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艾滋病歧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芳 王云霞 马丽娜 李永斌 董全林 胡小云 张晓华 周斌 郝利俊 王毅 卢祖洵 Wang Fang Wang Yun-xia Ma Li-na Li Yong-bin Dong Quan-lin Hu Xiao-yun Zhang Xiao-hua Zhou Bin Hao Li-jun Wang Yi Lu Zu-xun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8):569-571
目的分析农村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消除艾滋病歧视的政策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襄樊市襄城区和南漳县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村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50名村民,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秩和检验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被调查对象的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与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相关(r=0.2916,P〈0.01),但是与相关行为无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知晓与态度相关(r=0.4444,P〈0.01),与行为也相关(r=0.3525,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与其相关行为呈现相关(r=0.652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性别和婚姻状况是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而影响歧视行为的因素为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结论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在消除艾滋病歧视的策略制定上,要特别关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从而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卫校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表对抽取的254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在艾滋病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歧视严重。讨论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艾滋病非传播方式的错误认识及把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相联系等因素是造成歧视的原因。而采用多样化方式在医学生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是消除未来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及其相关工作存有偏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卫校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表对抽取的254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在艾滋病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歧视严重.讨论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艾滋病非传播方式的错误认识及把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相联系等因素是造成歧视的原因.而采用多样化方式在医学生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是消除未来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及其相关工作存有偏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省某医学院中医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并对歧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四川省某医学院中医学生540名,采用大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表、中文版ZELAYA AIDS歧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中医学生艾滋病歧视总得分为2.14±0.47,担心传染和感染疾病得分为2.51±0.75,将艾滋病与耻辱责怪和偏见相联系得分为1.93±0.52,个人歧视行为得分为2.03±0.52,社会歧视行为得分为2.08±0.6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地区、是否接受艾滋病宣传教育、大众艾滋病知识是否知晓及得分是艾滋病歧视得分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中医学生存在一定艾滋病歧视,中医院校应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减少艾滋病歧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HIV/AIDS)在就业中的歧视情况调查,了解其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在7省(区)对2432例HIV/AIDS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就业歧视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2.1%的调查对象报告既往遭受过就业歧视,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χ2=24.922,P<0.001)、年龄小(χ2=141.829,P<0.001)、文化程度高(χ2=93.516,P<0.001)、未婚(χ2=114.193,P<0.001)、学生(χ2=112.897,P<0.001)、吸毒和男男感染(χ2=73.182,P<0.001)、检出时间早(χ2=42.749,P<0.001)等因素易导致就业歧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者(OR=1.204, 95%CI:1.079~1.343), 未婚者(OR=1.506, 95%CI: 1.197~1.896), 待业/失业者(OR=2.187,95%CI:1.577~3.032),企业员工/个体户(OR=1.692, 95%CI: 1.253~2.285),学生(OR=1.844, 95%CI: 1.066~3.190),经吸毒途径感染(OR=2.211,95%CI=1.772~2.759),经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OR=0.249,95%CI:1.926~3.313)报告更易遭受就业歧视,年龄越大者(OR=0.767,95%CI: 0.697~0.844)遭受就业歧视比例越低。结论 应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降低就业歧视,进而逐步达到消除就业歧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山西省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病人的歧视情况,探索影响歧视的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医护人员艾滋病歧视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交と嗽?05人,平均年龄为(30.7±7.57)岁.医护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79.8%;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6.2%;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73.0%;预防知识知晓率为79.6%.医护人员对日常行为、母乳喂养等能否传播艾滋病存在误解.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病人存在一定歧视.歧视得分最高的3个问题是"如果食品店的销售人员感染了HIV,您会去他(她)那里购买食品吗?"、"治疗时应对不同途径感染HIV者予以区别对待吗?"、" HIV感染者/病人应该与健康人群隔离吗?".选入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有:传播途径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是否关注艾滋病流行状况、有无治疗(护理)艾滋病病人经历.结论 山西省医护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防护知识和技能欠缺是导致艾滋病歧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调查湖南省某高校大专在校护生艾滋病歧视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活动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方法 2018年1月1—8日,采用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与艾滋病歧视态度问卷,对湖南省某高校573名大专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湖南省某高校大专护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总歧视态度得分为55.83±8.60,属于中等歧视水平。艾滋病知识总分、非传播途径得分分别与歧视态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53、-0.18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参与HIV相关知识培训、HIV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是影响大专护生艾滋病歧视态度总分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开展大专护生在校期间艾滋病反歧视教育势在必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加强知识与提高素养同步进行,从这两方面着手,可望消除护生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接纳和帮助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消除艾滋病歧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郴州市某高校87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一般知识认知程度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t=0.099,P<0.05),非传播途径知识(r=0.205,P<0.05)和诊断知识(r=0.192,P<0.05)的认知程度也与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而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无关.理科、担心自己会感染、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的学生歧视较严重;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歧视态度现象较少;对当地艾滋病感染情况了解的越多,态度越正面,歧视现象越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所学专业、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非传播途径认知得分、诊断知识的认知得分是大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有针对性地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 相似文献
10.
11.
浙江省农村居民麻风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农村社区内部围绕麻风病而产生的歧视的具体情形和影响因素。方法:自设调查问卷,由当地兼职麻风防治医生对普通村民针对麻风病的社会歧视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普通村民314人,其针对麻风病的歧视平均得分为10.57±4.18分(总分20分),10项歧视形式中前5项依次为不愿小孩到病人家玩(1.44±0.68分),不愿与麻风病人打牌娱乐(1.38±0.68分),不愿与麻风病人一起就餐(1.35±0.62分),不愿用麻风病人家的粮食蔬菜(1.33±0.68分),不愿使用麻风病人的工具(1.31±0.61分),在承载一定人情伦理意味的活动中歧视程度较轻。在20项可能与农村居民麻风歧视相关的因素中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职业、麻风疫情程度、与病人接触频度以及对于麻风家庭治疗和可以治愈的认识6个变量是影响农村社区居民麻风歧视的危险因素。结论:浙江省农村社区居民的麻风歧视呈现中等水平,加强对麻风疫情严重地区农村女性和农民的歧视干预工作十分迫切,在歧视干预中应注意采用接触联谊的策略并重点开展麻风可以家庭治疗和可以治愈的知识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西吉县农村居民吸烟现状,探讨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宁夏西吉县18个乡镇的1180户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西吉县农村居民男性吸烟率为37.56%,男性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21.05±6.322),87.72%的每日吸烟量不超过20支。吸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及两周是否患病,汉族高于少数民族,35岁组吸烟率最高为41.98%,初中组吸烟率最高46.76%,患病者吸烟率低于未患病者。结论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建议政府制定相应控烟政策,积极开展控烟行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方法:以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研究工具,并辅之以访谈法;结果: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在SCL-90总分上检出率为27.18%,检出率最高的因子是强迫(31.31%);性别与恐怖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文化程度与躯体化等多个因子呈显著相关;EPQ的3个维度与多个SCL-90因子皆呈现出显著的相关。结论: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格特质等都可能是影响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农村社区居民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模式和途径,为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方式,对湘潭市2个农村县市1 458名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KAP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9.3%,平均得分8.2分,影响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为最近1年接受过艾滋病干预服务(OR=5.71)、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及以上(OR=4.8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3.89)、男性(OR=2.63)和年龄(45~60岁,OR=0.57)(P均〈0.05)。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占79.5%。有关艾滋病态度,平均得分4.9分。最近1年有婚外性行为的占5.2%,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27.9%,仅有5.8%最近1年内做过VCT。结论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要扩大覆盖面、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要消除歧视和恐惧心理,较大年龄、文化程度低、女性、未婚和外出务工人员应该是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与歧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西省某地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歧视现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PLHA)所在村的普通村民246人和无PLHA所在村的村民213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无PLHA村的村民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1.0%,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2.8%;PLHA所在村的普通村民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9.9%,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1.8%。无PLHA村的村民歧视得分为8.4分;PLHA所在村普通村民歧视得分为5.8分。对PLHA最有可能采取的歧视行为是不和感染者一起同桌吃饭、不购买感染者家生产的商品或副食品、不让自家小孩和感染者的小孩一起玩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PLHA村的村民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越高,越年轻者,对PLHA的歧视程度越低;PLHA所在村的普通村民非传播途径知识、传播途径知识得分及文化程度越高者,歧视程度越低。结论 PLHA所在村的普通村民艾滋病歧视程度低于无PLHA村的村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是导致艾滋病歧视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山东省肺结核患者受歧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社会歧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临沂、威海及济南地区的36个乡镇,对每个乡镇于2010年6月—2012年5月登记的720例肺结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受歧视平均分为(23.38±4.846)分,得分为9~17分的占8.3%,18~26分的占64.4%,27~36分的占27.2%;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病情、年龄、家庭人口数、地区会影响患者受歧视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年龄≥25岁是社会歧视的危险因素;病情较轻、家庭人口数≥3人和威海地区是社会歧视的保护因素。结论肺结核患者受社会歧视的现象较为普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状况、家庭人口数、地区是其社会歧视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杭州市居民艾滋病歧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艾滋病歧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消除艾滋病相关歧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下城区5个社区居民500人,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对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以及艾滋病12个知识点的知晓情况与艾滋病相关歧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491份,有效率为98.2%。调查对象中,有291人(S9.3%)对艾滋病持有歧视态度,不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的熟人继续交往;知晓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如共桌吃饭、共用劳动工具、共用游泳池和浴缸、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居民,更倾向于对艾滋病持正向态度,OR值分别为0.48(95%CI:0.26—0.91),0.49(95%CI:0.25—0.98),0.48(95%CI:0.29—0.81)和O.41(95%CI:0.19—0.88)。性别、年龄、婚姻以及文化程度无影响。结论社区艾滋病歧视普遍存在,在艾滋病的反歧视宣传中应重点加强对非传播途径的宣传。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艾滋病歧视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高校新生对AIDS患者或感染者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消除歧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医学、师范、及工科院校新生5 960人,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高校新生对AIDS的三大传播途径和大部分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对某些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如蚊虫叮咬为32.9%,共用毛巾、衣物为62.1%,咳嗽、打喷嚏为64.2%。对AIDS的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如只有28.9%的人愿意与AIDS患者或感染者共同进餐,25.2%的人愿意从AIDS患者或感染者那儿买菜或购物。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知识得分是影响学生AIDS歧视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高校新生的AIDS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对AIDS患者或感染者态度上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加大AIDS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力度,是降低高校新生歧视程度并有效预防AIDS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居民慢性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盐池、同心、彭阳、西吉5个县抽取的30 583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3.34%,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3.09%;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36.82‰)、类风湿性关节炎(15.63‰)、胃肠炎(14.49‰)、椎间盘疾病(9.45‰)、胆结石和胆囊炎(8.1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35岁、回族、在婚及丧偶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职业为务工、饮用水来源为手压机井水和江河湖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饮用水来源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