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斌 《微创医学》2002,21(5):727-729
现代手外科高度重视术后手功能的恢复,但目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功能恢复率仍不尽人意.因此如何提高其功能恢复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及研究的课题.周围神经损伤虽然局限于神经元轴突部分,但作为一个细胞整体,功能恢复的研究重点涉及胞体保护、纤维再生、末梢及效应器三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20余年来,国内外的学者诸多研究均证实,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有效再生包括许多环节:神经元胞体的存活、轴突的生长及成熟、神经纤维有效的再生数量及质量、再生轴索与效应器的衔接等。由于周围神经也是神经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受到损伤后,其相应的神经元胞体和突起都会发生坏死或凋亡。究其原因有几种学说,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周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华军 《广西医学》2009,31(11):1718-1720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外周神经损伤修复在显微外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激光、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修复质量;但是周围神经结构及再生特点,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如年龄、损伤的部位、原因、性质、程度、修复方法等)可能影响神经的再生。各种周围神经修复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神经修复的效果仍有限,特别是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至今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技术做了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神经移植术、干细胞移植和神经管道合成,但这些治疗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如外科手术难以将神经准确对位,自体神经移植后供区神经功能丧失,异体移植易引起机体免疫排斥反应,神经管道修复神经损伤具有局限性,患者很难恢复功能。外泌体是一种富含多种蛋白质及遗传物质的胞外囊泡,在周围神经损伤性疾病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避免传统治疗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围神经损伤后 ,不仅局部有病变 ,中枢神经元也发生一系列变化。神经元的变性坏死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伤者年龄有密切联系。胚胎期哺乳动物高位轴突损伤后 ,脊髓神经元接近 10 0 %死亡 ,成年动物轴突损伤后其脊髓神经元的病死率也在 3 0 %~ 10 0 %。临床上某些情况下 ,患者不得不保守治疗以待二期手术 ,而神经功能的恢复则有赖于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完整 ,但神经元几乎不能再生 ,因此 ,神经元的保护研究尤其重要。现就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研究 ,扼要综述如下。1 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索逆向运输的神经…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慢性残疾.损伤恢复不完全可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并发持续的慢性疼痛.传统外科技术修复人类周围神经损伤成功率有限,特别是当受损神经段需要更换时失败率更高.所以较长的外周神经损伤通常可用相对不重要的感觉神经自体移植来代替.虽然这些移植体可观察到大范围轴突再生,但如果轴突生成不完整无法延伸到靶位实现更进一步的功能恢复也是不成功的修复.本文总结了用自体施旺氏细胞(SCs)制作人工神经移植体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在未来如何把这种有潜力开发的治疗方法用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
马肃霜 《华夏医学》2013,26(1):198-202
失神经肌萎缩是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臂丛神经损伤后,手内在肌往往出现严重的肌萎缩,十分不利于神经修复后的功能恢复。神经再生速度缓慢,再生神经轴突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到达靶肌,骨骼肌逐渐萎缩、纤维化,运动终板退变,严重者完全消失,最终致功能恢复较差甚至无法  相似文献   

8.
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从多方面对抗神经损伤并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以神经营养因子为切入点,治疗神经元损伤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其存在半衰期短,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等问题。近年来,中药通过对神经营养因子调控在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损伤中的研究结果及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对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一综述,为深入研究开发治疗神经性疾病的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创伤并发症,促进损伤后的再生、恢复其功能已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但由于影响其疗效的因素较多.至今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近10多年来.我们将可直接行神经吻合术的急性周围神经断裂伤348例,随机分成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和维生素B1对照组进行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讨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自体、异体移植体(管)桥接吻合法的进展,较全面综述了周围神经损伤后自体、异体移植体(管)桥接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及人类异体手移植的临床发现,损伤后的神经近端经自体、异体移植体(管)向远端再生和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我们自1986年以来对256例287条周围神经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对二年以上随访记录者210例,做一小结。周围神经损伤影响其功能恢复的因素诸多,笔者就年龄因素、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等三方面加以分析,借以探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患诊Ⅰ期神经外膜缝合修复上肢周围神经损伤78例。结果 34例共47条神经得到9个月至3年随访,优良率达76.6%。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外周神经损伤进行修复,神经断端的精确对合和及早修复可提高损伤后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极为常见,修复困难,致残严重,是当今临床医疗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寻找既能促进损伤神经快速修复与生长,又能保证其再生纤维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一直是神经修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损伤后,最确切的方法就是显微吻合缝接,以促进神经的再生。可是,事实上,无论显微吻接技术多么精细,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仍不尽人意。以往人们曾经将神经运动功能完全归结为显微吻接技术问题,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神经元、轴突与效应器三者是一个整体,轴突损伤后,作为一个整体,胞体会发生凋亡,显微吻接技术再高明,神经也不能完全恢复。因此,神经损伤后.研究神经元死亡性质和死亡机制,探讨如何减少或阻止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无疑对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损伤在生活中很常见,意外伤害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及骨折中多伴有神经损伤,Eser等[1,2]调查显示创伤中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占1.3%,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生在前臂的尺神经损伤,其次是坐骨神经损伤,锐器伤和交通意外伤占据主要因素.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有效再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治疗方法如自体神经移植[3]、组织工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神经导管[5])、基因工程[6]等,因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有效性已在20世纪末期被临床所证实[7,8],并因其安全有效、简便可行、价格低廉等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不但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轴突的生长和重建、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继发损伤的作用,而且能够显著的提高周围神经轴索、髓鞘传导功能,改善肢体的功能状态.然而其机理尚不明确,为探究电针治疗的理论依据,近年来学者着手于电针干预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6.
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可以再生,但其功能不能完全恢复。随着人们对神经的解剖生理研究的深入和抗生素、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外科修复神经损伤的效果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要完全恢复其功能几乎不可能。因此,近十几年来,人们已从如何提高外科修复技术转向研究发生在再生神经末端微环境内的分于活动。尽管有人早已假设,周围神经末梢的一些生物因子对神经细胞胞体及突起的生长、发育起营养支持作用““,但直到1951年Levi—Montalclnl和Hamburger[’一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这个推测才得以if[实。此后,学者们利用各种模型对神…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损伤常导致肢体局部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虽然周围神经具有再生能力,但神经损伤修复后其功能恢复仍不尽如人意,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成为目前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外源性促神经生成的药物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弥可保(甲钴胺,苏州卫才制药)是VitB12的甲基化活性制剂,口服、肌注、静脉等方法给药后甲钴胺均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明神经束支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4 2例远端尺神经损伤病例 ,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 ,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 ,与 17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 :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 90 .5%,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 ,但无明显差异 ( P>0 .0 5) ,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 ( P<0 .0 1)。结论 :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尺神经损伤修复是可行的 ,并能提高其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9.
目前车祸、外伤所致四肢损伤患者越来越多,这类患者常合并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手术常采用神经阻滞进行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然而,局部麻醉药本身及神经阻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影响尚存争议。因此,对伴有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术患者能否使用神经阻滞成为麻醉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现就神经阻滞在急性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中应用对神经再生的具体作用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地塞米松对视神经视网膜损伤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神经损伤是常见的眼外伤,可以发生在视神经的任何部位,引起视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Sofferman [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视神经损伤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视神经纤维进行性脱髓鞘与水肿,并有轴突再生和髓鞘的修复,后者是视神经损伤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