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及病原菌。方法对公司47名患者和62名无症状的职工开展对照研究,同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与7月11日曾到食堂就餐存在流行病学的关联(χ2=8.349,P0.01,OR=9.038,OR 95%可信区间的下限为1.134),发病与公司食堂提供的凉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7,P0.001,OR=12.286,OR 95%可信区间的下限为3.378),患者粪便(肛拭)标本20份中1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份检出变形杆菌(2份均为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同时阳性)。结论该起事件高度怀疑是一起由于食堂的食品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时存在着变形杆菌合并污染后致病的可能,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凉粉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查明两个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疑餐次,对引起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食品、环境及病例样本,进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24名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100.00%)、伴腹痛(91.67%)、呕吐(33.33%)。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凉拌海蜇(OR=4.857,95%CI:1.457~16.191)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实验室检出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O10∶K4。 结论 凉拌海蜇可能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为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建议加强餐饮机构的食品安全及食品处理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餐饮环境的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海市动物性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控制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北海市3个城区随机采集市场和超市销售的动物性水产品样本,参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致病性弧菌检测。结果采集动物性水产品样品240份,检出致病性弧菌180份,总检出率为75.00%,其中海水产品的致病性弧菌检出率为91.67%,淡水产品的检出率为58.33%,海水产品的检出率高于淡水产品(χ^2=35.56,P<0.05)。检出4种致病性弧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57.92%),其次为溶藻弧菌(55.83%),创伤弧菌、河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83%和6.67%,未检出霍乱弧菌。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78.33%)高于淡水产品(37.50%)(χ^2=41.05,P<0.05)。检出的139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lh毒力基因,tdh和trh两种毒力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北海市动物性水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加强水产品养殖和流通环节的致病性弧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一起婚宴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病因。方法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对1月12日晚和1月13日中午在同庆楼庐州府就餐后发生腹泻(3次/天)、呕吐、恶心症状之一的共74人进行了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选取其中的45名病人作为病例组,同餐未发病的38人作为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分层分析方法检测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导致该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细菌学培养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咸蛋黄焗肉蟹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χ2=28.64,P0.01,OR=29.56,95%CI(6.23~140.29);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经趋势分析,趋势χ2=8.48,P0.05。4例病人大便样及1份原材料生海蟹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PFGF检测4株菌源于同一克隆。结论此次事件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疑食物是咸蛋黄焗肉蟹,事件发生原因为加工不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分析流行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并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剩余食物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61例病例,罹患率为8.03%(61/760),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腹痛(96.7%)、恶心(49.2%)、呕吐(41.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平均潜伏期为16 h,病例对照结果显示猪头肉(OR=3.31,95%CI=1.08~10.17)为可疑食物;2份患者大便标本、食物半成品猪头肉和用猪头肉制作的食物"鸿运当头"中分别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猪头肉引起。建议加强对该类盐渍制品的检疫和对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督,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的污染环节及因素,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生病例35例,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等。2个病例粪便检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测可疑食物为蒿菜、越香蒸宝蟹2个菜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加工环节中的交叉污染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在食物加工环节上要督促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查找可疑餐次,对2016年广州某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中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样本进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137名病例,症状主要为腹泻(100%)、腹痛(86.13%)、呕吐(21.90%)。食用10月17日午餐的豉汁蒸金昌鱼(OR=13.82, 95%CI:1.71~111.73)和10月18日午餐的传统手打墨鱼丸(OR=4.83,95%CI:1.82~12.79)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O4:K8)。 结论 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豉汁蒸金昌鱼和传统手打墨鱼丸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流行病学及回顾性调查,查找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33名就餐者发病,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腹痛(73.2%)、恶心(58%.3)、呕吐(58.1%)为主,发病集中在餐后32h内。5名病例腹泻便样与2份聚餐留样菜肴(海带)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苏州市某酒店食物中毒原因开展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调查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采集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99例病例,罹患率为6.75%(99/1 466)。调查到的64个病例主要表现为腹泻100.0%(64/64)、腹痛92.19%(59/64)、恶心56.25%(36/64)、呕吐48.44%(31/64)等。食用冷盘盐水猪肝是发病危险因素(OR=17.25,95%CI:3.31~89.97),制作过程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猪肝是导致该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泰州市市售淡水产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预警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不同监测季节分别从超市、农贸市场采集淡水鱼、甲壳类(虾、蟹、贝)水产品根据GB/T789.7-2003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结果]123份淡水产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样品数为49份,总检出率为39.84%.甲壳类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32%,高于淡水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30.26%(χ2=7.61,P<0.05);夏季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7.81%,高于其他季节检出率. [结论]市售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严重,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且分离的菌株多数具有较强的毒力,是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查明江门市一起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接报后通过查看病例周边医院的就诊记录以及病例所在公司的员工缺勤登记表进行病例搜索;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员工进食情况,采用队列研究寻找危险因素,采集病例肛拭子和剩余食品等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检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病例均为该公司员工,罹患率为42.7%。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显示8月11日午餐是危险餐次,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烧鸭是危险食物(RR=116.211,95%CI:14.943~903.743)。从病例的肛拭子和剩余食品中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提示高度同源。结论 该起事件为一起由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为烧鸭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用前加热不彻底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应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查找可疑餐次和食品,对涉事单位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品等相关样品,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者91人,罹患率为14.97%(91/608)。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97.80%)、腹泻(84.62%)、呕吐(72.53%)、恶心(62.64%)、发热(12.09%)以及白细胞升高(90.11%)。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15日16:00—6月15日18:00,流行曲线呈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最短1 h,最长10 h,平均5 h。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月15日午餐是可疑餐次(χ^(2)=38.78,P<0.001),食用凉拌皮蛋豆腐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未食用者(χ^(2)=105.21,P<0.00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1件从业人员肛拭样品和18件病例肛拭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件食品原料和1件病例肛拭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样品均为未检出。【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致病原因系食堂超经营范围供应凉拌皮蛋豆腐,加工过程可能发生交叉污染。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和监测,餐饮单位应强化食品安全意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规范操作,从源头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1起旅游团胃肠炎暴发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或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病例分布,测定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种食物暴露比值比(OR);采集病例标本、食品加工环节样品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露模式。病例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伴恶心、呕吐、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水煮猪肚螺是危险食物(OR=9.9,95%,CI=1.7~109)。病例潜伏期11.5 h~18.5 h(平均15 h)。8份病例肛拭子、食品加工场所的1份砧板、1份刀具及2份餐具,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结论这是1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危险食物为5月24日晚餐水煮猪肚螺(一种海产贝类)。建议加工此类海产贝类时,严格做到用具生熟分开,消毒彻底;同时做到食前充分加热,烧煮熟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嘉兴市副溶血性弧菌散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13—2016年检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将全市哨点医院根据WS 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实验室确诊的副溶血性弧菌散发病例纳入病例组;与病例居住同一社区、相同性别、同一年龄段的正常人群按1∶1纳入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和可疑危险因素。结果调查副溶血性弧菌散发病例211例,正常对照211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9.62%的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7—10月。病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100.00%)、腹绞痛(86.73%)、恶心(56.40%)和呕吐(51.66%)。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5 d内在外就餐史(OR=2.11,95%CI:1.15~3.86)、食用海水鱼(OR=2.72,95%CI:1.01~7.37)和海水虾(OR=4.42,95%CI:1.22~15.97)是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嘉兴市居民副溶血性弧菌散发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发病前5 d内在外就餐史以及食用海水鱼和海水虾。需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提高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以降低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月9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企业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查找可疑餐次、可疑食品,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及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搜索到81名病例,罹患率12.64%。病例对照研究显示,9月8日午餐为可疑暴露餐次,对9月8日午餐菜品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用红烧双圆(OR=11.07)、肉丝杏鲍菇土豆丝(OR=3.38)增加发病风险,分层分析显示,单独食用红烧双圆(OR=15.63)为发病危险因素。9份病例粪便样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阳性,其中合并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阳性4份,合并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阳性1份。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监管,规范卫生操作和消毒流程,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和感染来源。方法现场搜索可能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对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粪便、剩余食物和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访谈厨师和厨工,了解食物制作流程。结果共搜索到29例病例,罹患率为18.12%(29/160),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呕吐等;13例病例白细胞数升高。病例组10月1日中餐的暴露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2.56%(P0.05),判定10月1日中餐为可疑餐次。10月1日中餐食用盐猪肝与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OR=22.62,95%CI:2.84~180.28)。卫生学调查显示厨工在清洗完生鲜海产品后未能彻底清洁手和刀具,继续切猪肝。病例粪便标本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5.71%(5/14),2份餐具涂抹标本菌落总数多不可计并检出大肠菌群。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可疑食物是盐猪肝,感染来源可能是带有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鲜海产品交叉污染了盐猪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一起因交叉污染所致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共有720人就餐,出现食物中毒共24人,罹患率为3.33%(24/720),对44份可疑食物样品和24份肛拭样本检测发现,其中检出河流弧菌阳性2例,检出率为8.33%,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2例,检出率为50.00%。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疾病潜伏期、流行病学特点及现场卫生状况,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食物污染是食堂晚餐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所致。结论此次暴发事件是食用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引起。河流弧菌作为本地区首次被检出的一种致病弧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所中学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检验,快速准确地查明原因,为食物中毒处置方案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GB4789.7-2013)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在2名学生及1名老师的粪便、2份早餐留样食品(拌海带和拌咸菜)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证实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控制食物污染源,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管理者及操作者卫生意识是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提出有效防控建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推测可疑餐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可疑食物,采集病例标本及可疑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26例病例,均有腹痛、腹泻症状(占100.0%),24例出现恶心(占92.3%)、19例出现呕吐(占73.1%),7例伴有发热(占26.9%)。28日晚餐海蜇头是发病危险因素(OR=14.00,95%CI:1.05~186.47)。11份病例肛拭样品、4份剩余食物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所致。建议加强农村中小饭店的卫生监管,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核实疫情,查明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及波及范围,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制定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查找引起食物中毒的可疑暴露因素,对所食用食物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采集病例、食物、厨师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38例病例,罹患率8.0%,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100%)、腹痛(87%)、呕吐(71%)、恶心(53%)、头晕(47%)、头痛(24%)、发热(11%)等,63%病例有水样便。病例对照分析发现食用五香扒全鸡(OR=29.6,95%CI:3.5~248.2)、青椒炒瘦肉是危险因素(OR=3.2,95%CI:1.1~9.5),而食用西法猪排、蒜蓉粉丝娃娃菜、西葫牛肉卷、米饭均为保护因素(OR<1)。实验室检测中发现,30例病例检测出副溶血弧菌,食物样本中4份检出副溶血弧菌。 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聚餐中食用了被副溶血弧菌污染的食物引起,存在洗菜池、食盆交叉污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