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数十年来的研究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即经注射途径传播的、长潜伏期的血清性肝炎和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短潜伏期的传染性肝炎。近年来发现澳大利亚抗原(Au,HAA,HBAg)与血清性肝炎相关而与传染性肝炎无关,其后又发现两型肝炎均可经注射及粪一口途径传播,两型肝炎的潜伏期有相当多的重叠。目前用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名称以代替过去的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  相似文献   

2.
肝炎病毒系列检测包括:乙型肝炎五项、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丁型肝炎抗体和戊型肝炎抗体检测。而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主要有以下7项: 1.甲型肝炎 主要传播途径为肠道,潜伏后期病人的血有传染性。常用的检测项自为甲型肝炎抗体(抗HAV),抗HAV阳性表示感染上甲型肝炎病毒。 2.乙型肝炎 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源,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的血有传染性。常用的检测项目是“乙肝五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表面抗体  相似文献   

3.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医学家从肝炎患者的血液及粪便中分离出三型抗原,于是把传染性肝炎分为三型,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的性质与危害性不相同,传播途径也不同,然而通过性交,尤其是异常性行为,却可以把它们的病毒传播给性侣或性伙伴(指男性同性恋者)。性病专家已把乙型肝炎,甚至甲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  相似文献   

4.
正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常见的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以粪一口传播途径,且传染性强、传染源不易控制、传播途径难以切断,甲肝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占50%以上,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自1992年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肝疫苗)问世以来,  相似文献   

5.
50年代到60年代,以色列军队临床传染性肝炎的年发病率为4~14‰,居民中为0.7~0.9‰.不同部队每3~4年发生大的流行,流行期间年发病率可达10~14‰.1977年~1983年间的调查发现以军传染性肝炎中84%为甲型肝炎,5%为乙型肝炎,11%为非甲非乙型肝炎.1970年实施用免疫血清球蛋白(ISG)作暴露后预防的方针,即在发现病例后对整个部队用2ml ISG肌注作免疫预防,年发病例从10~14‰降到1970~1977年  相似文献   

6.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对人体危害大的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或得不到有效治疗,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以至肝硬化等,那时,则危害尤大,治疗更加困难。 病毒性肝炎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甲型肝炎(即传染性肝炎)、乙型肝炎(即同种血清性肝炎)、非甲  相似文献   

7.
过去对短潜伏期的(2~4周左右)输血后肝炎(PTH)及HBsAg 阴性的散发性急性肝炎,曾疑为甲型肝炎,但是由于检验抗-HA 的成功,否定了甲型肝炎与PTH 的关联。此外,还发现散发非乙型肝炎中也有很多是抗-HA 阴性,这样非甲、非乙型肝炎就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Prince 等早就注意到,具有和乙型肝炎同样长潜伏期的非乙型肝炎,并把这种在临床上又不同于甲型肝炎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称为丙型肝炎。本文介绍有关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新近文献以及作者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一起病毒性肝炎爆发流行的病原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年2月,我市增城派潭镇病毒性肝炎爆发流行,12天内发病32人。根据疫情发展迅速及广州市历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的病原均以甲型肝炎为主的特点[1],考虑到甲型肝炎与成型肝炎有相同的传染途径,临床表现相似。对该镇卫生部门送检的血清进行了抗 HAV—IgM、抗  相似文献   

9.
经过接种试验、临床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人们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肝炎(传染性肝炎)和乙型肝炎(血清性肝炎)两个类型。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除上述两型病毒外,还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一些尚未详加研究的病毒,都有病原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已初步解决,研究消毒效果也有了一些进展。鉴于目前国内外肝炎消毒标准不一,争论很大,可依据的实验报告又少,普遍存在消毒要求上偏高或偏低情况,本文试图在综述基础上进行讨论。在决定消毒措施前,必须首先明确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才能确定消毒对象及内容。甲型肝炎以胃肠经口传染为主,甲型病毒已在急性甲型肝炎感染的人,猩猩,狨猴的血清、粪便、肝、胆汁中检出,也可能通过呼吸道、尿、性关系、预防接种或注射传染,但尚缺确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常简称为肝炎。肝炎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戌五型。目前流行最广和最常见的是甲型和乙型两种。两者在病原学、临床症状学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区别如下: 1、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病毒在狨体内已接种成功。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迄今尚未有效地将乙肝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并继续传代。 2、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如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等,经血液传染比较少见。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输血、注射传播,如使用肝炎病人用过而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或输入含肝炎病毒的血浆或全血而引起肝细胞发生弥漫性变性而致病。 3、甲型肝炎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3—7岁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发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秋末冬  相似文献   

12.
甲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强,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  相似文献   

13.
王建 《家庭医学》2021,(6):26-27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型肝炎或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的炎症病变.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疲劳乏力、食欲下降、肝部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出现黄疸.该病患者分布于各个年龄段,但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一般比儿童重,冬春季甲型肝炎的发病率通常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是一种血清性肝炎,与通过消化道传染的甲型肝炎不同,它是通过血液传染的,在一个人的血液中检测到了乙肝病毒的抗原,就是表抗阳性,这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标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常见于急慢性乙肝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其人数之多,在多种常见病中,名列前茅,对人类  相似文献   

15.
徐国宏 《职业与健康》2005,21(9):1354-1355
肥城市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下简称甲型肝炎)高发区,为探讨其流行趋势和掌握发病规律,以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我们根据该市1995~2003年疫情报告资料,对9年间甲型肝炎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六五年 Blumberg 发现澳大利亚抗元,后来证明它与血清性肝炎有密切关系。目前把这种抗元叫做乙型肝炎表面抗元(HBsAg),与其有关的病毒性肝炎叫做乙型肝炎,而另一类肝炎(传染性肝炎)叫甲型肝炎。现在对乙型肝炎致病因子的了解有很大发展,虽然用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尚未成功,但一种过渡性的疫苗已经制备出来。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肝炎患者右季肋区疼痛常归因于肝脏炎症,很少注意到同时有胆囊受累的可能性。现在灰阶超声波检查胆囊壁(GBW)的厚度可精确至1mm。作者对肝炎患者的胆囊壁增厚的发生率及其他超声异常作了前瞻性研究。31例急性传染性肝炎患者(男26例,女5例),平均年龄30岁(18~58岁),其中甲型肝炎14例,乙型肝炎6侧,非甲非乙型肝炎9例,EBV 肝炎2例。所有患者均无胆石、腹水或胰腺疾病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对照组为23例健康医院工作人员(男13名,  相似文献   

18.
水中甲型肝炎病毒消毒实验研究王福玉梁增辉杨宗芬美国1946~1970年经水传播的伤寒病例逐年降低,而传染性肝炎病例在增长[1]。Sobsey从一次甲型肝炎爆发的农村居民饮用水中检出了甲型肝炎病毒(HAV)[2]。1988年春,上海市的甲型肝炎大流行也...  相似文献   

19.
黄建华  蒙世庭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99-800,F0003
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的传染性肝炎。甲肝是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有关的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之一[1]。我国是甲肝的高流行国家,但各地存在差别。1988年1月,上海地区曾暴发大规模甲肝流行,持续了三个月,感染者31万余例,死亡11人[2]。20世纪90年代中期,甲肝疫苗的推广接种以来,全球甲肝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降低[3],甲肝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但小规模流行仍不断发生。本文将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病毒性肝炎在漯河市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甲型肝炎占有相当的比例,1990~1993年甲型肝炎的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数的65.05%,1994~2000年甲型肝炎的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数的23.00%。因此,做好甲型肝炎的防治是控制我市病毒性肝炎重要措施。从1994年起,我市开展了以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