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捏脊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腹部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捏脊法。比较两组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以及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P <0.05)。结论捏脊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抚触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抚触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抚触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可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将主要针对早产儿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对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4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意见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比较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6人,发生率为16.21;对照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18人,发生率为48.64%,两组喂养不耐受指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奶量、恢复正常体重时间、两周体重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及发育指标,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情况,开展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早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微量母乳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1-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早期肠内微量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给予早期肠内微量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肠胃喂养耐受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喂养后,研究组患儿体重、头围及身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呕吐、腹胀及奶汁潴留喂养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给予早期肠内微量母乳喂养可明显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胃管喂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8例早产适于胎龄儿,生后即给予鼻胃管喂养,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常规喂养组,干预组早产儿在常规喂养的情况下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干预,观察两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天数、胃管留置时间、经口喂养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指标。 【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天数、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并发症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居首位,常规喂养组发生率为44.1%,干预组发生率为1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喂养中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0月我院NICU病房接收的6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胃潴留量及每日增加奶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胃潴留量少于对照组,每日增加奶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可缩短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有效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减少胃潴留,提高奶量,加快早产儿恢复正常体重,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的研究质变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现腹胀、胃潴留消失、呕吐消失时间也都早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其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腔按摩对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按摩为干预基础的早期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4例早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接受胃肠内营养,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按摩,干预组早产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观察两组早期早产儿喂养进程、喂养效率、喂养不耐受、不良反应及康复时间。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过渡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12.10±4.23)d、(10.04±3.58)d、(15.05±4.97)d及(21.50±4.75)d]均短于对照组[(15.32±5.10)d、(13.45±3.94)d、(18.32±5.05)d及(25.34±4.9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27、5.044、3.634及4.389,均P<0.05)。干预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摄入奶量和喂养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早产儿呕吐、胃潴留、腹胀及持续3 d实际摄入奶量不增加或减少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9.6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将98例早产儿常规分为两组,N—NNS组49倒,给予胃肠外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NS组除给予上述常规处理外,还给予非营养性吸吮。结果除呕吐外,NNS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NNS组(P〈0.05),喂养不耐受改善所需时间明显少于N—NNS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喂养护理中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能力,促进改善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过渡到经口进食的时间,是一种安全、经济、方便,无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吞咽功能训练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为NICU早产儿喂养的改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流失后最终干预组65例,对照组69例,干预组每天接受1次吞咽功能训练,直至其停止管饲喂养。对照组接受NICU常规护理,包括间歇喂养、体位支持等。 记录两组达到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并在这两个时间点观察喂养效率,记录每天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结果 干预组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和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开始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两组比较,干预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个性化综合干预对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为早产儿喂养困难的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困难的早产儿106例,根据是否进行个性化综合干预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4)。两组均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训练;观察组在非营养性吸吮训练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个性化综合干预。比较两组完成经口过渡喂养的天数(d)、治疗后第3天、治疗第7天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PIOFRA)评分以及治疗第7天PIOFRA达到30分的病例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经口过渡喂养的天数较对照组缩短(t=11.282),治疗第3天和第7天观察组PIOFRA分值高于对照组(t=9.561, 9.617),治疗后第7天PIOFRA评分达到30分的病例数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χ2=5.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存在喂养困难的早产儿进行个性化综合干预,可有效缩短经口过渡喂养的时间,更快提高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能力,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钟燕 《中国保健》2008,16(9):342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4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口饲管早期微量间断喂养,对照组给予经口饲管早期间断足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并发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理想.结论:早期微量间断喂养能减少胃肠道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3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分别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以及摄奶量。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以及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分别为(3.27±0.58)、(3.19±0.69)、(3.28±0.64)d和(3.52±0.61)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4.85±0.64)、(4.78±0.83)、(5.13±0.97)d和(4.84±0.7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摄奶量为(92.01±18.25)ml/(kg·d),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3.54±14.23)ml/(kg·d)。结论对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缩短患儿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患儿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提高患儿的摄奶量,有助于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治疗3天,观察两组患儿每日完成的奶量、呕吐及腹胀情况、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胃潴留缓解、体重增长情况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龚小莲 《现代保健》2014,(35):12-1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本院确诊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患儿5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干预组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胃残留量、肠道全量营养喂养、住院、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可有效缓解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给予安慰奶嘴吸吮对其喂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在鼻胃管喂养时吸安慰奶嘴(无孔橡皮奶头),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两组均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两组早产儿体重、喂养耐受情况、胎粪排出时间和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体重下降最大限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胃潴留发生率(12.00%)较对照组发生率(40.00%)明显降低;观察组胎粪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殷淑凤 《中国卫生产业》2013,(21):177-177,17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喂养、抚触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情况。结果干预组胎便排尽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达全量胃肠内喂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段体重增长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呕吐、腹胀及胃潴留等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促进体重增长,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实施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其经口喂养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为纳入时间,选取来我院就诊的早产儿6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1例。对参照组采取常规发展性护理干预,对实验组采取发展新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干预。详细观察经口喂养奶量、医嘱奶量、进食后5分钟摄入奶量、喂养时间、初期经口喂养时间以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计算两组早产儿的喂养效果、喂养进程、喂养效果以及摄入奶量等。结果:实验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实验组早产儿的喂养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比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成功率较高,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允吞咽反射,将经口喂养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SPSS21.0将入组患者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n=40)和常规护理干预组(n=40)两组,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恢复出生体质量、鼻胃管留置、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恢复出生体质量、鼻胃管留置、达全肠道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0.05),呕吐、便秘、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实施效果较常规护理干预好。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6,(6):802-803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营养和对症处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营养以及早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相关情况、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光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残留、胃残余物被胆汁污染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以及胃管留置时间、光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肠胃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且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