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联合心境稳定剂(MS)治疗的住院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共472例抑郁症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联合或不联合MS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联合MS治疗的患者比例为8.3%(39/472)。与未联合MS治疗组相比,联合MS治疗组患者年龄较小(Z=-4.435,P0.01),更多男性(64.1%vs.37.6%,χ~2=10.451,P0.01),更多无配偶(41.0%vs.19.9%,χ~2=9.460,P0.01),更多无业(38.5%vs.21.0%,χ~2=6.253,P0.05),更多18岁前起病(43.6%vs.7.2%,χ~2=51.977,P0.01),更多难治性抑郁(17.9%vs.4.6%,χ~2=11.787,P0.01),较少伴有焦虑特征(23.1%vs.44.7%,χ~2=6.813,P0.01),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更高(76.9%vs.54.5%,χ~2=7.311,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轻(OR=0.9,95%CI:0.91~0.98,P0.05),男性(OR=2.4,95%CI:1.1~5.7,P0.05),18岁前起病(OR=0.2,95%CI:0.05~0.4,P0.01),难治性抑郁(OR=4.9,95%CI:1.5~15.9,P0.01),更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OR=2.4,95%CI:1.1~5.7,P0.05)均是联合MS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壮年、起病早、男性、难治性、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危险因素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优度.结果 没有出现自杀风险患者154例,出现自杀风险患者23例.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中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绝望感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均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而导致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为:易激惹(OR=4.04,95%CI:1.40-11.67,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OR=6.23,95%CI:1.41-27.56,P<0.05).ROC为0.71.Hosmer-Lemeshow为0.58.结论 易激惹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予SSRI治疗出现自杀风险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方便取样原则,在我国10省市41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选择760例年龄16~65岁,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双相障碍门诊和住院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修订的调查问卷调查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处方方式.结果 (1)760例患者中,门诊患者为329例(43.3%);住院患者为431例(56.7%);男436例(57.4%),女318例(41.8%),缺失6例(0.8%)数据.(2) >2/3的患者表现为情感高涨(481例,63.3%)、活动增多(513例,67.5%)及思维奔逸(436例,57.4%),162例(21.3%)患者以抑郁表现为主,60例(7.9%)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8例(6.3%)患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住院患者处于急性治疗期、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门诊患者,并且功能损害更严重.(3)671例(88.3%)患者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主要是碳酸锂和丙戊酸盐;593例(78.0%)患者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按照使用频率高低前5种药物分别是: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奎硫平和氟哌啶醇;142例(18.7%)患者接受了抗抑郁药治疗,其中78例(63.4%)选择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比例明显高于门诊患者(87.0%vs 66.3%,x2=46.835,P=0.000),门诊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住院患者(22.5% vs 15.8%,x2=5.538,P=0.019).(5)606例(79.8%)的患者联合2种或3种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方案是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双相抑郁发作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为主.(6)患者对治疗药物(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或抗抑郁药)的选择受不同临床症状的影响(P<0.05).结论 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以联合治疗为主,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及联合抗抑郁药分别是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治疗药物选择主要受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联合抗精神病药物(ATP)治疗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用药特点进行 分析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2月~2016年11月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共472例抑郁症 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联合或不联合ATP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病历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联合ATP的患者比例为56.3%(266/472),其中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占99.2%(264/266), 最常使用的药物是喹硫平、奥氮平和阿立哌唑。与未联合ATP组相比,联合ATP组患者年龄较轻(43岁比 50岁;Z=-2.908,P< 0.01),起病年龄较早[(38.9±13.4)岁比(35.4±13.0)岁;t=-2.822,P< 0.01],更多无 配偶(15.0%比26.7%;χ2=9.290,P< 0.01),更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3.9%比29.7%;χ2=51.461,P< 0.01), 更多使用心境稳定剂(4.4%比11.3%;χ2=7.311,P < 0.01),更多使用SSRI类药物(55.8%比68.8%; χ2=8.393,P< 0.01),以及住院时间更长(26 d比28 d;Z=-3.635,P< 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伴精神 病性症状(OR=10.682,95%CI=4.948~23.064,P< 0.01),使用心境稳定剂(OR=3.054,95%CI=1.356~6.881, P < 0.01),无配偶(OR=0.545,95%CI=0.305~0.972,P < 0.05)等因素是联合ATP治疗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结论 伴精神病性症状、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无配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需要联合ATP进行治疗。 联合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疾病负担更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女性双相情感障碍(BD)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 2010 年 4 月至 2019 年 6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378 例女性 BD 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 自杀风险,分为低自杀风险组(n=220)和高自杀风险组(n=15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 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女性 BD 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低自 杀风险组相比,高自杀风险组患者的本次住院天数少、首发年龄及首次抑郁发作年龄小、总发作次 数及抑郁发作次数多、躁狂发作次数少、首发症状为抑郁者和双相Ⅱ型障碍者(BD-Ⅱ)比例高、有精 神病性症状者比例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次数 (OR=1.56,95%CI=1.32~1.83)、BD类型(OR=2.30,95%CI=1.16~4.58)以及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OR=0.56, 95%CI=0.35~0.90)是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抑郁发作次数频繁、 BD-Ⅱ、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影响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具有自杀风险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早期识别具有自杀风险的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方法选取117例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5. 0中文版筛查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根据MINI 5. 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n=52)和无自杀风险组(n=65)。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进行认知调节策略的测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发生率为44. 4%(52/117)。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自杀风险组患者更多见于女性、未婚、平均年龄更小、发病年龄更早、HAMD-17总评分更高、伴精神病性症状率较高,自杀风险组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灾难化4个认知调节策略维度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评分均高于无自杀风险组(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 539,95%CI:1. 383~9. 057)、发病年龄(OR=0. 931,95%CI:0. 895~0. 968)、HAMD-17总评分(OR=1. 207,95%CI:1. 063~1. 370)和灾难化(OR=1. 143,95%CI:1. 002~1. 305)与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相关(P均<0. 05)。结论女性、发病年龄早、抑郁症状严重和灾难化可能为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对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门诊10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年龄和首次抑郁发作的年龄都大于精神专科医院患者(P < 0.01).综合医院患者抑郁发作时有不典型症状的比例高于精神专科医院(P < 0.05),而精神专科医院患者中有焦虑症状(P < 0.05)、复发性抑郁(P < 0.01)和有精神病性症状(P < 0.05)的比例均高于综合医院,自杀风险的等级也高于综合医院(P < 0.05).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的比例较高(P < 0.05),而精神专科医院心境稳定剂的使用比例较高(P < 0.05).两类医院中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和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内部一致性均不高(Kappa < 0.4).结论 综合医院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更多不典型的特征,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情况也与专科医院不同,值得临床注意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连续采样法对2013年2 月 至 2014 年 6 月在中国 6 个城市 7 家医院门诊连续入组的 405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采集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病史等资料,并使用心境障碍问卷量表(MDQ)、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分别评估患者的躁狂 / 轻躁狂和抑郁症状,以 QIDS-SR16 第 12 条“自杀意念”评估患者是否有自 杀意念,比较伴有自杀意念和无自杀意念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使用 Logistic 回 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伴有自杀意念的临床特征。结果 总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生比例为 16.8%。伴有自杀意念患者组的双相Ⅰ型诊断比例低(χ2 =7.42,P=0.007),QIDS-SR16总分高(t=-16.4,P< 0.001),抑郁严重程度在中度及以上的比例高(χ2 =127.94,P< 0.001),过去 12 个月自杀未遂的比例高 (P=0.043)。在总体患者中,QIDS-SR16评分与自杀观念显著关联(OR=1.43,95%CI:1.32~1.56,P<0.001);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亚组中,QIDS-SR16 评分与高自杀意念具有显著关联(OR=1.56,95%CI:1.39~1.75, P< 0.001);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中,伴有自杀观念与 30 岁前起病(OR=3.97,95%CI:1.13~14.02,P< 0.001) 和 QIDS-SR16 评分(OR=1.29,95%CI:1.13~1.46,P< 0.001)有显著关联。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伴 有严重的抑郁症状与患者的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1 16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自杀倾向(包括自杀观念与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倾向组(n=431)和无自杀倾向组(n=7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冲动性格、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史、抑郁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33.806、5.869、5.585、5.499、33.311;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格(OR=2.445,95%CI=1.802~3.319)、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OR=2.254,95%CI=1.038~4.894)、有重大精神创伤史(OR=1.533,95%CI=1.056~2.226)、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重(OR=2.754,95%CI=2.002~3.790)是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青少年与成人抑郁障碍患者通过电休克治疗疗效,探究影响电休克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组2019年8月~2022年1月我院符合入组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9例和成人组抑郁障碍患者28例。两组患者均通过电休克治疗,分别在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后24h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对治疗效果做评定。结果 青少年组患者女性更多、伴精神病性症状更常见、年龄更小、起病更早、抑郁发作病程更长、精神心理科住院次数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BSI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量表评分减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9.500,95%CI:1.091-82.725)、男性(OR=7.467,95%CI:1.799-30.994)与电休克治疗疗效有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和成人抑郁障碍患者通过电休克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自杀风险,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男性是电休克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在情感气质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我院门诊103例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访谈结果,分为有自杀风险组和无自杀风险组。用情感气质量表(temperament evaluation of the Memphis,Pisa,Paris,and San Diego-auto questionnaire,TEMPS-A)评估情感气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45.6%(47/103)的抑郁症患者伴有自杀风险。与无自杀风险组患者相比,有自杀风险组患者女性、无业及未婚者较多,发病年龄较早,HAMD总分以及TEMPSA中循环气质、抑郁气质、焦虑气质评分较高(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392,95%CI:1.246~9.232)、发病年龄(OR=0.924,95%CI:0.844~0.966)、HAMD总分(OR=1.134,95%CI:1.022~1.258)和循环气质评分(OR=1.204,95%CI:1.015~1.427)与自杀风险相关。结论女性、发病年龄早、抑郁症状严重和循环气质突出可能为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C)对长期住院(≥12个月)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以CDSS-C总分是否≥6分,将患者划分为伴抑郁组58例和非抑郁组142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伴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组在女性构成比、探视频率1次/月、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率、合并苯海索或苯二氮艹卓类药、有自杀意念构成比、阳性症状量表(SAP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总分和一般精神病理总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组(P0.05或P0.001);主要探视人为I级亲属的构成比及平均住院周期显著低于非抑郁组(P0.05或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探视人为I级亲属(OR=0.207,95%CI:0.072~0.591)、探视频率1次/月(OR=3.869,95%CI:1.332~11.239)、有自杀意念(OR=9.256,95%CI:3.191~26.854)是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1或P0.001)。结论:探视人(I级亲属)、探视频率及有自杀意念是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首选心境稳定剂和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处方方式、不良反应、经济负担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等。方法对河北省11个地市39家精神卫生机构中接受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治疗的240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 scale-severity of illness,CGI-SI)、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ating scale,MARS)进行社会人口学、疾病临床特征、处方方式(联合用药情况)、精神类药物花费、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调查。结果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者(抗精神病药组)152例(63.3%),首选心境稳定剂治疗者(心境稳定剂组)88例(36.7%)。抗精神病药组与心境稳定剂组相比,住院患者构成比(90.1%vs.76.1%)、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构成比(27.0%vs.11.4%)、不良反应发生率(46.1%vs.31.8%)、精神类药物日花费(中位数12.00元vs.8.37元)和总花费(中位数344.61元vs.144.64元)均较高(P0.05)。但两组间药物处方方式、不良反应严重程度、MARS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以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但首选抗精神病药并未减少之后的联合用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药物经济负担均明显高于首选心境稳定剂治疗者,所以心境稳定剂仍应作为双相障碍主要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以下简称双相抑郁 )具独特的临床特点[1] ,这类患者特别是发病年龄小的患者更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自杀风险更高 ,共患物质滥用的比例较高 ,平均寿命较短于其他抑郁障碍患者 ,临床治疗常因此而较为棘手。在治疗上 ,双相抑郁与其他抑郁的差异主要在于单纯抗抑郁药治疗诱发躁狂的风险高 ,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2 ] 。鉴于国内关于双相抑郁治疗的文献较少 ,而国外近年来对此多有探讨(检索Medline数据库近 5年的文献 ) ,故对此予以复习。一、药物治疗众多治疗原则及文献均认为 ,心境稳定剂是治疗的基础[1,3 ,4] 。对于伴精神病…  相似文献   

18.
<正>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PD)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其症状具有多样性,呈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混合状态、快速循环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境稳定剂(MS)逐步广泛用于治疗BPD,锂盐被认为是BPD急性期和维持期一线治疗的"金标准",但约有42%~64%的患者尤其是混合状态和快速循环患者对锂盐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伴躯体化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4 月在全国 11 家医院门诊就诊的 1 503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健 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和 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评估患者躯体化症状及 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PHQ-15 得分< 5 分为无躯体症状,≥ 5 分为有躯体化症状。采用 Spearman 相 关分析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的关系。以18~39岁(青年)、40~64岁 (中年)和≥ 65 岁(老年)进行年龄分层,采用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躯体化 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 748 例(49.8%)抑郁症患者有躯体化症状,其中 82.6%(618/748)的患者躯体 症状是感到疲劳或无精打采。3 个不同年龄阶段患者背痛,胳膊、腿或关节疼痛,痛经或月经期间其他 的问题,性生活中有疼痛或其他问题的条目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相 关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伴躯体疾病、抗抑郁药治疗种类、合并镇静催眠药、QIDS-SR16 得分呈正相关(P< 0.05),与受教育年限、首次发作年龄、合并抗精神病药呈负相关(P< 0.05)。以老 年患者为参照,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抗抑郁药治疗种类(OR=2.12,95%CI=1.38~3.26);合 并镇静催眠药(OR=1.59,95%CI=1.14~2.22)、合并抗精神病药(OR=0.59,95%CI=0.39~0.90)、存在残留 症状(OR=11.07,95%CI=7.70~15.90)是青年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因素(P< 0.05)。合并镇静催眠药 (OR=1.51,95%CI=1.10~2.08)、合并抗精神病药(OR=0.45,95%CI=0.31~0.66)、存在残留症状(OR=9.59, 95%CI=6.89~13.34)是中年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伴有 的躯体化症状存在区别,识别年龄相关躯体症状对于临床医生细化抑郁症伴随特征、实施个体化综合 干预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与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患者共1478例,收集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等信息,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确定诊断,其中116例被诊断为双相Ⅰ型。此116例患者采用MINI中自杀模块界定自杀风险,比较有、无自杀风险两组之间特征有无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有自杀风险组发作频繁、更多伴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及精神病性症状、周期性或季节性、起病有诱因、更多次发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病性症状(OR=6.127)、伴有自杀观念(OR=3.940)及频繁发作(OR=3.283)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高相关(均P0.05)。结论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观念及频繁发作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