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检出U波倒置64例,以前壁AMI较多见。U波倒置与AMI部位密切相关。见于心功能较差,提示其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时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62例透壁性AMI患者,比较32例有U波倒置(试验组),30例无U波倒置(对照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室性心律失常更易发生(P<0.01),有心功能异常尤其是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者显著增加(P<0.01),大面积心梗也较多见。结论U波倒置可作为判断AMI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意义。方法对67例首次发病24h内,无对心电图U波有影响并发症及其它疾病者入院时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测定其核素心肌梗死面积和核素心功能。结果67例患者U波倒置组25例,无U波倒置组42例;U波倒置组核素心梗面积为(33±7)%,左室射血分数(LVEF)(44±4)%,前1/3充盈分数(1/3FF)(0.32±0.07)%,病理性Q波导联数(2.1±1.0);而无U波倒置组核素心梗面积为(49±9)%,LVEF(35±6)%,1/3FF(0.21±0.09)%,病理性Q波导联数(3.1±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出现预示心肌梗死面积相对较小,其LVEF亦可能>4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U波倒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及范围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对146例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连续性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在102例最终确诊为AMI病人的心电图中有74.5%在心电图上出现其它心电图改变之前发生了U波倒置,其特异性为84.1%;U波倒置的出现时间与心电图上出现典型Q波之间的时间距离存在明显负相关(r=-O.97);倒置U波总深度(ΣU)与梗死的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9)。结论 U波倒置对AMI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对估计梗死面积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中最大倒置T波(maximalnegativeTwave;NTmax)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初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10h以内来院就诊的80例患者作为对象。根据NTmax深度分为三组(1)深倒置T波(DNT)组NTmax≥10mm;(2)中度倒置T波(INT)组4mm≥NTmax<10mm;(3)浅倒置T波(SNT)组NTmax<4mm。根据铊201心肌同位素显像和锝99心室腔同位素造影分别求出心肌灌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肌酸激酶最高值(CKmax)、心肌灌注指数和LVEF作为判断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分析了NTmax与心肌梗死面积、左室功能状况的关系。结果 NTmax出现在发病后4~102(47.2±21.4)h,NTmax与CKmax呈逆相关(r=0.416,P<0.005),与左室射血分数(r=0.564,P<0.003)呈正相关。DNT组与其他二组比较,V  相似文献   

6.
以U波倒置为早期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例 1,患者男 ,5 1岁 ,因胸闷胸痛并向左下颌、肩部放射 5小时来院就诊。查心电图 (图 1A)示 ;窦性节律 ,心率93次 /分 , 、 、a VF、V6 ST 段下移0 .1~ 0 .2 m V,V2 ~ V5 导联 U波倒置振幅达 0 .0 5~ 0 .15 m V,收入院治疗。次日复查心电图 (图 1B)示 :窦性节律 ,V1 ~ V3 导联 ST段上抬 0 .2~0 .35 m V; 、 、 a VFST段下移0 .0 5 m V,T波低平、倒置 ;V1 ~ V3T波正负双向 ;V4、V5 T波倒置 ;V6 T波平坦 ;V1 、V2 r波极小。心电图诊断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于发病后 48小时复查心电图 (图 1C)示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衍…  相似文献   

7.
作者结合超声心动图所见,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MI)患者1~4周的心电图(ECG)胸 导联R波电压变化的临床意义。71例做了紧急血管成形术的急性前壁MI患者在1~4周接受了ECG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在MI发作后约1周,进行了~(201)铊(TI)和~(123)碘-β甲基磷碘酚酸(βMIP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相似文献   

8.
U波为Einthoven于1906年首次描述。直立的U波在心电图12个标准导联中均可正常地出现,U波振幅正常平均为0.3mm或为T波振幅的5~25%。U波的方向通常与T波一致,但有两种例外,即在右侧胸前导联或Ⅲ导联中当T波倒置时U波可以直立。在心率缓慢时,U波一般在V_(2~3)导联中最高,其高度可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血压者与U波倒置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论 22例高血压者均有不同程度的U波倒置,且与血压升高程度有关,提示左心室扩张、左室容量增加是U波倒置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富路  张师义  屈昌芝 《心脏杂志》2009,21(4):547-549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7年8月住院的AIMI患者91例。按胸前导联ST段是否压低将患者分为4组:胸前导联ST段无压低组(n=27);胸前导联仅V1~4 ST段压低组(n=26);胸前导联仅V5~6 ST段压低组(n=12);广泛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n=26)。结果 AIMI伴有胸前导联V1~4 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负相关,ORⅢ=0.38,无统计学意义;AIMI伴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ORⅣ=5.25,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组与其他组相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差异显著(P<0.05);该组前降支病变率高(73.1%),但与其他3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IMI伴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提示多支病变,且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电图(ECG)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对59例前壁AMI病人(甲组29例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乙组30例不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ECG及发病2个月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50.00%)支数在两组间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造影两组均未见下壁运动明显减弱。②同位素心肌灌注显示甲组病人86.21%无下壁心肌缺血表现。③甲组ECGV1-3导联ST段抬高和的平均值明显高于乙组(P<0.05),ECG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主要受V1-3导联ST段抬高程度的影响(r=-0.528,P<0.05)。结论:前壁AMI时ECG下壁导联ST段的压低可能是对前壁V1-3导联ST段抬高的镜影反映,而不提示伴有下壁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2.
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和幅度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临床意义及探讨其可能发生机理。  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92年~ 1997年期间首次住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 183例。将患者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 ( 组 ,n=5 6 ) ;胸前导联 ST段 V1~ 3压低组 ( 组 ,n=31) ;胸前导联 ST段 V4~ 6 压低组 ( 组 ,n=2 3) ;胸前导联 ST段 V1~ 6 压低组 ( 组 ,n=73)。资料分析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结果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比无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存在较大梗塞范围 ,心肌梗塞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高。广泛 ST段压低时更显著 ,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45 .0 %、12 .3% (P<0 .0 5 )和 8.2 %(P<0 .0 1)。胸前导联 ST段广泛压低总和≥ 0 .8m V显示预后更差 ,住院病死率 9.4% ,同 ST段压低 <0 .2 m V比差异显著 (P<0 .0 5 )。 组和 组存在左前降支病变或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高于 组 ,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分布范围和压低幅度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可能提示心肌梗塞范围较大 ,或同时存在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10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根据发病24小时有无出现T波倒置,将病人分为A、B两组。A组38例(36.4%),B组66例(63.4%),通过对两组病人住院期间临床过程,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得出结论: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标志着良好的临床过程,预示着成功而且有效的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 AVB发生的影响。  结果 :AVB发生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则 AVB发生率越高 ,L 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 .0 0 2 9,OR=8.86 0 1)。  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是 AVB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Oxygen therapy is frequently used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oxygen therapy versus no oxygen therapy in post–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ettings.

Methods

A systematic search of electronic databases was conducted for randomized studies, which reporte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oxygen versus no oxygen therapy. The evaluated outcomes were all-cause mortality, recurrent coronary events (ischemia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and arrhythmias. Summary-adjusted risk ratios (RR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random effects DerSimonian and Laird model. The risk of bias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as assessed by Cochrane scale.

Results

Our meta-analysis included a total of 7 studies with 3842 patients who received oxygen therapy and 3860 patients without oxygen therapy. Oxygen therapy did not decrease the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pooled RR, 0.9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1-1.21; P = .43), recurrent ischemia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ooled RR, 1.19; 95% CI, 0.95-1.48; P = .75), heart failure (pooled RR, 0.94; 95% CI, 0.61-1.45; P = .348), and occurrence of arrhythmia events (pooled RR, 1.01; 95% CI, 0.85-1.2; P = .233) compared with the no oxygen arm.

Conclusions

This meta-analysis confirms the lack of benefit of routine oxyge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rmal oxygen saturation levels.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将我院资料较完整的 138例患者 ,分心肌梗死发病 6h内 (72例 )和 6h以上 (6 6例 )两组 ,测算术前和术后第 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结果发现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 (P <0 .0 1) ,且发病 6h以内组显著小于 6h以上组 (P <0 .0 5 ) ;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 4 .2 %和 7.6 % (P =0 .394 )。结果提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 ,介入治疗施行得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表现。  方法 :回顾总结了 1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 99m锝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m Tc- 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  结果 :18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均显示异常 ,12例有节段性缺损 ,6例未见缺损但可见心肌节段性稀疏。心肌灌注显像对心肌梗塞的定位与心电图 Q波比较 ,显示病变部位更明确。  结论 :心肌灌注显像提供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损伤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SelvesterQRS计分系统,比较ST段测量与QRS终末变形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最后梗死面积和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选择644例第一次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其中398例接受溶栓治疗,246例未接受溶栓治疗。从入院时首次稳定心电图上估计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ST段抬高的幅度(∑ST)及QRS终末形态。根据QRS终末变形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QRS终末变形(QRS+)组,QRS终末无变形(QRS-)组。利用修改的SelvesterQRS计分系统,从出院前心电图上估计最后梗死面积。结果:接受与未接受溶栓治疗者QRS+组∑ST、ST段抬高导联数大于QR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QRS-和QRS+者,溶栓治疗均能减少Selvester计分;但最后梗死面积的减少仅在QRS-的患者有意义(P<0.01)。ST段抬高的幅度与最后梗死面积之间无相关性;ST段抬高导联数仅与溶栓治疗者的最后梗死面积有关(r=0.25141,P≤0.05)。溶栓组QRS+者无复灌流率较QRS-者高。结论:QRS终末变形较ST段测量能更好地估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的最后梗死面积和溶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