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腋路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手及前臂手术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超声可视化技术明确腋路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并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在单纯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用药均为0.2%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止血带反应、腋鞘血肿和神经损伤发生数。结果观察组有2例患儿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向远端探测,则可以看到支配喙肱肌的肌皮神经。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反应数和腋鞘血肿发生数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能清晰显示小儿腋路臂丛神经的正常解剖及解剖变异,并引导神经刺激仪穿刺针到达靶神经周围,较单纯神经刺激仪定位下操作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峰 《中国医疗前沿》2012,(12):23+9-23,9
目的 评价腋路臂丛、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上段止血带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腋动脉下缘行单针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加用肋间臂神经阻滞.观察麻醉效果、止血带反应,局麻药中毒、血管刺伤及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36 例中出现止血带反应5 例(13.89%),对照组36 例中出现止血带反应19 例(52.78%),观察组止血带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36 例中神经阻滞效果评级达Ⅰ级的33 例,占91.7%,Ⅱ级2 例,占5.6%,Ⅲ级1例,占2.8%,Ⅳ级0 例,占0%.对照组36 例中神经阻滞效果评级达Ⅰ级的32 例,占88.9%,Ⅱ级3例,占8.3%,Ⅲ级1例,占2.8%,Ⅳ级0例,占0%,两组神经阻滞效果相当(P 〉0.05).无1 例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未发生喉返神经阻滞,有2 例出现误穿血管,但无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在需要止血带的上肢手术中,腋路臂丛神经阻加用肋间臂神经阻滞操作简单,能明显改善止血带反应,减轻患者痛苦,为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三组不同入路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神经分支痛觉改善时间。结果: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桡骨远端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上肢手术均用止血带情况下,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有无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20例拟行前臂、肘及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肌间沟加肋间臂神经阻滞,B组采用单纯肌间沟阻滞法,局麻药均为0.3%布比卡因25 ml。结果:A、B两组相比麻醉效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肌间沟阻滞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肋间臂神经阻滞联合臂丛、锁骨上神经阻滞在肱骨近端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肱骨近端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超声引导组)和常规手法神经阻滞组(对照组),每组50例,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超声引导肋间臂神经阻滞联合臂丛、锁骨上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行解剖标志定位的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8.
Yu WP  Xu XZ  Wu DZ  Guo XY  Huang P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740-74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臂下部、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N组),各40例。分别以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每点注射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8ml,总量32ml。观察腋路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表现,测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直径和深度,以及肌皮神经离腋动脉中点的距离,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麻醉操作时间U组显著短于N组(P<0.01)。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这3支的起效时间U组较N组短(P<0.01或0.05)。麻醉完善率U组明显高于N组(P<0.01)。误穿血管的发生率U组为0,明显低于N组(P<0.01)。结论与神经刺激仪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显著提高,麻醉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双侧前臂/手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间行双侧前臂/手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n=60)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n=60),均应用0.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痛、患者满意度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均满足手术要求。超声引导组的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1)。超声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低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超声引导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神经刺激器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较超声引导组严重(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与神经刺激器引导相比,超声引导下的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疼痛较轻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183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病人,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0.4m1·kg^-1。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锁骨上神经的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操作时间为(3.8±1.6)min,起效时间为(4.3±2.1)min,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相同(P〉0.05),锁骨上神经阻滞完善率低于以上7根神经(P〈0.05)。麻醉优秀率为96.6%、良率达100%,镇痛时间为(450±110)min。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的3种臂丛神经阻滞(肱管神经阻滞、肌间沟神经阻滞、腋路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肱管组(G组)、肌间沟组(J组)和腋路组(Y组),每组40例,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混合液。PNS定位后,J组一次性将30ml混合液注射于肌间沟内;Y组刺激到尺神经、桡神经或正中神经的任意一支即向腋鞘内注入28ml局麻药,然后针退至腋部皮下给药2ml以阻滞臂内侧皮神经;G组依次阻滞正中神经(7m1)、尺神经(7m1)、桡神经(7m1)、肌皮神经(7m1)、臂内侧皮神经(2m1)。比较3组患者在臂丛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G组的阻滞成功率(95%)明显高于J组(80%)和Y组(75%)(均P〈0.05),J组有1例发生喉返神经阻滞、1例发生星状神经节阻滞,Y组有1例发生局部血肿,无其他明显并发症。结论肱管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肌间沟神经阻滞和腋路神经阻滞,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追寻观察及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臂丛各分支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征,为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提供超声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并拟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33例,所有阻滞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实施。将超声探头置于腋窝近端垂直肢体长轴放置,采集胸大肌外侧缘与肱二头肌交汇处的横断面图像,通过近远端移动超声探头追寻明确各组织结构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并记录各分支神经的位置;记录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及腋鞘内静脉数量。结果腋窝处臂丛神经分支可呈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高回声或低回声结构。333例患者中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外侧紧邻肱二头肌走行(250例,75. 1%),尺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内侧(306例,91. 9%),桡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后内侧走行于肱三头肌表面(299例,89. 8%),正中、尺、桡神经总是按顺时针顺序分布。大部分情况下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外(254例,76. 3%),部分患者位于腋鞘内(71例,21. 3%),并与正中神经伴行,有8例患者在此处未找到明确的肌皮神经结构。163例(48. 9%)患者可在尺神经的尺侧视及一细小神经,该神经可能为前臂内侧皮神经。333例患者中,腋鞘内静脉数量为1~4条,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为(0. 7±0. 3) cm。结论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在腋鞘内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在尺神经附近部分患者可视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位于腋鞘内,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13.
刘鸽  金茹 《当代医学》2022,28(12):119-12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前臂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肌皮神经对应的解剖位置及变异。方法选择251例行手、前臂及上肢远端手术的患者,麻醉方法为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包括腋动脉、腋静脉、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并记录每根神经的位置。结果肌皮神经大部分(84.5%)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有33例(13.1%)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有6例(2.4%)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沿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结论肌皮神经一般不在腋鞘内,应在喙肱肌中单独阻滞。由于神经分布在腋动脉周围的位置不同,为获得所有终末神经的完善阻滞,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每支神经。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94-119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对手外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行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盲探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试验组给予彩超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结果:手术开始15min、术后即刻试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药物用量、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少,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试验组血糖、皮质醇、儿茶氨酚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应用于手术外伤患者有助于提升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且麻醉用药较少,可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徐文  袁超 《海军医学杂志》2011,32(3):173-174
目的 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更有效的途径.方法 186例上肢手术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第1组5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组),第2组45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组),第3组91例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观察、记录各组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B超定位下三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联合组)34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肌间沟组)33例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腋路组)33例。结果联合组的优良率达97.1%,显著高于肌间沟组的84.8%和腋路组的81.8%(P〈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其他两组少。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麻醉方法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 6、 5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 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 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 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 ±111)、(369 ±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从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 ml(共18 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30)、尺神经组(n=32)和桡神经组(n=18),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5.6%,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对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之间收治的80例ASAⅠ-Ⅱ级急诊或者择期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对他们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超声引导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患者进行神经刺激联合超声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在操作时间、相关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的时间以及在0.5小时之内的阻滞成功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差异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0.5小时之内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小于0.05。实验组在平均操作的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等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都比对照组更短,而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则更长,P小于0.05。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大于0.05。结论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神经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利于提高定位的准确性,而且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