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对照组通过CT诊断,观察组通过磁共振诊断,对两组检出率、分期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检出29例患者,观察组检出37例患者。观察组检出率(92.50%)与对照组检出率(72.50%)对比明显较高;临床分析结果,观察组Ⅰ期检出率为90%,Ⅱ期检出率为95%,Ⅲ期检出率为85.71%,Ⅳ期检出率为100%。对照组Ⅰ期检出率为54.55%,Ⅱ期检出率为77.78%,Ⅲ期检出率为66.67%,Ⅳ期检出率为100%。观察组Ⅰ期检出率、Ⅱ期检出率与对照组对比明显较高。结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磁共振诊断检出率较高,且发病初期诊断效果更加明显,诊断效果比较理想,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CT与核磁共振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放射科于2017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CT检查,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ARCO分期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ARCO分型中,Ⅲ期和Ⅳ期患者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其Ⅰ期和Ⅱ期患者的占比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方法:现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来我院治疗就诊的6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的患者采取CT技术诊断的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磁共振技术诊断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在诊断后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出临床资料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观察组不同ARCO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不同ARCO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囊变、骨髓水肿、线样征及骨小梁模糊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局部囊变、骨髓水肿、线样征及骨小梁模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诊断时,磁共振技术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并且可以有效的将骨髓水肿、线样征及骨小梁模糊等早期的病症诊断出来,因此,建议在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运用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患者行CT诊断以及MRI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择取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76例参与研究。分别为其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的总检出率为(75%),即检出57例;Ⅰ期与Ⅱ期患者的检出率(73.68%),即检出56例,1例患者的CT检测显示为Ⅲ期,剩余19例患者的C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磁共振诊断的总检出率为(93.42%),即检出71例;Ⅰ期与Ⅱ期患者的检出率(92.11%),即检出70例,1例患者的MRI检测显示为Ⅲ期,剩余5例MRI检测结果显示正常。两种检测方式的总检出率以及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检出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统计学层面的计算,结果显示P0.05,即差异有意义。结论:CT与磁共振两种检测方式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磁共振的检测准确率显著优于CT,因此可扩大该种检测方式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比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疾病分期检出率及典型征象检出率。结果: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Ⅰ期、Ⅱ期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影像学方法对疾病Ⅲ期、Ⅳ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MRI检查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显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坏死施以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对疾病临床分期检出结果理想,可清晰检出患者早期疾病典型征象,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成人,共计60例。对的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中的检出率及早期诊断定性敏感度。结果:经CT诊断的线样征、骨小梁模糊以及骨骼水肿检出率,均明显低于经磁共振成像技术检出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诊断结果在局部囊变检出率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T诊断的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为88.41%,明显低于经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的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98.55%,实验组具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尤其在Ⅰ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与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中的检测率较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以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7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将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40例)行以CT检查,研究组(38例)行以核磁共振检查,对照分析两组诊断符合率以及临床分期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中,检出30例,检出率为75.0%;核磁共振检查中,检出35例,检出率为92.1%,研究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CT检查中,Ⅰ期5例,占比为50.0%(5/10),Ⅱ期14例,占比为77.8%(14/18),Ⅲ期8例,占比为88.9%(8/9),Ⅳ期3例,占比为100%(3/3);核磁共振检查中,Ⅰ期8例,占比为88.9%(8/9),Ⅱ期16例,占比为94.1%(16/17),Ⅲ期8例,占比为88.9%(8/9),Ⅳ期3例,占比为100%(3/3),研究组Ⅰ期和Ⅱ期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Ⅲ期、Ⅳ期诊断符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来说,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显著,诊断符合率比较高,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诊断中128层CT与3.0T磁共振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月—2023年7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的63例患者为研究组,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接受128层CT与3.0T核磁共振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在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临床综合诊断确诊6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128层CT检出阳性患者56例,其中真阳性51例;3.0T磁共振检出阳性63例,真阳性63例;3.0T磁共振诊断灵敏度(100.00%vs 80.95%)、特异度(100.00%vs 90.00%)、准确率(100.00%vs 84.96%)均高于128层CT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磁共振检出Ⅰ期11例、Ⅱ期14例、Ⅲ期31例、Ⅳ期7例;128层CT检出Ⅰ期9例、Ⅱ期14例、Ⅲ期23例、Ⅳ期5例;3.0T磁共振在不同病变分期患者总检出率高于128层CT (P<0.05)。结论:3.0T磁共振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更高,对...  相似文献   

9.
李占吉 《临床医学》2016,(4):123-125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均分为CT组和MRI组。CT组:采用CT扫描仪进行检测;MRI组:采用MRI技术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情况。结果 CT组阳性检出率为57.50%,MRI组为80.00%,MRI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对照组(P<0.05)。CT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6例、1例、0例,MRI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10例、6例、5例,在Ⅰ期、Ⅱ期例数上未见明显差异,而在Ⅲ期、Ⅳ期,MRI组明显高于CT组(P<0.05)。结论磁共振技术检测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更高,分级更准确,可作为诊断股骨头坏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099-4100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和病情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38%;两组患者病情Ⅰ级和Ⅱ级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Ⅲ级和Ⅳ级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T、核磁共振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分组,将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MRI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分期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均存在,P0.05。两组线样征检出率、单一囊变检出率、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实行对比,差异性均存在,P0.05。结论:CT、MRI,均为常用的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但后者分期检出率、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更高,并且能保证检查结果的可信度,降低漏诊率、误诊率,因此值得在临床股骨头坏死诊断中予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93-2094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CT组和MRI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各期检出率及典型征象显示率。结果两组患者中末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组早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囊变显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组早期骨髓水肿、线样征及骨小梁模糊显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MRI检查效果明显优于CT检查,且MRI检查可有效显示患者典型征象,为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以及对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8例。参照组行CT检查,研究组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检出率,两组股骨坏死分期情况。结果:研究组检出率85.71%(24例)高于参照组50.00%(1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233,P=0.0119);参照组Ⅰ期5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2例。研究组Ⅰ期10例;Ⅱ期6例;Ⅲ期5例;Ⅳ期4例。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率更高,更有利于坏死分期的判定,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应用CT、MRI的临床诊断疗效。方法:将在2019年1月-6月于我院进行诊断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纳入实验对象,随机抽取90例,其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例数为67例,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例数为13例,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例数为10例。实验对象先后进行CT、MRI诊断,观察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时期诊断准确率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特征表现的检出率。结果: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阶段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验,P<0.05;在诊断坏死特征方面,MRI在检查骨髓水肿、线样征、骨小梁结构模糊这三项坏死特征时的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MRI在检查单一囊变这一坏死特征时的准确率与CT诊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应用MRI进行诊断,比CT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敏感度,能够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较为权威的依据,从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经手术证实的8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将接受CT诊断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结果:经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95.12%比对照组78.05%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CT、核磁共振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是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佳,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用于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1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实验两组,分别开展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准确率(95.00%)显著高于参照组(80.00%),组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动脉溶栓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股骨头颈区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关节活动度改变、髋部疼痛改变、治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股骨头颈区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狭窄闭塞血管再通或明显出现侧支循环血管,同区域血管明显增多、增粗并延长,静脉回流通畅,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活动度、对髋部疼痛的治疗总有效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CT和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9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撷取时间是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分组原则以抽签法为主,分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CT诊断,观察组予以MRI诊断。比较诊断检出率、图像特征。结果:与对照组诊断检出率比较,观察组较高,优势突出,P 0. 05;与对照组线样征、骨小梁结构模糊、骨髓水肿、单一囊变表现比较,观察组优势突出,P 0. 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予以MRI诊断,获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有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明确股骨头坏死的类型,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给予这60例患者有效的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CT诊断检查;观察组30例,给予核磁共振诊断,对这两组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分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检查结果显示确诊患者共为29例,诊断正确率为96.7%,对照组检查结果有22例确诊,诊断正确率仅为73.3%,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分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给予核磁共振诊断明显优于CT检测,不仅准确率高,而且能够有效诊断出早期股骨头坏死,加强患者的早期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讨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依据其诊断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CT检查,研究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关节积液检出状况和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结果研究组确诊率80%高于对照组52.50%,漏诊率20%低于对照组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积液检出率6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应用价值高于CT诊断,检查的安全性和检出率相对更高,建议临床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