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与采集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 2 7例AMI患者 ,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随机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包涵体型G CSF ,商品名 :惠尔血 )或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连续 5d ,第 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AMI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 4 4 % (12 2 7) ,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 2 5 9% (7 2 7)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AMI患者经G CSF动员后 ,分离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经冠状动脉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AMI患45例,随访6个月13例。AMI患入院后在常规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e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日。第6日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混悬液57ml,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通道,利用球囊封闭IRA,并将分离的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分离及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产生。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功能及对局部心肌节段运动评分。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发生不良反应共30例,其中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占38%(17/45);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和采集时占17%(7/41);在回输过程中占20%(8/41)。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移植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4、0.56,(P=0.008);移植前后心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分别为1.23、1.11,(P=0.100);移植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52.4、52.0,(P=0.591)。结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AMI安全可行.能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但对左心室重构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10μg/(kg·day),连续5天。观察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其中低热为18.2%,骨痛为13.6%,高热为0.09%,1例因支架内血栓形成退出试验。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注射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塞 (AMI)药物与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 d,第6 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进一步治疗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 4、5、6、7 d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同时观察其副作用。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数量分别为 (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 ±14.68)×109/L、(20.35±9.22)×109/L;CD34 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 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64.57)×106、(66.63±56.56)×106;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 d;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835),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塞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MI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5 d,且WBC与CD34 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年龄、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1月共入选AMI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5例。干细胞治疗组在常规AMI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髄干细胞,连用5天,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经AMI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63.8±23.9)ML比(52.6±20.3)ML,P=0.01],舒张末容积(EDV)无显著性变化[(134.2±36.7)ML比(119.2±30.3)ML,P=0.07];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50.0±8.2)%比(57.1±7.8)%,P<0.001];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减低[(1.219±0.190)比(1.101±0.118),P<0.001]。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ESV、EDV、LVEF及WMSI均无统计学差异(P=0.490、0.259、0.117、0.395)。两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共25例次,其中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1%(13/35),分离和采集中的不良反应占14.3%(5/35),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0.0%(7/35)。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以在近期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缺血面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ay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14.68)×109/L、(20.35±9.22)×109/L;CD34+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84.57)×106、(66.63±56.56)×106;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CD34+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五天;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0),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r=-0.398).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赛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且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五天,且WBC与CD34+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惠尔血 ) 30 0~ 6 0 0 μg/d皮下注射 ,连续 5d ;或分泌型G CSF(商品名金磊赛强 ) ,6 0 0 μg/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 5 0mL ,采集后干细胞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 the 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 the 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 (球囊封堵所致 )、窦性停搏 (窦停 )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球囊刺激支架近端引起严重的冠脉痉挛所致 )、室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CHF患者14例,CHF 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药物与介入f台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 μg/d, 皮下注射,连用5 d。第6日经美国 Baxter 公司生产的 CS3000PLUS 血细胞分离机,分离 PBSC 悬液57 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一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利用 OVER THE 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并将分离的 PBSC 经 OVER THE WIRE 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哀加重,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唇麻木、抽搐、迷走神经反射性面色苍白、晕厥、心绞痛发作、心衰加重等;在自体 PBSC 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低血压等。结果:在 PBSC 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PBSC动员时不良反应占28.5%(4/14),骨痛占21.4%(3/14),发热占7.1(1/14);PBSC分离时的不良反应占28.5%(4/ 14),低钙性口唇麻木占21.4%(3/14),心绞痛发作占7.1%(1/14):PBSC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1.4%(3/14),频发室早占14.1%(2/14),血压下降占7.1%(1/14)。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动员剂(分泌型与包涵体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骨髓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法一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惠尔血)300μg(包涵体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另一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μg(分泌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结果给G CSF前及给G CSF后第3、4、5、6天两组间外周血中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34+细胞数量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天;在包涵体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5天,但在分泌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细胞数量在3~4天内呈急剧升高趋势,但在第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显示分泌型G CSF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变化呈正相关(r=0.835),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在AMI患者中应用两种不同G CSF动员剂,两组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任炜  焦宏  杨蕴涛 《山东医药》2008,48(28):22-23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四组:AMI后1周模型组、AMI后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1周组、AMI后2周模型组、AMI后rhG-CSF治疗2周组.另设1、2周假手术组各8只.治疗组皮下注射rhG-CSF 5 μg/(kg·d),连续7 d;AMI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量各组心室重构参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AMI后1周,心室腔明显扩大(P<0.05);AMI后2周时,心室腔内径扩大更明显(P<0.01),且心室质量指数(VWI)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rhG-CSF治疗2周组VWI低于AMI后2周模型组,心室腔扩大程度小于模型组(P<0.05).认为注射rhG-CSF可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大鼠AMI后心室重构,促进梗死处血管再生及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预激方案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预激方案小剂量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及GCSF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诱导治疗作用。方法:14例老年AML患者应用阿克拉霉素10~20mg/d,静脉滴注7d;阿糖胞苷10~20mg/次q12h,皮下注射连用14d;GCSF150~300μg/d,至WBC恢复到2×109/L,进行诱导化疗。结果:14例患者均可耐受化疗,10例获得了完全缓解,缓解率为71%,不良反应轻,患者无严重感染发生。结论:小剂量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及GCSF可作为老年AML患者诱导治疗方案,其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 27例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连续3 d给予G-CSF 300 μg/d,用201Tl心肌显像比较两组第6天和第30天的梗死面积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3 d内和3个月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第30天的核素梗死缺损区面积明显减少(P<0.01),核素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再生成心肌组织,明显缩小AMI的梗死面积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2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自 2 0 0 3- 112 0 0 4 - 0 7解放军第 4 6 3医院对 2 6例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给予rhG -CSF每天 4 5 0 6 0 0 μg ,皮下注射 ,第 6天用COBE 6 1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 ,总量 82 14 8mL。将干细胞悬液按 3cm×3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 ,移植后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移植后 314d 2 3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2 7d2 4例患肢冷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 12周 4例溃疡明显好转 ,踝压指数 (ABI) 6例患者改善。 2例DSA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侧支血管形成明显增加。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对2004-07~2005-06大庆油田总医院15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应用rhG-CSF600μg每日皮下注射,连续5d,第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制成悬液,将干细胞悬液肌肉注射入患者双下肢。于动员前后及移植后2个月,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结果与健康体检老人相比,患者动员前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均显著增高(P=0·015及P=0·040)。患者移植后2个月血浆VEGF及TGF-β1,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血浆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rhG-CSF动员不改变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血浆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不增加血管增殖性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2例自愿接受自体PBSC移植的患者中糖尿病足34例,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雷诺病1例。发生足部溃疡或坏疽38例,合并感染14例。累及双下肢病变52例,其中3例患者移植前已行一侧肢体截肢术;单肢病变10例,共移植111条下肢。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μg/d,皮下注射,行PBSC动员5d,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总量82~148ml,MNC数量(7182~2246)×109/L。将MNC悬液按3cm×3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术后第1天至6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PBSC移植后7~30d54例(871%)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7~30d56例(903%)患肢冷感明显改善,4~16周16例(400%)溃疡或足趾坏疽好转,感染得到控制;踝肱指数12例(343%)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6例(423%)经皮氧分压改善,5例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侧支血管形成明显增加。2例糖尿病足合并脑梗死患者在干细胞动员期间症状加重,经治疗好转,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PBSC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尤其对于下肢动脉没有流出道的患者有特殊意义,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 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 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对61例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给予rhG-CSF 450~600U/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混悬液,对缺血肢体进行移植,术后定期观察各项指标,对随访满6个月的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观察指标3个月时已有改善,3~6个月时仍有进一步改善,其中皮温和经皮氧分压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其疗效在3~6个月后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率。方法AMI患者20例按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两组均给予包涵体型G-CSF 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 d,检查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观察动员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109/L)分别为6.75、28.16、34.93、34.40、38.93、21.85,CD34+细胞(×106/L)分别为6.25、51.10、92.60、109.65、134.69、45.09;<70岁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8.73、28.21、33.67、33.95、32.93、18.71,CD34+分别细胞(×106/L)为9.01、71.79、128.54、268.17、249.51、72.2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动员后第3 d<70岁组外周血中CD34+较≥70岁组有显著增加(P<0.05);≥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显示,在动员后第6 d出现高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行G-CSF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峰值均出现在第6 d,且白细胞与CD34+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闭塞性动脉病再生治疗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12例,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皮下注射150μg/d进行干细胞动员后,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分离干细胞,以3×109细胞/患肢对患肢进行肌肉注射,术后观察3个月至1年,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移植后3个月12例患者疼痛、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及溃疡明显好转(按移植前后打分结果,P<0.01),选患肢相对恒定位置观测肢体血流图血流波幅[移植前(2.65±1.06)mm、移植后(7.76±0.59)mm,P<0.01]及血管超声血流灌注量[移植前(21.32±0.63)cm/s、移植后(44.55±4.13)cm/s,P<0.01],干细胞移植后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血管造影示新生侧支血管明显增多,12例均未发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多发性骨髓瘤(MM)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36例MM患者,全部患者接受HD-CTX联合G-CSF动员,CTX 3~5 g/m2,第1天,G-CSF300μg/d第2天起直到干细胞采集结束。结果 35例(97.2%)动员成功,其中31例第一次动员即成功,4例第二次动员成功。干细胞采集的中位时间为第11(9~13)天,22例(62.9%)患者采集1次,13例(37.1%)患者采集2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数为(4.49±1.71)×108/kg,CD34+细胞数为(3.21±1.87)×106/kg。7例疗效在动员后得到进一步提高。动员的非血液系统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11例(26.8%)、腹痛腹泻5例(12.2%)、发热7例(17.1%)、骨痛4例(9.8%)等。只有1例因感染影响干细胞采集。结论 HD-CTX联合G-CSF是MM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