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技术(3D-CTBA)辅助胸腔镜扩大肺亚段切除术治疗肺段边缘孤立性结节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22年8月在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段边缘结节患者60例, 其中男21例、女39例, 年龄23~79(51.7±10.1)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肺段组30例, 采用3D-CTBA辅助胸腔镜扩大肺段切除术;肺亚段组30例, 采用3D-CTBA辅助胸腔镜扩大肺亚段切除术。观察指标:(1)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宽度、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肺功能指标, 包括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3)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 以及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2组患者性别、年龄、肺结节直径和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亚段组手术时间为(123.6±28.1)min, 较肺段组的(96.5±31.9)min更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性肺段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共有36例肺结节患者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术前患者均行胸部增强CT,通过CT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支气管、血管三维成像,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决定术中需解剖和切断的肺段动脉、静脉、支气管,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根据三维重建解剖暴露目标肺段的动脉、静脉、支气管,验证三维重建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情况和术前规划基本相符;本组手术时间(87.7±27.9)min,手术出血量(53.3±11.2)ml,术后引流量(563.6±116.3)ml,胸管留置时间(2.9±1.4)d,术后住院时间(5.1±1.3)d,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对精准肺段切除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联合荧光染色法的效果,旨在为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提供技术支持,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66例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膨胀萎陷法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术前三维重建联合荧光染色法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段间交界面出现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术前三维重建联合荧光染色法进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能快速、清晰地显示肺段间交界面,为手术提供技术支持,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和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楔形组(n=43,行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和肺段组(n=47,行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1 d、2 d、3 d的疼痛情况。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相关指标。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年生存情况。结果 与肺段组相比,楔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组患者术后1 d、2 d、3 d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肺段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但楔形组的肺功能指标均高于肺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肺段组(P<0.05)。术后随访8~36个月,2组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的影响.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85例为本实验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2)以及实验组(n=43).两组患者均接受胸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选择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肺功能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肿瘤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术后随访1年,肿瘤复发率以及死亡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对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可行性较高,可明显减少对患者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周期短,肺功能损伤少,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3D-CTBA)在单孔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可靠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3D-CTBA辅助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207例。其中男78例、女129例,年龄27~93(57.4±11.7)岁,肺结节最大径0.2~4.3(1.1±0.6)cm。依据术前3D-CTBA影像解剖的定位和设计进行手术。观察指标:(1)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2)评价3D-CTBA无创定位肺结节的可靠性。结果 (1)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R0切除,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31.4±59.7)min,术中出血量(92.6±76.6)mL。引流管留置时间(4.5±2.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12/207),其中持续肺漏气(>7 d)6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乳糜胸2例、迟发性胸腔积液2例。术后30 d无二次手术。患者均获随访2~34(16.1±7.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死亡。(2)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3D-CTBA对比,切除的肺结节所在肺段或肺亚段的血管、支气管及其分支均与影像所示的解剖结构匹配。所有靶区肺结节完整切除且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与影像定位相符。结论 3D-CTBA用于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亚段切除术的手术前定位精准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SZ-G系列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采用XSZ-G系列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采用德国powerCube肺功能仪对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1 s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呼气流量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XSZ-G系列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提高肺功能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234例行电视胸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段组和肺叶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平衡2组临床特征,最终每组纳入63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24 h和48 h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统计2组患者术后漏气>6 d、肺部感染、肺不张、咯血、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和48 h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肺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对于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具有相似的围术期疗效,但肺段切除术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纯动脉结扎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中确定肺段间平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行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动脉结扎法确定肺段间平面,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确定肺段间平面。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短/少于对照组(P<0.05);而2组患者段间平面显现时间、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肺段切除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FVC%pred、FEV1%pre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情况。结论 在胸腔镜精准肺段切...  相似文献   

10.
朱铭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337-1340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对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n=42)和肺叶切除组(n=36).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肺功能损伤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围术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感染率均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t 1 second,FEV1)、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 volume,MVV)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3 d、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6 m,两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m,肺段切除组患者肺癌症状量表(Lung cancer symptom scale,LCSS)评分低于肺叶切除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lung cancer,QLICP-IU)评分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近期效果相当,但采取肺段切除术可以通过减少手术损伤、减轻术后肺功能损伤、减少术后疼痛感,从而提高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单孔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2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孔组(n=97)和单操作孔组(n=65)。单孔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操作孔组患者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单操作孔组(P<0.05),引流量少于单操作孔组(P<0.05);单孔组术后第1天、第3天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单操作孔组(P<0.05);术后6个月,单孔组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高于单操作孔组(P<0.05)。结论在早期肺癌治疗中,采用单孔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肺叶血管、支气管影像解剖辅助单孔胸腔镜 (U-VATS) 肺叶切除术治疗可切除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治疗组开展的59例经肋间U-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4~81(62.8±9.5)岁。依据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 和D组 (14例)。术前应用OsiriX软件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支气管、肺血管三维成像 (3D-CTBA),观察拟切除肺叶的动脉、静脉与支气管的分支数量、走行情况,并模拟肺叶切除。根据术前模拟的切除计划,行U-VATS肺叶切除与肺门、纵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4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依据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绘制学习曲线,并应用累积求和法(CUSUM)分析跨越学习曲线需要的最低手术操作例数。结果 3D-CTBA显示,本组59例中,12例 (20.3%) 有肺动、静脉分支与支气管走行变异。1例支气管动脉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胸或死亡病例。各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更改术式的比例、并发症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 4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7±17.7)min、(103.7±11.1)min、(87.7±5.9)min、(88.9±6.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d、(3.8±2.2)d、(2.5±1.0)d、(2.5±0.8)d;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807、3.530,P值均<0.05),其中C、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值均<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指标绘制学习曲线,散点图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127.7+0.8X-0.1X2+1.4e-3X3,R2=0.705;Ŷ出血量=84.6 - 2.5logX,R2=0.019。CUSUM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cusum=37.2+2.3X-0.2X2+2.8e-3X3,R2=0.701;Ŷ出血量cusum=19.3-2.8X+9.5e-2X2-9.1e-4X3,R2=0.090。学习曲线评价结果提示,经过约30例的临床实践后,出血量趋于稳定,手术时间达到低点且趋于稳定。结论 3D-CTBA辅助U-VATS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30例。利用3D-CTBA精准的术前切除模拟,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帮助培训医师缩短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3D重建系统软件的肝体积评估和3D可视化、3D打印辅助肝癌大部分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要求的肝癌行大部分肝切除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3D组)患者采用3D可视化技术和3D打印模型进行围手术期规划和指导,主要基于肝体积评估等术前规划和3D可视化分析、3D打印指导肝切除术手术;对照组(CT组)患者采用传统CT资料进行肝体积评估等术前规划、CT二维影像资料指导肝切除术。观察指标:虚拟切除肝体积、实际切除肝体积、残肝体积、标准残肝体积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3D组与CT组虚拟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虚拟(术前)残肝体积与实际(术后)残肝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虚拟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呈正相关性(3D组r=0.990, P<0.001;CT组r=0.943, P<0.001)。3D组与CT组虚拟残肝体积比、实际残肝体积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性(3D组r=0.931, P<0.001;CT组r=0.902, P<0.001)。3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CT组(P<0.05),3D组患者满意度优于CT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重建系统软件和CT软件在评估肝癌大部分肝切除术的肝体积均可行、准确,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肝切除术的安全实施。3D可视化联合3D打印在围手术规划可减少手术出血,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5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47例, 其中男16例、女31例,年龄(53.15±12.19)岁,均在术前依据CT影像资料完成肺三维重建,肺部结节最大径为(8.04±2.96)mm。术者依据重建影像设计并进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收集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术前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肺部动、静脉和支气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可准确显示肺结节的位置和肺段边界。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影像设计并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其中40例肺段切除术和7例肺亚段切除术;手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CT三维重建对比,患者肺血管、支气管位置及分支的显示均吻合,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29.68±43.14)min,术中出血(104.36±76.31)mL,术后胸腔引流量(748.30±444.63)mL,术后拔管时间(2.89±1.73)d,术后住院时间(4.38±1.7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4/47)。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恶性肿瘤42例,良性病变5例。42例恶性肿瘤患者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个数为(7.29±5.62)枚,淋巴结清扫站数为(5.09±1.75)站。术后随访3个月,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 CT三维重建辅助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During the 1940s, considerable knowledge was acquired about the anatomy of pulmonary segments, and anatomical terms were proposed and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recent years, minimally invasive and thoracoscopic segmentectomy has been performed with a versatile sublobar resection approach on patients with early peripheral lung cancer, metastatic lung tumors, and undiagnosed nodules.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anatomy of the bronchi and the pulmonary vessels has also been studied in individual patients.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the bronchi and pulmonary vessels were prepared using homemade software from computed tomograms (CT) of the chests of patients scheduled to undergo surgical procedures. Using these models,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3D positi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segmental broncho‐arterial triangle (SBAT) created by three points defined by the origins and courses of the bronchi and the pulmonary arteries, which are located apart from each other at the pulmonary hilum, and the segmental pulmonary veins (SPV), which run near the SBAT. In the left and right upper lobes, many branches of the pulmonary arteries and parallel bronchi in subsegments were widely separated at the origin of the pulmonary hilum, creating a relatively large SBAT. However, as an exceptional case, an SPV passed through an SBAT in only one of 158 patients. To our knowledge, no similar findings have been documented previously. Our findings could help to determine resection surfaces for thoracoscopic segmentectomy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3D anatom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ung. Clin. Anat. 28:506–511, 2015.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入路和经肋间入路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00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自发性气胸合并肺大疱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剑突组(经剑突下入路)和肋间组(经肋间入路),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1、2、3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5 d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和肌红蛋白(Mb)水平。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住院时间短于肋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术后1、2、3 d VAS评分均低于肋间组,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短于肋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术后1、3、5 d血清CPK、Mb水平均低于肋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与机体损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术后康复,较经肋间入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徐闻霞  陆红艳  黄斌 《医学信息》2018,(21):100-102
目的 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和肺段切除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的76例ⅠA期NSCLC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26例行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8.26±30.76)min,短于对照组的(155.51±21.9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后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A期NSCLC患者中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治疗效果相似,而且肺段切除术能够保留更多的肺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定量CT测量肺解剖容积联合肺功能检测分析肺复张形态和肺功能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试验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肺部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使用定量CT计算肺解剖容积,同时测量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和FEV1/FVC。然后分析肺容积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根据肺复张指标,将患者分为非肺膨胀组和肺过度膨胀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肺容积变化和肺功能差异。 结果 共纳入40例患者,手术导致肺功能和肺容积都降低,其术前FVC (r=0.36, P=0.037 )、FEV1 (r=0.35, P=0.041)与肺容积呈正相关,术后3个月的FVC、FEV1与肺容积无显著相关 (P>0.05)。与非肺膨胀组相比较,肺过度膨胀组患者术前FEV1/FVC更低,且术后3月患者FEV1/FVC改善约5%;单因素分析表明个人吸烟史在肺过度膨胀组中更常见(P=0.045)。 结论 定量CT测量肺容积改变结合肺功能检查可用于早期识别术后肺过度膨胀形态,而吸烟史是肺肿瘤术后患者发生余肺过度膨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血气胸患者115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60例和VATS组55例。开胸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VATS组采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后拔引流管时间、镇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开胸组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后拔引流管时间、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高于VAT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3个月,均无复发及死亡。结论 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对患者的影响轻、患者容易接受,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