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其对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急诊科AIS患者224例(病例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40例(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清25(OH)D水平;病例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进行评定,24 h内采集静脉血行生化分析;发病后180 d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2, n = 106)和预后不良组(mRS > 2, n = 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25(OH)D对AIS结局的预测能力。结果 病例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Z = 4.296, P< 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Z = 5.876, P< 0.001);校正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等因素后,25(OH)D仍是AIS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0.925,P < 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 ( P < 0.001),预测切点13.17 ng/ml,约登指数0.548,敏感性0.746,特异性0.802。 结论 血清25(OH)D水平能在较好预测AIS 180 d的结局,可能有助于AIS急诊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适量运动对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OVI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对房颤患者进行适量体育活动干预的临床试验。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静息心率,最大心率,6 min步行试验,最大运动功率,全因死亡率以及卒中发生率,用以评估适量运动对房颤患者活动耐力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项试验,2 452例患者,试验组为适量运动干预组,对照组为不活跃组。适量运动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静息心率(MD=-1.68,P=0.70)以及最大心率(RD=9.72,P=0.11)。运动训练可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加6 min步行距离(MD=59.07,95%CI=11.70-106.44,P<0.05),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功率(MD=17.96,95%CI=-6.30-42.22,P=0.15)。适量运动对房颤患者的远期预后不会造成不良影响,适量运动组对比不活跃组,全因死亡率为15.7% vs 14.2%(RD=0.03,95%CI=-0.18-0.25,P=0.75);卒中发生率5.0% vs 2.9%(RD=0.02,95%CI=-0.06-0.09,P=0.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适量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颤患的活动耐力,且不增加卒中以及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联合安抚奶嘴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脱离呼吸机患儿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离呼吸机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联合安抚奶嘴;干预后,比较2组情绪状态,是否出现屏气、喉头水肿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比较2组干预前后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血浆乳酸值、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t=6.041,P<0.001;t=10.126,P<0.001;t=2.777,P=0.006;χ2 =4.444,P=0.035),患儿安静率和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χ2 =7.156,P=0.008;t=2.467,P=0.015)。结论 音乐疗法联合安抚奶嘴的干预方法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循环指标,减少患儿哭闹,减轻患儿激惹状态,使患儿保持安静,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签约式饮食管理模式在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就诊于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随访组和签约管理组。常规随访组采用门诊常规饮食教育进行干预;签约管理组采用签约式饮食管理的方式进行干预,比较2组规范复诊率、血糖控制水平、饮食自我管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签约管理组规范复诊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常规随访组(χ2=47.994,P<0.001;t=2.729,P<0.001);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常规随访组(t=7.532,P<0.001;t=5.404,P<0.001;t=9.040,P<0.001);饮食自我管理水平优于常规随访组(t=10.090,P<0.001)。结论 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运用签约式饮食管理,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管理水平,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患者认可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aVR导联ST段抬高(STEaVR)与STNTAX评分(SS)之间的关系。结论 回顾性分析316例NSTEMI患者,对患者总体临床特征、入院时心电图ST段在不同导联的抬高及压低、在院期间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峰值肌钙蛋白I水平等辅助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所计算的SS进行统计及分析。以是否具有STEaVR对患者进行区组分析,探索STEaVR与SS之间的关系。结果 316例NSTEMI患者中有STEaVR的207例(65.5%),无STEaVR的109例(34.5%)。有STEaVR患者的高SS评分(SS≥23)者比率更高(50.7%比21.1%,P<0.01),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更高(43.5%比22.9%,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TEaVR(OR=2.640,CI=1.404~4.963,P=0.003)以及前壁导联ST段压低(OR=1.817,CI=1.053~3.135,P=0.032)是高SS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STEaVR是高SS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2月—2020年9月采用凯斯勒10量表、抑郁自评量表、D型人格量表、疼痛灾难化量表和恐动症Tampa评分,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9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最终共纳入463例患者,恐动症发生率为38.2%,构建的模型数据拟合度良好。其中,疼痛灾难化对恐动症有直接正向效应(β=0.461,P<0.001),抑郁对恐动症有直接和间接正向效应(β=0.162,P<0.001;β=0.063,P<0.001),D型人格和压力水平对恐动症有间接正向效应(β=0.144,P<0.001;β=0.186,P<0.001)。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偏高,科研及临床工作者均应重视患者的疼痛灾难化、心理状况、人格及压力水平对其恐动症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住院患者的跌倒风险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6月—2020年1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住院ACS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主管护师对入组患者采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进行评分,依据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风险组(总分<25分)和中高危风险组(总分≥25分)。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 732例ACS患者,其中低危风险组患者156例(9.0%),中高危风险组1 576例(91.0%)。与低危风险组患者比较,中高危风险组使用降糖、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抗血小板、降压、降脂)的比例更高(P<0.05);两组的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低危风险组较中高危风险组,患者接受单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旋磨、接受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例更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RR=1.035,95%CI为1.020~1.048,P=0.043)、年龄(RR=1.040,95%CI为1.021~1.059,P<0.001)、高血压病史(RR=3.177,95%CI为2.215~4.557,P<0.001)、心肌梗死病史(RR=1.751,95%CI为1.009~3.037,P=0.046)、糖尿病病史(RR=1.633,95%CI为1.073~2.579,P=0.046)、体重指数(RR=1.064,95%CI为1.011~1.120,P=0.018)均是跌倒中高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在ACS住院患者中,存在跌倒中高风险的患者占比高达91.0%;年龄越大、体重指数越高、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越低的患者跌倒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效应。方法28例行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1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血管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RI)等指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MMP,包括MMP-2、MMP-9)、CD40配体(CD40L)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结果ACS组患者的"罪犯"病变斑块面积(P=0.000)、EEM面积(P=0.003)和斑块负荷(P=0.037)均大于对照组,高危斑块发生率(P=0.028)和RI(P=0.015)也升高。正重构多见于ACS组(P=0.040),负重构多见于对照组(P=0.039)。高危斑块组患者的血浆MMP-2(P=0.011)、MMP-9(P=0.001)和CD40L(P=0.034)水平高于非高危斑块组。与负重构组和无重构组比较,正重构组血浆hs-CRP(P=0.190)、MMP-2(P=0.255)、MMP-9(P=0.574)、CD40L(P=0.342)和PAPP-A(P=0.403)水平,以及高危斑块发生率(P=0.566)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以RI为因变量、以分组和炎症介质水平等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RI=0.179-0.131group(group代表分组),其中分组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表现类型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重构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孕早期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0例有RSA病史且早孕的患者作为RSA组,其中根据流产的次数分为RSAⅠ组94例(流产次数2~3次)和RSAⅡ组56例(流产次数≥4次),另外选择100例健康且无流产史的早孕孕妇作为正常早孕组。对上述各组患者进行D-Dimer,AT-Ⅲ和PC的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 RSA组和正常早孕组的D-Dimer,AT-Ⅲ和PC的结果分别为1.67±0.35 mg/L vs 0.37±0.29 mg/L,(84.57±10.88)% vs(99.28±9.01)%和(82.63±11.32)% vs(100.26±1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7.87,7.97,P<0.01); RSAⅡ组和RSAⅠ组上述各参数比较结果分别为(1.84±0.31)mg/L vs(1.53±0.37)mg/L,(80.48±9.87)% vs(88.62±11.23)%和(79.89±11.64)% vs(86.77±1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4.31,4.50,P<0.05)。结论 RSA患者在孕早期血栓形成的风险比正常孕妇高,且与既往的流产次数有一定的相关,D-Dimer,AT-Ⅲ和PC的检测对RSA患者血栓状态的筛查和改善妊娠结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型人格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3名冠心病患者运用D型人格量表筛查D型与非D型人格,统计其生存率及心血管事件再发率,随访2 a,对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2 a生存率为80.65%,显著低于非D型人格患者(92.71%)(OR=31.177,95%CI:29.874-32.480,P<0.05);心血管再发率为34.80%,显著高于非D型人格患者(19.10%)(OR=2.095,95%CI:1.034-4.240,P<0.05).结论 D型人格与冠心病患者生存率和心血管事件再发率显著相关,对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方式及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并评价EAT体积对EH合并CHD的致病风险及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12月-2017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拟诊为稳定性CHD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EH患者408例,依据CCTA的结果将诊断CHD的患者设为研究组(n=319),非CHD患者设为对照组(n=89);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及EAT体积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EAT体积对EH合并CHD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诊断界值;Logistic回归分析EH合并CHD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EAT体积与Gensini评分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EAT体积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AT体积诊断EH合并CH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8(P<0.05),当EAT体积取最佳诊断界值为172.5 cm3时,诊断EH合并CHD效能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7%和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体积≥172.5 cm3为EH合并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对危险度为10.050(3.459~29.20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EAT体积与Gensini评分及CACS呈正相关(r=0.207、0.235,P<0.05)。结论 CCTA测量EAT体积可作为临床诊断EH合并CHD的无创辅助检查手段;EAT体积与EH患者的Gensini评分及CACS呈正相关,高EAT体积是EH合并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并发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HP抗体谱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院就诊的CHD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524例,分别设为CHD组(疾病组)296例与非CHD组(对照组)228例,采用血清HP抗体进行检测,筛选CHD并发HP感染患者,另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对相应的炎性因子和HP血清抗体谱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人群各指标间的差异性。结果 在两组人群中疾病组的HP抗体阳性率(52.03%,154/296)高于对照组(35.09%,80/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P<0.05),疾病组各炎性因子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419.96,P<0.05); 疾病组并发HP感染与对照组的抗体谱分析发现,VacA-95KD,VacA-91KD,UreA-66KD和UreB-30KD抗体在两组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3.49,P>0.05),而疾病组并发HP感染患者血清CagA-116KD抗体阳性率(76.62%,118/154)高于对照组中HP感染者(62.5%,50/80),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疾病组中并发HP感染者血清I型阳性率(76.62%,118/154)高于对照组并发HP感染者(62.5%,50/8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疾病组按照HP感染血清型间及与非感染患者血清因子间比较发现,I型血清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高于II型血清型,且II型血清型hs-CRP,TNF-α,IL-6和Hcy的含量高于非HP感染CHD患者,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24.82 829.29,P<0.05)。结论该文对于CHD患者并发HP感染的血清学特征进行调查,验证了CHD发生于HP感染之间的关联性,积累了HP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CHD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奠定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D型人格问卷对1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筛查,对筛查的35例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观察12周.于心理干预前后采用Beck抑郁问卷评定抑郁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理干预后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Beck抑郁问卷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对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D型人格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D型人格量表和糖尿病自我效能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为(29.51±5.93)分,D型人格患者84例,占42.0%;D型人格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效能和病情控制效能维度得分均低于非D型人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否为D型人格是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结论 D型人格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较低,需重视D型人格患者心理特征,及早识别并合理疏导,提高其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对冠脉斑块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定62例CHD患者(CHD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细胞检测和血糖、血压、血脂、肝肾功等生化指标。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n=35)和稳定斑块组(n=27); 根据入院时PLR值分为低PLR组(n=30)和高PLR组(n=32)。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分析PLR对CHD患者斑块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各组高血压病史(0,40.74%,48.57%),糖尿病病史(0,18.52%,42.86%),CRP(8.54±1.57,9.39±1.84,10.70±2.56)mg/L,Scr(50.84±10.87,61.27±13.16,75.18±15.54)μmol/L,BUN(5.37±0.50,6.91±1.17,8.48±2.05)mmol/L,FIB(2.76±0.39,3.14±0.54,3.36±0.66)g/L,PLT(181.43±43.48,229.26±50.87,238.47±47.93)×109/L,LYM(2.23±0.65,1.86±0.62,1.80±0.77)×109/L和PLR(95.75±24.72,112.43±24.48,131.83±26.8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为3.4662.96,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RP(OR=2.29,95CI%:1.78~2.74),FIB(OR=2.03,95CI%:1.18~2.86)和PLR(OR=3.25,95CI%:1.88~4.61)均是CHD患者冠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0.004,0.000)。CRP,FIB和PLR联合预测CHD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1%和81.9%,均显著高于三个指标单独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P<0.05)。高PLR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47.0%,显著高于低PLR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43)。结论 PLR是CHD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s、Cochrane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6月1日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探讨预防性抗凝药物应用在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抗凝治疗组与非抗凝治疗组相比,全因病死率(OR=0.87,95%CI:0.75~1.01,P=0.08)、心肌梗死发生率(OR=0.86,95%CI:0.71~1.04,P=0.12)、心力衰竭相关再入院率(OR=0.90,95%CI:0.75~1.07,P=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抗凝治疗患者,积极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OR=0.38,95%CI:0.16~0.93,P=0.03),但同时,增加主要出血事件风险(OR=1.69,95%CI:1.43~2.00,P<0.05)。结论 在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卒中风险,其全因病死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有降低趋势,同时也可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