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春生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0):1053-105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特点。结果良性9例,恶性16例。胃部18例,食管1例,空肠4例,回肠2例,均为单发病灶。CT表现:(1)平扫,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9例良性肿块,8例边界清晰,16例恶性中11例边界不清,7例边缘呈分叶状,2例可见小钙化。(2)增强,25例肿瘤实质可见强化,以动脉期强化明显,但静脉期强化范围较动脉期广,其中15例肿块边缘模糊。结论螺旋CT是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 CT平扫均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11例为恶性,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匀,部分伴有囊变、坏死、钙化;12例为潜在恶性,瘤体相对较小,多数密度均匀,3例病变出现钙化。CT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较明显强化。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壁的关系。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128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其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GIST的CT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腹膜后8例、肠系膜4例,腹腔4例,原发于肾上腺1例、大网膜1例,网膜及肠系膜1例.良性2例,交界性4例,恶性13例.肿瘤直径4.1~35 cm,类圆形5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9例.平扫密度均匀4例, 增强扫描1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2例周边明显环形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5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 结论 E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MSCT对E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患者7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三维重组,3例同时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中,右侧6例,左侧1例.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迷路段+鼓室段)4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2例.6例为小肿瘤,直径<1.5 cm.CT影像特点:曲面重组(CPR)显示所有肿瘤均位于面神经通路上,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影像特点:面神经通路上的软组织肿块,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MSCT CPR技术结合其增强扫描特点是诊断面神经鞘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