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清miR-205、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在脓毒症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7-03-12—2019-09-20期间于本院就诊的55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患者21 d时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血清miR-205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HMGB1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miR-205、HMGB1水平与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05、HMGB1及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miR-20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及血清HMGB1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血清miR-205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miR-205与HMGB1、APACHEⅡ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HMGB1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miR-205、HMGB1与MOD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05预测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敏感度为67.30%,特异度为92.00%;血清HMGB1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8,敏感度为76.40%,特异度为94.00%;APACHEⅡ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敏感度为83.30%,特异度为88.90%。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miR-205水平降低,血清HMGB1水平升高,对患者不良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动态变化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9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患者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休克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28d内的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根据治疗前HMGB1水平将休克组分为A组(HMGB1≤35pg/mL)30例、B组(HMGB135pg/mL)18例,自入院当日起对两组患者观察3月,对比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及3月内存活率等指标。结果入院时,休克组、对照组患者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14、21、28天休克组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A组的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平均值、ScvO2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3月内存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d乳酸浓度、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则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强相关性,HMGB1水平越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越差,HMGB1可作为脓毒症病情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值得临床检验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宫颈癌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女性就诊者50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根据HPV感...  相似文献   

4.
Goodwin和 John早在 4 0多年前就发现了高迁移率族蛋白 (high m obilitygroup protein,HMG) ,证明它是一类典型的非组蛋白 (nonhistone chromatinprotein,NHCP)。 NHCP及其他众多核内蛋白质通过与 DNA的相互作用 ,参与了细胞核内诸如转录、复制、重组等复杂有序的功能过程。 HMG在细胞核内含量非常丰富并具有广泛功能 ;细胞核外及血清中也存在一定量的 HMGB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核外 HMGB1可能具有“晚期”炎症介质的作用 ,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 3〕。在本文中拟重点介绍有关 HMGB1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与脓毒症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LE患者6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为活动组(≥10分)和稳定组(〈10分)各30例,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SLE患者HMGB1血清水平较正常和稳定期SLE患者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水平、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成正相关(P〈0.05),与C4成负相关(P〈0.05),抗ds-DN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HMGB1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感染、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C3、抗RNP抗体、抗SSA或SSB抗体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HMGB1可能作为促炎因子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揭示大黄治疗脓毒症的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10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 只)、CLP组(48只)、大黄治疗组(48只).分别在术后0、3、8、24、48及72 h活杀大鼠留取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和HMGB-1的含量.结果 大黄治疗组血浆TNF-α水平在8 h,HMGB1水平在24、48及72 h明显低于CLP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黄通过降低血清中TNF-α和HMGB-1的水平,对脓毒症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肺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在肺移植术后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肺移植21例,其中术后稳定者1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肺部感染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9名健康者和肺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清HMGB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肺移植术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7天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肺部感染组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的血清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健康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明显低于肺移植患者术前水平(P〈0.01)。结论肺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升高,血清HMGB1检测对肺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3991-3992
探究血必净对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影响。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门诊诊治的脓毒症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血必净治疗+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9例。观察两组患者炎症因子(IL-6、IL-10、TNF-α)水平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变化。治疗后观察组IL-6、IL-10、TNF-α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MGB1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必净可以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提高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牛晶  孙岚英  刘敏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1,39(4):921-923,937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失衡、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的关联性及动态监测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12例,根据28d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AKI)小鼠肾组织线粒体损伤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红高、中、低剂量组各10只。假手术组仅打开腹腔,暴露盲肠,不进行结扎。模型组和丹红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法制作小鼠脓毒症模型。术后即刻,丹红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剂量为10 ml/kg、5 ml/kg和2 ml/kg的丹红注射液,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24 h,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肾组织损伤评分,测定肾组织线粒体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Ca~(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检测肾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HMGB1、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肾组织损伤评分、BUN、Scr和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ATP含量、Ca~(2+)-ATP酶和Na~+-K~+-ATP酶、SOD活性和GSH-Px活性均明显下降(P0. 05),HMGB1和Bax的表达明显升高(P 0. 05),Bcl-2的表达明显下降(P 0. 05);与模型组相比,丹红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肾组织损伤评分、BUN、Scr和MDA水平均明显下降(P 0. 05),ATP含量、Ca~(2+)-ATP酶和Na~+-K~+-ATP酶、SOD活性和GSH-Px活性均明显升高(P 0. 05),HMGB1和Bax的表达明显下降(P 0. 05),Bcl-2的表达明显升高(P 0. 05),且随着剂量增加,其作用逐渐增强(P 0. 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MGB1的表达,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减轻脓毒症致AKI肾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检测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探讨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vWF和血清VEGF进行检测,观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2、7、14天血浆vWF和血清VEGF含量,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第2、7、14天血浆vWF和血清VEGF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面积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vWF和血清VEGF含量明显增高,提示vWF和VEGF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损伤与修复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EMs患者80例设为观察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女性68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中PDGF、HMGB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EMs患者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深部浸润病灶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EMs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PDGF、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有深部浸润病灶EMs患者血清PDGF、HMGB1水平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无深部浸润病灶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DGF、HMGB1均为EM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DGF、HMGB1表达与EMs患者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和深部浸润病灶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EMs患者.血清PDGF、HMGB1呈异常高表达,且与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和深部浸润病灶密切相关,可为本病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80例脓毒症患者入院后第1、3、7天清晨6∶00的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脓毒症组(n=50)和严重脓毒症组(n=30);按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5)和存活组(n=55);另选同期住院的38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earman's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浆皮质醇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脓毒症患者第1、3、7天血浆皮质醇与ACTH水平均明显且持续升高(P0.05);(2)严重脓毒症组第1、3、7天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脓毒症组(P0.05);(3)脓毒症死亡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4)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皮质醇水平与ACTH、白细胞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呈正相关;(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皮质醇水平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皮质醇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82.6%。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即有明显的血浆皮质醇、ACTH水平升高;血浆皮质醇水平的持续升高提示病情严重,是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献血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为其制备冷沉淀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中vWF含量。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浆中vWF含量为(125.81±48.71)%,去冷沉淀血浆中含量为(25.52±9.29)%。结论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后6h内分离的血浆,其vWF含量稳定,可用于冷沉淀制备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 1(syndecan 1,SDC-1)与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epsis associate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21年 3 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 SARDS 患者 98 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n=31)、中度组(n=35)和重度组(n=32);另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56)和死亡组(n=42)。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以及肺损伤评分(lung injury score,LI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85例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BNP和NSE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三组中死亡组患者第1d血浆BNP和NSE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升高(P<0.05),第5d血浆BNP和NSE水平、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BNP和NSE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渐降低(P<0.05)。结论血浆BNP和NSE联合监测有助于估计脓毒症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CT对Sepsis及SIRS的鉴别诊断意义及CBP对PCT的清除作用。方法:应用聚砜膜对我院ICU的Sepsis和SIRS患者行CBP治疗12 h,其中Sepsis组52例,SIRS组54例,于CBP开始前(0h)及CBP开始后2h、6 h、12 h,CBP结束后12 h测定患者血清PCT浓度。结果:血清PCT的初始浓度Sepsis组明显高于SIRS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血清PCT在CBP治疗后2 h,6 h,12 h均低于CBP前水平,与CBP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血清PCT可以作为非感染SIRS和感染脓毒症的重要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CRP,CA125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CA125,探讨二者在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8例活动期UC患者、31例缓解期UC患者及6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RP及CA125水平。结果1.活动期UC组患者血清CRP及CA125水平都高于缓解期UC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UC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125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UC患者血清CRP及CA125水平高于轻、中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RP及CA125水平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栓烷B2(TXB2)、P-选择素(CD62p)检测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8名健康人和4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MAR、TXB2、CD62p,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AR、TXB2、CD62p水平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指标MAR、TXB2、CD62p与临床分期、组织类型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升高,且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因而有可能成为监测肺癌患者疾病发展、预测转移、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L-12、IL-10及CRP水平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炎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3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Hp感染胃炎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科体检的1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电子胃镜及胃镜黏膜活检术检查。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胃黏膜组织匀浆上清液中IL-10、IL-12含量;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胃黏膜组织IL-10 mRNA、IL-12 mRNA表达;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含量。结果两组胃黏膜组织中IL-10、IL-12水平及CRP水平比较,在Hp感染胃炎组中测得的IL-12无论在分子水平或是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IL-10无论在分子水平或是蛋白水平在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感染胃炎组中CRP水平为8.47±4.3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80±1.37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因子IL-10、IL-12及C-反应蛋白均不同程度的参与了Hp感染胃炎的发生及发展,其免疫机能降低可能与IL-12免疫调节功能受损有关,细胞免疫应答可能是Hp感染的重要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