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摸清和掌握晋江市铅作业的职业危害状况,制订防治措施。方法:对全市6家铅作业企业进行铅浓度检测,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现场检测:铅烟浓度超标率达100%,铅尘浓度平均超标率达73.3%。体检结果:225名铅作业工人中观察对象57名,慢性铅中毒者8名。结论:加强对铅作业场所的检测,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可及早发现铅中毒病人,采取有效的防护可以控制,减少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企业员工铅超标原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公司概况、职业卫生管理及制度、职业卫生档案及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卫生现状、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的浓度进行调查。结果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不规范,部分制度未落实;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及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不完善;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不合理;部分岗位员工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佩戴不规范;作业场所检测结果表明铅尘(烟)超过接触限值的标准;职业健康检查存在阳性体征或症状的员工及血铅超标人员较多。结论要加强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基层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开展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安装机构的资质认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济源市某蓄电池厂的职业卫生现状,对可能造成劳动者健康损害的环节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方法: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与检测,对接触职业危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厂未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监测及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有害因素检测结果:铅烟、铅尘和噪声是该厂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铅烟浓度在0.038~0.437 mg/m3之间,超标样品数占测定样品数的100%,铅尘浓度在0.030~2.541 mg/m3之间,超标样品数占测定样品数的58.8%左右,噪声强度在73.6~94.2 dB(A)之间,超标作业点占总测定点的55.0%左右,超标作业点存在于每一个车间和工段。结论:该厂职业卫生现状差,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许昌某烟草厂职业卫生现状,控制该烟草厂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发生,保证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对该烟草厂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方法: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员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害因素监测结果:烟草尘和噪声是该厂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烟草尘浓度在0.17~40.13 mg/m3之间,超标样品数占测定样品数53%左右,噪声强度在71.5~99.3 dB(A)之间,超标作业点占总测定点的65%左右,超标作业点存在于每一个车间和工段;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粉尘作业工人中未发现职业禁忌症和疑似尘肺病;噪声作业工人中观察对象3人,职业禁忌症5人。结论:该厂噪声和烟草尘超标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在粉尘和噪声的防止上应加强技术改造,注意个人防护,改善工人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宁夏某钢丝绳制造业铅作业环境状况,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探讨其控制措施。方法:根据现场调查,按国家标准对作业场所进行监测,对作业人员尿铅进行检测;采用SSPS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下线、铅锅作业岗位空气中铅烟(尘)浓度远高于上线岗位;铅覆盖剂能有效降低铅烟(尘)浓度;铅接触者尿铅异常率逐年升高。结论:某钢丝绳制造业铅作业场所超标严重,应加强管理,车间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高作业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某宝石加工村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现状,为该行业职业卫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四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等国家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该宝石加工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状况进行现状调查。结果该宝石文化村155间宝石加工场所空气中粉尘游离SiO2含量平均为57.89%,95.60%的粉尘为矽尘;粉尘浓度检测超标率为12.95%,正规企业与小作坊粉尘超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05);187名接尘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检率57.01%),共发现职业禁忌症13人,正规企业接尘工人职检率高于小作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61,P0.01),5~10年及≥10年接尘工龄段尘肺样影像学改变阳性率均高于5年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9,P0.05)。近五年发生矽肺2例,疑似尘肺1例。结论该宝石文化村宝石加工业粉尘危害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尘肺防治工作是该行业职业卫生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南通市钢丝绳制造企业铅危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钢丝绳制造行业铅作业环境状况、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探讨其控制措施。方法:现场调查车间环境状况、职业病防护情况;按国家标准方法对生产车间进行空气检测;按卫生部规范对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995年以前投产的企业防护措施多不完备、车间环境较差,而1995年以后投产的企业防护措施较好、车间环境较理想。同一车间下线、铅浴炉岗位铅浓度超标率高于上线岗位,超标率分别为59.4%、84.3%、16.4%。职业性铅接触工人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腹痛发生率分别为42、6%、28.9%、21.2%、10.1%;尿铅超标率70.1%、血红蛋白偏低率43.1%;尿铅、血红蛋白异常率男女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女性铅危害更严重。结论:本地区钢丝绳制造行业铅作业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铅作业的职业危害依然严重。应采取车间加强通风排毒、铅浴炉使用新型覆盖剂、提高工人自我防护意识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8.
某市54家企业有机溶剂职业危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朝生  彭轩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93-1094
目的了解某市企业使用有机溶剂的职业危害现状,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54家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同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进行检测,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将资料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检测点超标率7·1%;甲苯检测点超标率14·2%;二甲苯检测点超标率4·4%;正己烷检测点超标率7·7%。接触有机溶剂组工人的各种临床症状头晕头痛、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失眠、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54家企业使用有机溶剂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环己烷、丙酮。有机溶剂对工人健康可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害。今后应对这类企业加强监督、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南通市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防止对策。方法:对南通市某集装箱公司从事焊接作业工龄在3年以上的男性电焊工455人,进行了包括内科、外科一般检查、高仟伏胸部X线摄片、发锰浓度的测定等职业健康检查,选择不接触有害因素的管理及后勤人员62人作为对照组;并对电焊作业环境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结果:车间空气中电焊尘浓度、锰浓度以及噪声强度合格率仅为43.3%、53.3%和7.7%。检出电焊工尘肺14例(其中Ⅰ期12例,Ⅱ期2例),检出率3.1%,慢性职业性轻度锰中毒4例,检出率为0.9%;轻度听力损伤5例,检出率1.1%;电焊工中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发锰浓度与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焊作业危害严重,改善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治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职业性铅暴露作业人员血细胞参数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方法选择75例某铅冶炼厂熔炼车间接触铅烟、铅尘作业工人为接触组,50例该厂不接触铅的行政及销售人员为对照组,测定2组人员尿铅含量、8项血细胞参数指标和血清SOD活力,比较2组的差异;同时对作业工人接触铅烟、铅尘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接触组尿铅含量为(0.058±0.092)mg/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活力为(109.80±26.35)U/m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高。结论职业性铅暴露可使体内铅负荷增加,导致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和血清SOD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国的:了解铅作业人员尿铅含量,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原市某企业2008年238名铅作业人员体检中尿铅检测和车间中的铅烟、铅尘监测资料。结果:铅浓度范围为O.026mg/m^3-0.240mg/m^3标准样品25份,超标率为30.49%。238名铅作业工人中尿铅超标者共20人,超标率8.4%,其中化成作业工人中尿铅超标率20.6%,其次是涂膏工,为14.0%,尿铅超标检出率最低是板栅工为2.3%。各工种尿铅超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铅超标率随着接铅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随着车间空气中铅浓度的降低,工人尿铅浓度也随着下降。  相似文献   

12.
吕惠中 《中外医疗》2009,28(4):113-114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情况。方法对该厂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进行检测,对接触铅作业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192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采用问卷法,让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自我评定,以不记名方式在20m内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铅作业工人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结论该蓄电池厂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预防控制铅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企业竞争机制的引进,一些企业尤其是某些乡镇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尘毒治理工作有所放松,致使急、慢性中毒时有发生。为了给加强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管理工作提供资料,我们对某乡级蓄电池厂进行了调查。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内容对该厂进行一般情况、生产设备、防尘排毒措施等劳动卫生学调查。对所有铅作业工序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双疏腙比色法测定铅尘铅烟浓度。每天班前、中、后采样4次,连续采样3天。同时测定非生产区空气中铅浓度。1.2健康检查对221名(男30人,女191人)接铅工人进行健康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询问既往史和自觉症状,并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某化工总厂的劳动卫生学调查,探讨了铅对工人健康的危害及其浓度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发现作业场所铅尘浓度最高达44.37mg/m~3。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886.4倍。平均超标率为84.21%。34名工人尿铅均值为0.116mg/L,超标率为61.76%。铅中毒检出率为22.22%。铅吸收检出率为8.33%。结果表明:(1)尿铅含量与接触空气铅浓度高低有关。铅作业工令越长,铅中毒检出率越高。(2)慢性铅吸入对血压影响不明显。(3)该厂铅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在县以下工厂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反映我区铅作业场所和接触人群铅浓度水平的检测情况,并提出防治建议。方法分别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双硫腙比色法测定空气铅及尿铅含量。结果车间空气铅浓度高低直接影响铅接触人群尿铅浓度异常率。冶炼、蓄电池制造、某钢厂热处理车间铅接触水平较高,分别为0.138mg/m3、0.121mg/m3和0.150mg/m3,相对应接触人群的尿铅异常率分别为71.9%、27.3%和53.4%。对热处理车间工人不同年份的尿铅测定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一定浓度内尿铅值随接触工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宁夏铅污染较严重的行业为热处理、冶炼、蓄电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铅污染较严重且接触人群集中的某热处理车间,其防治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杨锡标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0):2157-2158
本文通过四类触铅生产企业的作业环境中铅浓度的监测资料及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乡镇蓄电池,钢丝绳生产企业触铅作业工人职业危害程度较电子仪器、印刷业严重,指出今后乡镇触铅生产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蓄电池,钢丝绳生产企业,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铅作业条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对南通市某钢丝绳厂热处理车间 6 4名铅作业工人的铅接触水平及其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热处理车间部分监测点铅尘 (或铅烟 )平均浓度超标。接触组中主要自觉症状异常的出现率与尿铅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接触组中有 17例尿铅呈阳性 )。通过驱铅治疗 17例工人尿铅均恢复正常。提示 ,应提高铅作业工人的防护意识 ,改善企业的作业条件 ,并定期对铅作业工人进行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四类触铅生产企业的作业环境中铅浓度的监测资料及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乡镇蓄电池 ,钢丝绳生产企业触铅作业工人职业危害程度较电子仪器、印刷业严重 ,指出今后乡镇触铅生产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蓄电池 ,钢丝绳生产企业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不少学者将Wechsler记忆量表应用于铅作业工人记忆力的测定,国内也有若干学者进行了此项研究,但有关不同浓度铅烟暴露对各组人群记忆力及注意力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有鉴于此,作者等对宁夏某工厂不同车间的部分接触铅烟工人进行了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测验,分别测定各车间现场的空气铅烟浓度,并通过与其它车间1:1配比人群的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电镀企业中铬污染现状和作业者接触情况,为下一步采取治理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选取佛山市12家使用六价铬的电镀企业,测定车间空气铬酸雾浓度;对70名车间作业工人和60例非接触作业人员进行了红细胞铬含量的测定,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电镀企业的车间内空气铬酸雾平均浓度为0.033(0.010.062)mg/m3;车间作业工人的红细胞铬含量为(5.18±2.37)μg/L,显著高于非接触作业人员的(0.53±0.15)μg/L,P<0.01。结论:佛山市电镀企业车间中铬含量存在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电镀作业工人体内铬负荷显著高于非接触作业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