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06-708
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主治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脾胃不和所致胆郁痰扰证。万远铁教授遵"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旨,临证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时常从治痰着眼,善用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各类以"痰"为基本病机的疾患,疗效甚佳。文章选取万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痰证之精神分裂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炎的几个典型案例以论之。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大枣、生姜8味药组成,该方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郁痰扰证.<三因方·惊悸门>谓其"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夜寐不香,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气短悸乏,或身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多种顽疾杂病,疗效显著,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牛国民 《环球中医药》2011,4(6):469-470
温胆汤主治由<集验方>中"胆虚寒"渐演变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所谓"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后世医家将温胆汤加减应用于临床各科.笔者以此方加减化裁治疗心内科疾病,疗效卓著.现通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验案三则,阐述自己对本方的认识和临床辨证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始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言本方主治“胆虚痰扰”,为著名的治痰方剂。原方组成用“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减少了生姜用量“二两”,增入云苓“一两半”,后人又入大枣1~2枚,组成温胆汤。全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功能和胃化痰,清静胆腑,为治痰证的主方,能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诸证。  相似文献   

5.
正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要用于胆郁痰扰证。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出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首先见于《千金要方·胆虚实篇》:"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积实各二两,桔皮一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右六味哎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由半夏、桔皮、积实、竹茹、甘草、生姜六味组成.主治胆虚痰热上扰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获等一两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呢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痛等证.它是从《备急千金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方名温胆者,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之证.20余年来,笔者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方药溯源、痰寒之辨、方义解析、类方衍变对温胆汤主治"胆寒"进行辨析。温胆汤一方三源,主治"胆寒",然观现今《方剂学》教材多认为其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有由"寒"转"热"之变,并发现方中的生姜用量不减反增,认为温胆汤主治应为"胆痰",即胃郁胆滞、痰浊内阻证。  相似文献   

9.
正刘华为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笔者有幸侍诊,发现他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合五苓散非常广泛,现介绍如下。温胆汤出自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书主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  相似文献   

10.
十味温胆汤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陈皮、半夏、枳实、茯苓、人参、熟地、五味子、炒酸枣仁、远志、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世医得效方》载:“十味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1]张景凤运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痰浊内扰之心悸、盗汗疗效显著,现举两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蒋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09-141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以及姜枣组成。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本方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该证临床表现颇为多彩,诸如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以及癫痫等等,  相似文献   

12.
刘海彦 《陕西中医》2009,30(5):611-61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化痰清热作用,用于痰热内扰之证。临证中只要在辨证中抓住痰热征象,不论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加上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用本方加减治疗均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3.
<正>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三因极一方论》中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生姜减为五片,使此方药性即由偏温而于平和。本方中的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15.
<正> 温胆汤源于姚僧垣《集验方》,外台秘要》谓“出第五卷中”。有关温胆汤的命名及治疗病证,后世医家持不同的看法,但孰是孰非,尚无定论,因此有必要作深入地探讨。纵观有关中医文献可以看出,多数医家认为温胆汤之“温”,乃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亦即指胆腑功能而言,非谓药性。其依据是胆以温为候,而本方药物寒凉,并无温胆之品。由是以方测证,认为温胆汤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口苦呕哕的方剂。笔者略述己见,望同道施教。一、温胆汤的寒热属性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主、辅、佐、使,其寒热属性决定于按主、辅、佐、使配伍后的整体。温胆汤究竟属寒属热,亦得从它的方药组成来看。而后世方书沿用的温胆汤是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依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治证、用药与《集验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日:"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相似文献   

17.
高少才  屈小元  马战平 《陕西中医》2016,(10):1423-1424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方》中,其中《外台秘要方》注明其源于《集验方》。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汤之药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陈无择之温胆汤。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刘华为教授倡导气化论,擅用活用温胆汤化裁治疗疑难危重症可谓是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18.
正温胆汤是一首以脾胃为中心,可作用于诸脏腑的有效祛痰名方,多数医家认为本方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而《外台秘要》、《医方集解》等书却记载本方出自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验方》。古代医家记载温胆汤可用于多种疾病中,如《集验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虚烦证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相似文献   

19.
蔡炳勤教授吸取古书"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意,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基础增加柴胡、黄芩,创立柴芩温胆汤,治疗疑难杂病,尤其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术后调理三方面病证,强调临证察机,纵使症状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关键抓住痰郁胆胃的实质,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药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该方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口苦吐涎,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或癫痫等.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失眠十几例,收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