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与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根据性别和年龄相配伍,收集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非MECT组)和联合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MECT组)各24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8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BDNF浓度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浓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MECT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非MECT组(治疗前后均致差分别为20.75和10.10),而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8,P=0.16).两组治疗有效者血清B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JP<0.05),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均可能通过提高BDNF水平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浓度与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理症状间的关系。方法检测8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5名正常人血清的BDNF浓度,比较2组及各类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间血清BDNF浓度的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分析血清BDNF浓度与PANSS评分间的关系。结果①患者组血清BDNF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7.3±2.6)vs(9.9±4.3)ng/mL,P<0.001];②利培酮、氯氮平、典型抗精神病药3组间血清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P<0.01),利培酮组显著低于氯氮平组[(5.1±1.7)vs(7.8±2.7)ng/mL,P<0.05];③患者组中血清BDNF浓度与PANSS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307,P=0.005)。结论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浓度下降,利培酮治疗组显著低于氯氮平治疗组,阴性症状越明显的患者BDNF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6例TRD患者MECT治疗前后及27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VEGF浓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TRD患者的临床症状。组间血清VEGF浓度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治疗前后血清VEGF浓度变化与HAMD总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man秩相关。结果 TRD患者MECT治疗后24例(92.3%)达到治疗有效标准。TRD组MECT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T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VEGF浓度与HAMD总评分变化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63,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变化可能对临床疗效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SZ)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0例SZ患者(患者组)在MECT前后和77例正常人(正常组)进行血清BDNF水平检测,研究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水平的影响。结果 MECT前,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9.7±2.1)ng/ml]显著低于正常组[(12.4±3.2)ng/ml](t=6.2,P0.01)。MECT后,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11.9±3.3)ng/ml]显著升高,与MECT前比较有显著差异(t=-4.8,P0.01),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t=0.9,P0.05)。结论 SZ患者可能存在血清BDNF水平低下,MECT可以提高患者血清BDNF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为MECT组进行MECT治疗,41名未行MECT的患者为药物组,另选取健康人82名为对照组,三组间性别、年龄均相匹配。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采用PANSS量表测评精神症状。结果 1MECT治疗4次后男性血清CRP浓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CT组治疗4次后、6次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药物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CT治疗前后血清IL-1、IL-4、IL-6、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T治疗4次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其他治疗时间点(P<0.05);4MECT组有效率为63.8%,药物组为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CT可能不引起细胞因子的显著变化,但会引起C-反应蛋白的应激性增高,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作用基础上联合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ECT组与rTMS组,各36例,分别给予利培酮(起始剂量3 ml/d,最大剂量6 ml/d)联合MECT或rTMS,在治疗1、2、4及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并且在2周末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8周治疗后,MECT组与rTMS组的有效率之间(72.22%比63.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7,P>0.05).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各阶段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周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各项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末时评估,MECT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25例)明显高于rTMS组(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08,P<0.05).结论 利培酮联合MECT或rTMS对精神分裂症状的疗效相当,而rTMS治疗的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女性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视觉P300的变化。方法对31例女性正常人,33例女性抑郁症患者在MECT治疗前后进行了视觉P300检测,观察MECT治疗前后视觉P300的变化。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治疗前的视觉P300中的靶指标N2和P3潜伏期延迟(P<0.01),靶波幅P3降低(P<0.01)。(2)患者组经过MECT治疗后视觉P300靶潜伏期N2和P3均有所恢复(P<0.05~0.01),但治疗后靶波幅P3明显下降(P<0.01)。结论视觉P300中的P3和N2联合应用可作为评估MECT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非酶抗氧化物浓度的影响。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61例,接受10周单一利培酮治疗,138例患者完成研究。另设与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42名。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尿酸浓度,对照组仅检测一次。结果治疗前患者组白蛋白、尿酸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组直接胆红素浓度高于对照组,间接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尿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下降(均P0.05),且PANSS总分降低(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PANSS总分改善值与治疗前尿酸浓度相关联(β=0.27,P0.01)。结论利培酮可引起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非酶抗氧化物浓度下降,某些抗氧化物浓度可能与临床疗效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锂盐合并喹硫平或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8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喹硫平组40例(碳酸锂联合喹硫平治疗组)及MECT组40例(碳酸锂合并MECT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测定血清BDNF水平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同时对42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BDNF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经过4周治疗,喹硫平组共完成36例,MECT组完成31例。病例组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8.91,P0.01);治疗后,喹硫平组与MECT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6.04,-5.80;P均0.01),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6.18,17.51;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在治疗前后血清BDNF变化水平与HAMD评分变化值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13)。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BDNF水平显著降低,锂盐合并喹硫平或MECT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血清BDNF水平,且疗效相当;BDNF可能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第一、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催乳素(PRL)与精神症状间的关系.方法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41例),剂量为6 mg/d;氟哌啶醇组(37例),剂量为20mg/d;观察疗程均为12周.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放射免疫法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SOD及PRL浓度.以3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利培酮组(40例)、氟哌啶醇组(33例)患者的基线SOD浓度[(794±126)ng/mg Hb,(750±101)ng/mg Hb]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83±110)ng/mg Hb],而PRL浓度[(6±7)μg/L,(6±8)μg/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1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患者的治疗前SOD与PRL间存在显著负相关(n=70,P<0.05).治疗第12周末,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SOD浓度[(499±98)ng/mg Hb,(482±76)ng/mg Hb]明显降低,而PRL浓度[(33±19)μg/L,(25±16)μg/L]则明显升高.利培酮组与氟哌啶醇组间治疗前后的SOD、PR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阴性症状改善与SOD浓度差值(P<0.05)、阳性症状改善与PRL浓度差值(n=70,P<0.01)有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SOD及PRL浓度异常,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且对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SZ)患者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8名正常人(对照组)和70例SZ患者(患者组)在MECT前后进行血清GDNF水平检测。结果:MECT前,患者组血清GDNF水平[(34.98±20.3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78.23±40.57)ng/ml](t=6.821,P0.001)。MECT后,患者组血清GDNF水平[(79.88±36.10)ng/ml]显著升高,与MECT前比较有显著差异(t=-10.64,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2,P0.05)。结论:SZ患者可能存在血清GDNF水平低下,MECT可能通过提高GDNF水平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TRD患者共60例,MECT前和第2、4、8次MECT后检测血清BDNF浓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结果 (1)病例组第2、4、8次MECT后HAMD-17评分均明显低于MECT前(P0.05);(2)病例组治疗前BDNF水平、治疗前与第8次治疗后BDNF变化值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8次MECT后BDNF水平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第8次MECT后HAMD评分与BDNF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BDNF可能是TRD患者MECT疗效是否缓解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利培酮联合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为改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5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干预组接受利培酮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利培酮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于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定,于治疗1年后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PANSS和MR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年后,两组PANSS和MR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且干预组PANSS和M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WCST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利培酮联合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单用利培酮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影响。方法:1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经MECT和40例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GDNF浓度,并与30名正常者对照比较。结果:MECT及抗抑郁治疗前,难治性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血清GDNF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难治性抑郁症组中对MECT有效的患者血清G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MECT无效的患者血清GDNF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经抗抑郁药治疗8周,抑郁症组患者血清GDNF浓度也显著增高(P〈0.01)。结论:GDNF可能在MECT和抗抑郁药治疗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利培酮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量表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及阴性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能够更有效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并探讨TNFα与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4例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及36例正常儿童的血清TNFα水平,同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及其变化。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08,P<0.01),治疗后4周末及8周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0.11,0.52,P>0.05),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血清TNFα水平与对应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相关(P>0.05),治疗后8周末TNFα与阳性症状分及总分呈正相关。治疗后4周末TNFα变化率与阴性症状分减分率、一般病理分减分率及总分减分率呈正相关,治疗后8周末TNFα变化率与阳性症状分减分率呈正相关;利培酮组患者TNFα水平治疗后4周末无显著变化,治疗后8周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氯氮平组患者治疗后4周末及8周末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4周末血清TNFα变化率与氯氮平日剂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利培酮日剂量与TNFα变化率无相关,8周末两药日剂量与TNFα变化率均无相关。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TNFα有抑制作用,血清TNFα水平与精神病理之间有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SIL-2R含量,并进行有关量表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SIL-2R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男女患者间无差异;Ⅰ型精神分裂症血清SIL-2R浓度显著高于Ⅱ型和混合型(P<0.05),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SIL-2R浓度与起病年龄呈负相关(r=-0.469,P<0.05),与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呈正相关(r=0446,P<0.05);氯氮平和利培酮能显著升高血清SIL-2R浓度(P<0.01,P<0.05);此外,治疗后血清SIL-2R水平升高与病程,治疗前的SIL-2R和PANSS总分显著相关.结论血清SIL-2R升高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亦可能成为其临床亚型分布和早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新指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尤其是氯氮平)可能通过升高SIL-2R血清浓度达到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奎硫平与利培酮对血清催乳素影响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患者血清催乳素(PRL)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30例,采用磁酶免疫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PRL水平,并计算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结果:治疗后利培酮组PRL显著高于治疗前PRL(t=6.165,P<0.01)。治疗后利培酮组BMI和奎硫平组BM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利培酮组高于奎硫平组(t=3.013,P<0.01)。结论:奎硫平对PRL影响不明显,利培酮对PRL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4例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患者(肥胖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12周,监测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IL-18水平;以27例非肥胖患者(非肥胖组)和47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治疗前肥胖组HOMA-IR、血清IL-18水平高于非肥胖组(Z=-5.05,P0.001;Z=-2.78,P0.01)及正常对照组(Z=5.98,Z=6.68;P均0.001);非肥胖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Z=4.58,P0.001)。治疗后肥胖组体质量及BMI均有明显下降(Z=2.07,Z=2.13;P均0.05);HOMA-IR虽有明显下降(Z=2.74,P0.01)但仍高于非肥胖组及正常对照组(Z=-4.01,Z=4.73;P均0.001);IL-18水平显著下降(Z=5.48,P0.001)并低于非肥胖组(Z=3.42,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Z=3.59,P0.01)。HOMA-IR与IL-18水平治疗前后均无相关(r=0.108,r=0.034;P均0.05);HOMA-IR变化值与IL-18水平变化值也无相关(r=0.122,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改善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IL-18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抗抑郁作用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在接受MECT基础上,研究组(26例)联合r TMS治疗,对照组(28例)联合伪r TMS治疗;分别于MECT治疗前、第6次MECT次日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WCST中持续性错误应答数(PE)、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FC)、以及P300波幅与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且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AMD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协方差分析显示,研究组WCST中PE、P300潜伏期延长幅度及P300波幅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F=6.155、6.761、7.138;P均0.05)。结论:应用MECT的抑郁障碍患者联用r TMS可增强抗抑郁效果,并减轻MECT所致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