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重型组)和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组)以及门诊体检无异常的60名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资料。分析3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差异和肝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白蛋白(Alb)水平差异,再将60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PTA及Alb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得出血清HMGB1水平与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PTA及Alb的相关性。结果健康组血清HMGB1水平低于慢性组,慢性组低于重型组(P0.05)。健康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慢性组,慢性组低于重型组(均P0.05)。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和ALT、AST、TBil水平均为正相关(均P0.05),和PTA、Alb水平均为负相关(均P0.05)。结论肝功能损伤越重,患者血清HMGB1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V DNA联合ALT对HBeAg阴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1月于我院诊治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0例,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分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229例)与慢性非活动性乙型肝炎(91例),采用ROC曲线分析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HBV DNA联合ALT诊断HBeAg阴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价值。[结果]与非活动性乙肝组比较,活动性乙肝组患者AST、ALT、HBV DNA水平较高(P〈0.001)。ROC曲线图显示,AST、ALT、HBV DNA、HBV DNA联合AL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846、0.852、0.953(P〈0.05)。以AST≥40IU/L为标准诊断HBeAg阴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时,其敏感性为78.4%、特异性为64.5%;以男性ALT≥30IU/L、女性ALT≥19IU/L为标准时,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54.4%;以HBV DNA≥1×105cps/ml为标准时,敏感性为52.3%、特异性为98.4%;以男性ALT≥30IU/L、女性ALT≥19IU/L联合HBV DNA≥1×105cps/ml为标准时,敏感性为90.2%、特异性为98.6%。[结论]HBV DNA联合ALT诊断HBeAg阴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价值高于单用AST、ALT、HBV DNA,可以男性ALT≥30IU/L、女性ALT≥19IU/L联合HBV DNA≥1×105cps/ml为标准诊断HBeAg阴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3.
高敏  卢诚震  王怡  翟璐  郭洁  周莉  韩旭  刘勇钢 《肝脏》2010,15(3):167-170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特点。方法 323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每组以40岁为界分为高龄组与低龄组,均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分析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高龄组与低龄组的肝脏病理损伤与血清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HBeAg阳性高龄组与HBeAg阴性高龄组比较具有更明显的炎症程度(P〈0.05)及更高的HBV DNA载量(P〈0.01),HBeAg阳性低龄组与HBeAg阴性低龄组比较HBV DNA载量较高(P〈0.01),但炎症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性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及血清HBV DNA水平在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低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eAg表达和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血清HBeAg表达与否和HBV DNA水平高低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5,(9)
目的研究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病例,以1:3的比例随机配对HBsAg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病例,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1.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住院时间22.22±6.65 d较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组30.63±9.04 d缩短(P=0.007);2.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61.99±59.40μ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DBil/TBil)44.80±11.1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上限(ALT/ULN)15.29±7.69,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上限(AST/ULN)3.78±2.13,总胆汁酸(TBA)45.60±63.05μmol/L,HBeAg滴度0.51±0.31 S/CO,HBV DNA定量0(0~1.61×102)拷贝/mL均低于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 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肝功能损害较轻,HBeAg滴度和HBV DNA定量较低,住院时间也较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变化,探讨SF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及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45名,常规检测SF水平,对比各组SF水平的变化及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和甲胎蛋白(AFP)比较相关性。结果肝癌组患者SF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3组患者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SF与ALT、AST、AFP呈显著正相关,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SF与AST、AFP呈显著正相关,肝癌组患者SF与ALT、AFP呈正相关。在肿瘤的临床TNM分期中,肝癌组患者的SF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慢性肝病及肝癌患者SF与ALT和(或)AST、AFP具有相关性。SF可作为肝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判断肝癌患者的病情、疗效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血小板mi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7-06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HBV感染基因型分为B型组28例,C型组5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且未携带HBV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所有受试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PLT)、HBeAg、HBV-DNA、miR-122检测结果。对比3组的ALT、AST、Alb、GGT、PLT、HBeAg、HBV-DNA、miR-122指标差异,分析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与ALT、AST、Alb、GGT、PLT、HBeAg、HBV-DNA指标的相关性。根据2年的随访,分析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在预测乙肝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B型组和C型组的ALT、AST、Alb、GGT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组和C型组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型组的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较B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2相对表达量与乙肝患者血清ALT、HBeAg、HBV-DNA呈正相关(P0.05);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与乙肝患者血清AST、Alb、GGT、PLT呈负相关(P0.05);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在预测乙肝患者预后的的AUC曲线面积为0.783,以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得出miR-122指标相应参数截止值为3.876(敏感度=81.40%,特异性=88.60%)。结论:乙肝患者血清miR-122呈高表达,当患者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越高,可提示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在临床管理中,检测乙肝患者血清miR-122的相对表达量,对乙肝病情早期诊断、预后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L)-17水平和IL-17-197A/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慢性乙型肝炎120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60例和自限性HBV感染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荧光探针DNA扩增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使用单核苷酸检测试剂盒检测IL-17-197A/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F_(3,296)=102.8,P均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P均0.05);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高HBV DNA载量组( 1×10~5 copies/mL)血清IL-7水平更高(t=5.1,P 0.05),血清ALT 40 U/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10.7,P 0.05);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AST 40 U/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24.5,P 0.05; t=22.4,P 0.05),血清TBIL 20μmol/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7.3,P0.05;t=12.8,P0.05);肝硬化患者IL-17-197AA、AG和GG基因型分别为75.0%、10.0%和15.0%,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为57.5%,G分布频率为42.5%,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分别为25.8%、16.7%、57.5%和34.2%、65.8%,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以IL-17-197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主,慢性乙型肝炎组以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主,HBV携带者组以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分布为主,自限性HBV感染者以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为主。结论宿主免疫水平和遗传背景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BV感染的临床转归,IL-17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17-197A/G位点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可能是HBV易感的宿主基因,增加了HBV感染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术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予以二术解毒汤颗粒剂治疗,对照组患者只予二术解毒汤安慰剂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氡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有效率81.3%;对照组患者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8例,有效率4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FP、AFP-L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GGT、TBil水平明显降低,Alb水平升高,患者肝功能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术解毒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血症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研究(HBV)病毒cccDNA和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到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8例非肝炎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MIF、ALT、AST、TBil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HBV cccDNA表达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ALT、TBiL、AST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血清MIF含量为(9.08±2.1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8±0.92)μg/L(t=8.272,P=0.000)。观察组的HBV cccDNA阳性率为50.0%,对照组为2.6%,观察组的HBV ccc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的血清HBV cccDNA阳性率与血清ALT、TBiL、AST、MIF含量都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体内血清MIF水平显著升高,也伴随有HBV cccDNA的阳性表达,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 HBeAg与 HBV DNA 联合定量检测对 HBeAg 阳性的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7例慢性乙型肝炎、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7例肝细胞癌患者),χ2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HBeAg、HBV DNA 等指标。采用 ROC 曲线评价 lgHBV DNA、lgHBeAg、lgHBV DNA/lgHBeAg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准确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 HBeAg 定量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在性别、年龄、HBV DNA、TBil、ALT、Alb、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 定量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在性别、年龄、HBeAg、TBil、ALT、Alb、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的 HBeAg、HBV DNA 水平高于乙肝肝硬化及肝癌组(P〈0.05)。lgHBV DNA/lgHBeAg诊断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准确性比其中单一种准确性高,最佳截断值12.31,灵敏度0.412,特异度0.867。结论单一 HBeAg作为判断 HBV复制的活跃及预测疾病进展有一定局限性,故在临床联合检测 HBV DNA和 HBeAg定量,对 HBeAg阳性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有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将6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分为HBeAg阴性和阳性两组,检测两组血清ALT、AST、TBIL、A/G及HBV DNA定量;对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BeAg阴性组血清ALT水平升高较阳性组明显,阴性组HBV DNA定量水平低于阳性组,HBeAg阴性CHB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与血清HBVDNA定量呈正相关.认为HBeAg阴性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和病理损伤,其肝损伤原因除免疫攻击外,可能存在HBV直接损伤,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88例不同年龄、性别、ALT水平、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HBeAg阴性HBV感染者的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 Pearson法.结果 男性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别为1.721.23和1.71±1.24,女性组分别为1.25±1.39和1.21±1.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8,t=2.551;均P<0.05)}男性HBV DNA载量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HBeAg阴性HBV感染者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显著高于40岁以下者(t=2.060,t=2.536,t=2.808;均P<0.05).ALT正常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中,75例(52.03%)血清HBVDNA≤1×103拷贝/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56例,占38.89%,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相关(r=0.244,P=0.004).ALT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中,42例(31.57%)血清HBV DNA≤1×103拷贝/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89例,占66.92%.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相关(r=0.007,P=0.939).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及HBcAg双阳性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HBV DNA滴度显著高于HBsAg、HBcAg双阴性组和HBsAg阳性、HBc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r=0.349,P<0.05).结论 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作为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的相关指标,男性、年龄越大、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及HBcAg双阳性,肝组织炎性反应损伤越严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即使ALT正常、血清HBV DNA≤1×100拷贝/mL,仍约1/3患者的肝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损伤,需定期追踪,最好行肝组织活检,以早期发现适宜治疗者而避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以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患者只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及HBV DNA定量的变化。通过肝脏组织病理学、彩色多普勒超声半定量及肝脏弹性纤维化扫描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肝脏纤维化程度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都能有效改善ALT、AST、Alb、PLT、肝纤维化程度。其中治疗组对肝脏组织病理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半定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病毒载量、ALT、AST、Alb、PLT、弹性纤维化扫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可改善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损伤和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肝硬化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分别检测患者血清PCT、肌酐(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经Spearman分析,PCT与Cr、BUN、ALT、AST、Alb、TBil、TP、ALP、GFR均无相关性(P0.05)。在随访期间发生肝肾综合征14例,发生率为23.33%;肝肾综合征患者PCT水平为(3.86±1.23)ng/mL,显著高于非肝肾综合征患者(2.13±0.67)ng/mL(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Alb、TP表达水平为(21.33±4.02)g/L、(35.84±16.26)g/L,明显低于非肝肾综合征患者(33.69±5.61)g/L、(47.62±18.74)g/L(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Cr、BUN、ALT、AST、TBil、ALP、GFR表达水平与非肝肾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死亡患者7例,死亡率为11.67%;死亡患者PCT水平为(4.02±1.26)ng/mL,显著高于非死亡患者(2.47±1.12)ng/mL(P0.05),死亡患者Cr、BUN、ALT、AST、TBil、ALP、GFR、Alb、TP表达水平与非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发生肝肾综合征以及死亡患者中血清PCT明显升高,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评价肝硬化病情改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寇曦曦 《肝脏》2020,(2):181-183
目的研究血清mRNA-122(miR-122)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早期药物肝毒性评价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84例DILI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miR-122表达。对比两组miR-122表达及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酸(AST)水平,并分析miR-122表达与上述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iR-122表达及ALT、TBil、ALP、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DILI患者血清miR-122表达与ALT、AST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62、0.698,P=0.000、0.000),与TBil、ALP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732、0.624,P=0.000、0.000)。结论DILI患者血清miR-12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ALT、TBil、ALP、AST水平密切相关,提示其在DILI患者早期药物肝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临床特点,为诊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HBe Ag阳性组(n=51)和阴性组(n=2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起病,ALT水平为523~2940 U/L,表现为黄疸型肝炎64例(86.49%),4周内临床治愈65例(87.84%)。HBe Ag阳性组与HBe Ag阴性组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HBe Ag阴性组患者的TBil水平[(141.1±132.9)μmol/L]较阳性组[(80.1±68.8)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5,P=0.007)。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发病过程类似于急性乙型肝炎,HBe Ag阴性患者的TBil水平较高,肝细胞损伤较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HBV)DNA水平及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2月至2012年7月127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HBsAg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 DNA的拷贝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类型(慢性重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的HBsAg和HBV DNA水平;两指标不同水平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均高于慢性重乙型肝炎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5);三组两指标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100 IU/ml(HBsAg)、<4 log10/ml(HBV DNA)的例数少于其余两组(P<0.05),>200 IU/ml(HBsAg)、>5 log10/ml(HBV DNA)的例数多于其余两组(P<0.05);两指标不同HBsAg和HBV DNA水平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存在差异(P<0.05),其中100200 IU/ml和4200 IU/ml和45 log10/ml的上述4个肝功能指标均高于<100 IU/ml和<4 log10/ml(P<0.05),而>200 IU/ml和>5 log10/ml的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存在差异,且与肝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疗程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阿德福韦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70例阿德福韦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恩替卡韦干预。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组改为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对照组改为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比较两组HBV DNA和HBeAg转阴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状态(ALT、AST及TBil),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程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V DNA阴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ALT、AS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Bil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治疗阿德福韦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有助于保护肝功能,提高HBV DNA阴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71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临床检测指标与肝脏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将171例患者分为4组,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0.5 ×ULN(正常值上限),B组0.5 ×ULN<ALT≤1×ULN,C组1×ULN< ALT≤2×ULN,D组2×ULN< ALT≤5 × ULN,观察各组患者肝脏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各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其他肝脏生化学指标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PLT).及肝纤维化模型(APRI,以AST/PLT比值的统计量作为数字化模型)的关系.结果:A组25%患者肝组织炎症为G2,B组和C组分别有16.4%、49.2%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为G2~G3,不同ALT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ALT水平升高,肝组织G2~G3检出比例增加;171例患者不同肝组织炎症分级组,球蛋白(Glo)、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PLT、APRI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组,年龄、HBeAg状态、白蛋白(Alb)、AST、GGT、PLT、HBV DNA、APRI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随着纤维化程度进展,AST、APRI值逐渐升高,Alb、PLT逐渐下降.结论: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即使ALT正常,仍有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改变,需综合观察年龄、AST、GGT、APRI、HBeAg状态和HBV DNA水平,必要时建议患者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以准确了解肝脏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马清峰  王威  李丽  熊亮  陈青松 《肝脏》2007,12(2):112-114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轻、中、重度三组)和正常组的血清与PBMC IL-18水平,同时检测血清AJJT/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和PBMC HBV DNA量,并分成HBV DNA病毒载量低、中、高三组.结果 CHB各组患者间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BMC培养上清IL-1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清病毒载量组,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病毒载量组、中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PBMC内HBV DNA阴性组IL-18水平明显高于HBV DNA阳性组(P<0.05);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ALT/AS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CHB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感染同时也造成了肝细胞炎性损伤,其与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