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院前成功挽救心搏骤停患者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2003年1月,我中心共成功救治心搏骤停患者51例,其中心肺脑复苏(CPR)成功11例,笔者总结了3年来CPR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探讨院前CPR成功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CA)患者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CPR死亡组与成功组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CA患者中,死亡原因按构成比由高到底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43.75%)、心血管疾病(20.83%)、外伤(18.75%)、其他疾病(16.67%)。年龄≤15岁,或≥60岁者占死亡组的64.51%(20例)、而占存活组的14.58%(7例)。院前转运组的CPR成功率低于院内转运组(P〈0.05)。结论:CA时CPR是否成功与患者发病的诱因、年龄、及时实施规范化的CPR程序,尽早电击除颤等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机用于超长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超长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即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支持呼吸,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在2组抢救措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2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心肺复苏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五项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复苏成功率以及出院率四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增加超长心肺复苏的有效率以及出院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2001年6月—2005年6月382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38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23例。CA患者的年龄、应急反应时间及开始复苏时心电图表现与复苏结果有关;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肾上腺素剂量对复苏结果有影响。结论年龄小的CA患者复苏成功率高;应急反应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CA通气方式选择球囊-面罩通气。  相似文献   

5.
参麦注射液对豚鼠缺氧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SM)对缺氧型心搏骤停(CA)豚鼠模型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自主循环的影响.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SM组和生理盐水(NS)组,腹腔注射SM、NS30min后,采用夹闭气管窒息法复制CA豚鼠模型,监测夹管前后豚鼠的心电图变化,并记录开始CPR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自主循环维持时间.结果两组CPR成功率相近;SM组循环恢复时间短于NS组,循环维持时间长于NS组.结论 SM可缩短缺氧型CA豚鼠型CPR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延长CPR成功后的循环持续时间,但对豚鼠CPR成功率无明显影响,说明SM对促进CA的自主循环恢复和提高恢复后自主循环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傅平  高嗣惠 《四川中医》2007,25(9):65-65
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科50例院前CPR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CPR成功组其心脏除颤开始时间及CPR开始时间明显早于院前CPR失败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与电击除颤在院前抢救中先后次序的选择对提高心肺复苏质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0例临床抢救患者的资料,研究心室颤动的时间、波形对电击除颤的影响。结果心室颤动时间越长,振幅越低,临床电击除颤成功率越低。结论心室颤动时间、波形决定了心肺复苏与电击除颤的先后次序。  相似文献   

8.
<正>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排血功能,而致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状态,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48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是我院2004年5月—2010年8月住院患者,均符合心搏骤停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无脉性心电活动,无脉性心室速。男  相似文献   

9.
心搏骤停是急诊中常见的危重症。心跳停止后。必然存在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心跳恢复后,自主呼吸不可能即恢复,复苏后呼吸管理的目的是在保证良好的通气基础上尽可能恢复自主呼吸功能,并防治复苏后呼吸并发症。本院1997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67例心搏骤停的患者,其中20例经抢救心跳恢复后,加以人工气道的建立及呼吸机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心肺复苏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我科于2002年1月4日收治1例心搏骤停经后连续抢救20min后复苏成功的病例。现将其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如何有效地抢救心搏骤停患者已成为当今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临床实施抢救地过程中,医护间的紧密配合在挽救患者的生命方面无疑显得尤为重要.心搏骤停的抢救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心脏复苏,第二阶段为复苏后的护理,这2个阶段互为彼此、同等重要,但第二阶段往往易被忽视,如复苏后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再度发生心脏停搏的危险.现就复苏成功后患者的护理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电击导致呼吸心脏骤停多发生于院外,院前急救及入院后的抢救过程中通常因室颤给予多次除颤治疗.电击及除颤治疗可导致冠状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呼吸心搏骤停及呼吸心搏复苏后机体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现象[1-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萨勃心肺复苏机是一种全自动的、同步胸外心脏按压、间歇正压通气呼吸器.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病症,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以往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我科心肺复苏最为常用的急救技术,然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2009年我科引进了美国密执安公司生产的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152例心肺复苏患者(全部为院内抢救)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萨勃机(62例)和标准心肺复苏术(90例)进行复苏,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其中超长心肺复苏患者20例,使用萨勃机心肺复苏仪12例,标准心肺复苏8例,排除就诊时间影响因素后,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心肺复苏技术,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应用萨勃机辅助心肺复苏,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RP)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对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方法将84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于复苏成功后即刻给予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及ROSC后24,48,72,96 h的血清炎性因子、脑神经损伤标记物水平及脑氧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ROSC后24 h血清IL-6、TNF-α水平均开始显著升高(P均<0.05),在ROSC后48 h达到高峰(P均<0.05),而IL-4和IL-10水平则呈现相反趋势(P均<0.05),观察组在ROSC后24,48,72及96 h的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IL-4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ROSC后24 h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在ROSC后48 h达到高峰(P均<0.05),而BDNF、NGF水平则呈现相反趋势(P均<0.05),观察组在ROSC后24,48,72及96 h的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BDN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ROSC后24,48,72及96 h的Sjv(O2)、Cjv(O2)、COER均有显著升高(P均<0.05),而Dv-jv(O2)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能够显著调节心搏骤停CPR后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并提高脑氧代谢,具有显著脑保护效应,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过程中与常规复苏相比较的优势,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两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共3次,间隔30 min,同时予参附注射液100 mL+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7d.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即刻、再灌注后30 min、再灌注后6h心肌乳酸脱氢酶(LDH)、心肌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复苏后4,12,24,48 h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心脏恢复灌注后心肌酶均呈上升趋势,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分别为74.2%,72.7%,对照组为52.8%,58.3%)(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可保护缺血再灌注细胞,稳定血压,保持有效循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与复苏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肥厚型心肌病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测定3组复苏前后的血浆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B2(TXB2)水平,评定肾上腺素用量及复苏效果。结果肾上腺素用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总有效率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时机体病理生理状态及肾上腺素等药物的应用对这一状态的影响及复苏效果预后非常重要,在不同时机应用肾上腺素并调整剂量与复苏效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联合醒脑静对呼吸心跳骤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因呼吸心跳骤停在我院治疗的156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8例为对照组,予"院前心肺复苏+院内基础治疗"处理;治疗组78例,予"院前心肺复苏+院内(基础治疗+醒脑静)"处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院前心肺复苏对照组成功率为6.4%,总有效率为65.4%;治疗组成功率为7.7%,总有效率为64.1%;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心肺复苏对照组成功率为29.4%,总有效率为56.8%;治疗组成功率为42.0%,总有效率为76.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及时有效的院前心肺复苏能提高患者的有效生存率;同时,院内继续心肺复苏时联合醒脑静治疗,能再次提高患者的有效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恢复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并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要对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护理。在急性护理期要做好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定时观测生命体征等心肺复苏前后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病人,给予对症处理。在稳定期要做好康复治疗,适当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心搏骤停是各级医院急诊抢救的重点之一,成功与否直接反映医院的业务素质和抢救水平。笔者2000年2月-2003年12月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心搏骤停患者26例,成功率达77%,笔者以往按常规量抢救同类患者成功率不足20%,为此作一总结,希望对同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高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4):137-13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32例,均采用通畅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等,并进行正确详细护理对策。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治疗成功27例,成功率达84.38%;出现严重脑功能障碍6例(18.8%);出现死亡5例(15.63%),分别死于循环系统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争取时间和采取有效措施,重要是心肺复苏和复苏后正确护理。护理人员应特别重视和加强心肺复苏术学习与技能培训,运用成功新方法可使心搏骤停救治存活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