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患者服用华法林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对2000年5月~2004年5月收治的华法林不良反应患者17例进行分析。认为口服华法林出现不良反应不仅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而且与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责任心有关。提出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华法林临床应用和监测的有关知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服药指导,才能避免华发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调整剂量的华发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4—01~2006—10间确诊为NVAF的住院患者79例,随机分成华发林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华发林组38例,给予华发林1.5~3.5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对照组41例,未用华发林。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以脑卒中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结果华发林组脑卒中3例(7.8%),对照组脑卒中10例(25.0%)。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华法林组较常规对照组相对危险性下降68.8%(P<0.05)。华发林组出血事件为5例,其中脑出血1例(占2.6%),皮下淤血2例(5.3%)、牙龈出血2例(5.3%),总出血发生率为13.2%。常规对照组出血事件1例,皮肤紫癜1例,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4%。华发林组出血的危险性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但多数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的患者。结论严密检测(INR 2.0~3.0)下调整剂量的华发林对NVAF患者抗卒中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0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达标组(INR达标率≥80%)138例和未达标组(INR达标率<80%)71例,术后均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分析影响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华法林的用法、华法林口服时间及华法林的效用认知正确率均高于80%。两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收入、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为影响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知识总体认知水平不高,且依从性较差,其中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地为农村、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差均为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患者的干预,以提高术后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早期肝素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MEDLINE(1980~2007)、EMbase(1984~2004)、CBM(1980~2007)、CNKI(1994~2007席电子资料库,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469例患者、629孕次;其中5篇为回顾性研究,2篇为前瞻性研究。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早期肝素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与法华林治疗比较,母体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早期肝素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并不能减少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整个孕期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生产前停华法林改为肝素是可行的方案,但需与患者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 96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服用前强化健康教育,服用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和护理,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发生,2例患者出现轻微皮下出血,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后出血停止,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应定期监测PT及INR。早期发现出血的征象并加强健康教育,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以后可达2~5%,平均每10年的发病率增加1倍,房颤时心房的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很容易在左心房或左心耳形成附壁栓子,有很高的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房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体循环栓塞。中国的心血管医生不习惯使用华法林抗凝,原因是华法林出血的副作用以及其剂量的调整、需经常监测凝血时,同时需征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近期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牵头完成的全国多中心非瓣膜病防颤血栓栓塞前瞻性研究近日结题,结果显示:调整剂量的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比较能更有效降低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终点事件,在严密监测下,应用华法林更加安全、有效。以下是我院应用华法林的一些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左心房自发声学显影(SEC)是心房颤动(房颤)和二尖瓣狭窄患者常见的声学特征,与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密切相关。临床试验证实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减少房颤、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效方法。鉴于华法林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华法林可能是通过影响SEC的形成起预防作用,然而Ito等发现,华法林治疗对房颤、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SEC形成无影响。本研究应用共线性和线性分析方法筛选与左心房SEC相关的血液学和超声学指标,比较血液学和超声学之间作用大小,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SEC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对153例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APTT进行了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APTT与IN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60,P〈0.001,其直线回归方程为APTT=15.191+13.503INR。结论华法林对APTT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房颤 )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4 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 :高危组患者 10 0例 ,其中 5 4例接受口服华法林治疗 (INR目标值 1 6~ 2 5 ) ,4 6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10 0mg d)治疗 ;低危组 4 0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 0mg d)治疗。结果 高危组华法林的维持剂量 (2 6 8± 1 0 5 )mg ,INR值 1 82~ 2 4 9,随访期间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 ,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 (INR 2 8~ 3 2 ) ;高危组阿司匹林治疗的 1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低危组患者无 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 低强度华发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非瓣膜性房颤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并减少出血并发症 ;阿司匹林 (10 0mg d)可有效预防低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指导患者安全有效地抗凝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华法林抗凝依从性问卷、华法林抗凝知识问卷、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40例服用华法林拟行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抗凝依从性得分为(24.72±2.94)分(总分8~32分);华法林抗凝依从性与抗凝知识得分、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抗凝知识得分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为患者抗凝依从性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 拟射频消融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总体较好,但在不同服其他药物、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每天需摄入稳定量的维生素K食物方面尚待提高;在设计和实施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华法林抗凝知识的宣教并重视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从而促进其维持良好的抗凝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出院患者服用华法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可行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修订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8(MMAS-8)、中文版服药信念问卷(BMQ)及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对101例DVT出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华法林治疗依从性评分为(6.43±1.50)分;服用华法林依从性与服药信念总分、自我效能得分呈正相关(P0.01);服药必要性信念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为患者华法林治疗依从性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DVT出院患者服用华法林依从性总体水平较低,但在体重正常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患者中总体水平较高,提示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患者的服药信念及自我效能,从而提高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宫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2933-29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在房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标准的96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通过对医生的培训,患者的宣教,根据INR值积极调整华法林用量,并严密观察出血事件,对栓塞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可以明确降低栓塞的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率,以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出血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2年6月~2008年6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1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8%、年出血并发症为0.76%,分别低于文献报道的4%及1%。结论:无抗凝禁忌症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中西药物联合并用的机率越来越高。在美国、欧洲及亚洲地区常见的与中西药联用有关的药物间增强、降低、拮抗效应导致不良反应的报道中,中药槟榔,辣椒、丹参、当归、甘草、木瓜、车前草、小柴胡汤、等中药饮片及制剂在与华法林、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西药同用时,均出现了各种情况的不良反应。同时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不断问世,剂型日益增多,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西药物联用相互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医师师正确用药和药师指导用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董顺福  徐冲  韩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15):2777-2780
背景:药物总黄酮的含量与药物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将提取中药中黄酮与微量元素结合,研究药物抗自由基效果,是研究中药药效机制的有效方法。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类16种中药黄酮的含量、抗氧化作用,以及与微量元素锌协同作用抗自由基的效果。方法:采用醇提法提取丹参等补气活血类16种中药中的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不同中药黄酮与锌作用抗氧化率。结果与结论:不同补气活血类中药的总黄酮含量有一定差异,含量依次为是丹参〉虎杖〉赤芍〉泽兰〉充玉子〉白芍〉银杏叶〉川芎〉牛膝〉当归〉坤草〉回心草〉党参〉黄芪〉人参〉郁金,但不同中药黄酮均能够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微量金属锌协同作用后,多数中药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增加,特别是人参黄铜的抗氧化能力提高效率达7倍,说明补气活血类药物作用可能与金属锌协同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低强度华法林与低强度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华法林组(予低强度华法林治疗)和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组39例。比较2组脑栓塞发生率及出血率。结果治疗期间,华法林组发生1例脑栓塞,阿司匹林组发生7例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2.56%比17.95%,P<0.05);华法林组发生出血11例,其中4例严重出血,7例轻微出血,阿司匹林组3例发生出血,均为轻微出血,华法林组出血率高于阿司匹林组(28.21%比7.69%,P<0.05)。结论使用低强度华法林可更好地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但用药期间应加强出血症状的监测,合理调整药用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对华法林抗凝认知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华法林抗凝临床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华法林抗凝认知情况调查表,以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15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抗凝认知得分为4~15(9.34±2.91)分,认知程度差者占40.0%,认知程度一般者占34.8%,认知程度好者占25.2%;认知程度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度、抑郁程度和现居住地。结论:患者抗凝认知程度尚待提高,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相关知识的宣教,特别是对于社会支持较差、有抑郁倾向或抑郁症状以及现居农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汤荣华  胡微 《检验医学》2008,23(1):81-83
目的探讨蛋白质Z(PZ)在重症肝病与口服华法林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 INR)单位的关系。方法血浆PZ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凝血因子活性(FX:C)和PT INR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对17例重症肝病、30例口服华法林和23名健康者的血浆PZ、FX:C和PT INR水平进行检测,并作相关性比较。结果口服华法林组和重症肝病组的PZ水平分别为(240.1±192.7)μg/L、(609.9±267.2)μg/L,与对照组(1812.6±347.2)μg/L比较明显下降(P〈0.05);重症肝病组的FX:C与PT INR分别为(71.4±30.1)%、2.22±0.79;口服华法林组分别为(85.0±19.5)%、2.45±0.63。与对照组比较FX:C(110.6±17.0)%明显下降;而PT INR(0.93±0.04)明显增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症肝病组PZ与PT INR存在明显负相关(P〈0.001),反映了肝病的病理过程,口服华法林组无明显相关,可能与患者肝细胞未受损伤有关。结论同时检测PZ与PT INR有助于肝病患者治疗的预后监控,对口服华法林患者可能发生的出血危险性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华法林对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间接了解华法林对不同体重的成人引起出血的可能性。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华法林给小鼠连续灌胃10d,定时观察小鼠各项体征,10d时测定尾尖出血时间,运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通过小鼠与成人体重之间的药物剂量折算,了解华法林对不同体重的成人引起出血的可能性。结果不同浓度的华法林对小鼠尾尖出血时间有影响,P<0.05。结论籍于华法林对小鼠出血时间的观察,推断成人体重在60kg以0.3mg/(kg·d)服用华法林7d有可能导致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