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联素是一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因子。研究表明,脂联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保护和调控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其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随着对脂联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很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崭新的诊治靶点。本文就脂联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新近发现的脂联素是脂肪组织中表达最丰富的产物.研究表明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大量实验研究证实.脂联素(APN)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肪因子,其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的功能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发挥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脂联素低浓度是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浓度也是冠心病患者未来主要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预测因素。脂联素可能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性别、吸烟等危险因素起作用来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药物治疗方面,噻唑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RB)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提升脂联素浓度.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283例患者进行分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监测血压、血糖、血浆胰岛素、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⑴脂联素水平与HDL-C、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相关。⑵糖尿病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血浆脂联素水平进行性降低。结论低血浆脂联素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我国汉族人群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基因CAG三联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分布,调查MEF2A基因CAG三联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或)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5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阳性病例、15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阴性对照及232例健康体检者的MEF2A基因编码区和5′非翻译区进行全基因扫描,并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了CAG等位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在我国汉族人群中,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中CAG三联核苷酸重复单元的个体携带数目从4~15个不等,存在CAG三联核苷酸的多态分布,4~8个CAG的等位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易感性显著相关(P=0.0057,OR=2.73,95%CI:1.25~6.15)。结论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4~8个CAG的等位基因可能与我国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相关,提示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4~8个CAG的等位基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7.
内脂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近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易损斑块形成、血管新生、血管炎症、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变性等密切相关.内脂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内脂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一步研究可能为研究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脂联素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份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脂联素作为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独立正相关,并且是后者的独立决定因素;通过多重信号传导途径上调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增加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细胞损伤程度,阻断内皮细胞炎症信号传导、减轻血管炎症反应。因此,脂联素可能是联系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枢纽,可以考虑利用脂联素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预防或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较低,绝经后迅速增加,几乎达到绝经前的4倍.这种现象提示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近期关于绝经后雄激素水平改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雄激素的确切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所以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仍未完全明确.现就目前雄激素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雄激素能否用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对于已明确的可控因素,应积极干预,对新的危险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干预治疗。该文对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是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