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率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酸碱平衡紊乱是造成蛋白质能量消耗、炎症、内分泌紊乱和骨代谢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好地控制并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的研究更多的聚焦于血透析前HCO3-水平,其他影响酸碱平衡的指标,如透析前后血pH值变化及其对MHD患者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MHD患者透析后与透析前血pH值变化程度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6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透中心病情稳定的162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随访时间、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B型脑钠肽、肌酐、尿素氮、尿酸、尿素清除指数(spKt/V)、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收缩压、舒张压、透析前后pH值、透析前后CO2、透析前后HCO3-。根据ΔpH中位数,将患者分为ΔpH<0.099 5组和ΔpH≥0.099 5组。对患者进行随访,1次/3个月,随访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包括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分析患者ΔpH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 最终入选142例患者,全因死亡患者39例,心血管死亡26例。ΔpH≥0.099 5组血磷、肌酐、尿素氮、尿酸、SpKt/V、透析后pH值高于ΔpH<0.099 5组,透析前pH值、透析后CO2、透析前HCO3-、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于ΔpH<0.099 5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CRP〔HR=3.736,95%CI(1.699,8.213),P=0.001〕、舒张压〔HR=0.372,95%CI(0.182,0.760),P=0.007〕、ΔpH〔HR=0.496,95%CI(0.252,0.974),P=0.042〕与MHD患者全因死亡相关;hs-CRP〔HR=2.464,95%CI(1.063,5.711),P=0.035〕、ΔpH〔HR=0.412,95%CI(0.178,0.955),P=0.039〕与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ΔpH≥0.099 5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均低于ΔpH<0.099 5组(P<0.05)。结论 MHD患者ΔpH较大,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更充分的纠正血pH值可能有助于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全军民  姚琪  陶袁  邱樑  周林丽  陈浩  俞林  吕峰  曲迪  潘金安 《浙江医学》2017,39(17):1440-1444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联合B型脑钠肽(BNP)检测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AHF患者619例,入院后测定甲状腺激素、BNP。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应用Cox风险模型、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甲状腺激素和BNP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低T3综合征(LT3S)发生率为44.4%。在(19±1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04例(32.9%)。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HR=1.033,95%CI:1.017~1.049,P<0.0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HR=0.489,95%CI:0.384~0.628,P<0.01)、BNP(HR=2.136,95%CI:1.114~4.126,P<0.01)和肌酐(HR=1.002,95%CI:1.001~1.003,P<0.05)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FT3(≤2.72pmol/L)和BNP(>2230pg/ml)的切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FT3(≤2.72pmol/L)/高BNP(>2230pg/ml)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最高(HR=7.247,95%CI:3.993~13.152,P<0.01)。结论FT3是A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FT3/高BNP患者远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治疗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ENKTCL的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SII的最佳截断值,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ROC曲线得到SII最佳截断值为796.74,曲线下面积为0.7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SII<796.74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SII≥796.74组(χ2=28.662,P<0.001),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6,P=0.384)。单因素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B症状、淋巴结侵犯、EBV-DNA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相关(P<0.05),IPI评分、B症状、淋巴结侵犯、EBV-DNA、SII均与患者的总生存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有B症状(HR=2.636)、有淋巴结侵犯(HR=2.381)、EBV-DNA≥500copies/ml(HR=2.212)均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症状(HR=2.378)、SII≥796.74(HR=2.501)均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II是影响ENKT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SII值较高的患者整体生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QTc间期和血浆脑钠肽水平与中重度心衰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QTc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中重度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300例心功能Ⅲ、Ⅳ级心衰患者的QTc和BN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死亡终点。结果至6个月随访终点,死亡63例,其中心源性猝死30例,泵衰竭死亡27例,其余6例死于非心源性因素。泵衰竭死亡组和心源性猝死组的QTc和BN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泵衰竭死亡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心源性猝死组(P〈0.05)。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QTc延长(〉440ms)和血浆BNP水平升高(〉330pg/mL)是中重度心衰患者总死亡和泵衰竭死亡的两项独立预测指标(P〈0.001),QTc延长还是这些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P〈0.001)。结论QTc延长与血浆BNP水平升高是中重度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两项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吸烟状态对其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9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血管重建术前及术后的吸烟状态分为3组:不吸烟组(n=458)、戒烟组(n=287)及吸烟组(n=148),详细记录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描述术后累计生存率,并比较吸烟状态对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约为27个月,术后吸烟率较术前吸烟率明显降低(16.57% vs.48.71%),且吸烟组患者较年轻(P<0.0l);不吸烟组患者多为女性(P<0.01),体质量指数(BMI)较小(P<0.01).吸烟组全因性死亡(1.53% vs.1.05% vs.6.76%,P=0.002)和MACCE(4.37% vs.5.23% vs.15.54%,P=0.001)的发生率较高,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吸烟是导致全因性死亡[HR=2.753,95%CI(1.695~4.473),P<0.01]和MACCE[HR=1.552,95%CI(1.049~1.754),P=0.001]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持续吸烟是导致术后发生全因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猝死中的价值.方法 将174例CHF患者按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心源性猝死分为猝死组(n=60)和非猝死组(n=114).将心率、QRS时限、Tp-Te间期、J波、fQRS波及是否发生非持续性室速作为心电图研究指标,结合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筛选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结果 两组心率、QRS时限、Tp-Te间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值、J波、fQRS波、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非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回归分析显示,Tp-Te间期、LVEF、QRS时限是CHF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其中Tp-Te间期的风险最高.随着LVEF值的降低,猝死发生率逐渐增高,但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率不成比例.结论 Tp-Te间期、LVEF、QRS时限是CHF患者猝死的预测因子.LVEF水平与猝死发生率成反比,但与VT/VF不成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与术后预后相关分析。  方法  收集恩施州中心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直肠癌患者200例;收集患者病理T、N、M分期、术前CEA值、病灶所在肠管位置、累及肠管长度(CT图像测量)、累及肠圈比例、肠周淋巴结是否阳性、环周切缘是否阳性、距离肛门距离、壁外血管是否受浸润,这几个指标为回顾性收集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复发和转移2个结果,并记录发生复发、转移、死亡时间。研究方法:用Cox多因素相关分析上述几个指标与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2个结果相关分析,并找到预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因素。总生存时间用Kaplan - Meier曲线描述复发和转移患者,并用Log-Rank检验其差异。  结果  与术后发生转移相关因素分别为N分期P = 0.001;HR = 11.22;95%CI(2.55,49.25)、术前CEA值P < 0.001,HR = 1.00;95%CI(1.002,1.006),这2个因素与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有相关性;与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相关的因素为T分期P = 0.036;;HR = 1.726;95%CI(1.03,2.87)、术前CEA值P = 0.034;HR = 1.00;95%CI(0.99,1.005)。  结论  T分期与术后局部复发有显著相关,N分期与术后远处转移有相助相关性。 术前T分期能预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术前N分期与CEA能预测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6,(1):52-58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震荡(HRT)和微伏级T波电交替(m TWA)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60例,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采用时域法检测m TWA,比较两组的差别;同时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心源性猝死,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及非猝死性心血管死亡,评估死亡组与存活组,死亡各亚组之间HRT及m TWA的差异性。结果死亡组m TWA及HRT2明显升高。其中心源性猝死亚组m TWAmax和HRT2异常较非猝死组明显升高;而06:00 m TWA(WF1/8)则以非心源性猝死组为高。COX回归分析发现,LVEDD、HRT2、m TWA(06:00 AM)为最有意义的独立致死因子;LVEDD、HRT2、m TWA(100次/分)和室性早搏数量为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异常TO/TS联合m TWA(100次/分)大于64.5 mc V则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RR,28.5(95%CI 4.2~138.5),P<0.001]及心源性猝死风险[RR,62.5(95%CI 6.2~516.5),P<0.001]。当三个危险因素均出现时其增加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居中。LVEDD大于60 mm和HRT2能更好地预测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结论当患者HRT和m TWA异常时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全因和心脑血管疾病(cardiac-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CVD)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MHD患者102例,记录临床资料、化验指标及连续10次透析前的血压数值,根据透析前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中位数(7.4%)将患者分为低SBP-CV组(3.3%~7.3%)和高SBP-CV组(7.5%~15.6%)。所有患者随访48个月,记录随访期间MHD患者死亡时间及死因。结果 与低SBP-CV组比较,高SBP-CV组中糖尿病患病比例更高,透析超滤量更大,而血肌酐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更低(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透析龄、透前收缩压、透前舒张压、血红蛋白、Kt/V以及服用降压药物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月的随访期内,102例MHD患者中死亡39例,其中CCVD死亡19例。低SBP-CV组和高SBP-CV组全因病死率分别为33.3%和4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CVD病死率分别为9.8%和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因死亡生存曲线进行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CCVD死亡生存曲线比较,高SBP-CV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SB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磷(HR=3.287,90% CI:1.469~7.357)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HR=1.026,95% CI:1.007~1.045)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同时高血磷(HR=4.175,95% CI:1.317~13.235)也是CCV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而高血肌酐水平是MHD患者全因(HR=0.996,95% CI:0.994~0.998)及CCVD (HR=0.995,95% CI:0.992~0.997)死亡的保护因子(P<0.01)。结论 高水平透析前SBP-CV可能与增加的CCVD死亡相关,但其并不是CCV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而高血磷是全因死亡和CCV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血肌酐是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0.
何云  李小红  张燕  肖庆  杨小玲  丁娟  陈国柱  周音频  吴凤 《西部医学》2022,34(11):1673-1678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S/V)治疗射血分数降低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5月~2019年10月重庆4个研究中心心血管内科射血分数降低的ADHF患者,根据临床处方信息患者被分为S/V组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组(ACEI/ARB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医生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血压滴定药物剂量,随访至出院后12个月。主要有效性终点是心源性死亡和心衰(HF)住院发生率,次要有效性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全因住院发生率。安全性终点肾功能损伤、高钾血症、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和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结果 筛选期共纳入758例,根据入排标准排除127例,631例纳入倾向性评分,最后502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S/V组和ACEI/ARB组各251例。S/V组和ACEI/ARB组患者主要疗效性终点心血管死亡和HF住院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2.3%(HR:0.687; 95% CI:0.493~0.958; P=0.027),其中心血管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8%和10.4%(HR:0.444; 95% CI: 0.235~0.840; P=0.017),HF再住院发生率分别为18.7%和21.9%(HR:0.845; 95% CI:0.573~1.247; P=0.398);次要疗效终点全因死亡和全因住院发生率分别为35.1%和38.2%(HR:0.891; 95% CI:0.668~1.191; P=0.4.37),其中全因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8%和11.6%(HR:0.396; 95% CI:0.214~0.731; P=00005),全因住院发生率分别为30.3%和26.7%(HR, 1.168; 95% CI:0.841~1.622; P=0.352)。安全性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与ACEI/ARB相比,S/V治疗可降低射血分数降低的ADHF患者1年心源性死亡和心衰住院复合终点,并且其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方毅  陈家林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41-42,4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52例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心律及起搏器功能分为三组进行观察:持续性房颤CRT组8例,窦性心律CRT组40例和窦性心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组4例,观察患者术后的转归情况,以及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2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为4~57个月,平均(38±10)个月,总病死率为32.7%(17/52)。心脏性死亡14例,占82.4%,其中6例为心力衰竭恶化,8例为心脏性猝死(SCD);其余3例为非心脏性死亡。持续性房颤CRT组5例死亡;窦性心律CRT组12例死亡;窦性心律CRT-D组均无死亡;三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病死率(62.5%)较无肾功能衰竭者(19.4%)高(相对危险度为4.302,95%CI为1.598~5.889,P〈0.01)。结论心脏性死亡是CR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和SCD。CRT-D和CRT患者之间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律患者接受CRT较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显著的获益,另外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CRT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周振宇  陈世蓉  刘涛  陈勇 《西部医学》2012,24(9):1746-1747,1750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效果。方法将9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58例)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38例),其中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又分为高位间隔组(25例)和低位间隔组(13例)。测量各组术前、术后完全起搏的QRS时限(QRSd)、术后完全起搏的QRSd与术前QRSd的差值(ΔQRSd)。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完全起搏时QRSd短于右室心尖起搏组[(139±8.6)ms vs(156±15.4)ms,P〈0.001],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ΔQRSd〈右室心尖起搏组[(39±10.9)ms vs(57±13.2)ms,P〈0.001]。高位间隔组与低位间隔组术后、术前QRSd、ΔQR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比右室心尖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CRT植入前后碎裂QRS(fragmented QRS,fQRS)特征与CRT应答之间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接受CRT植入的心力衰竭患者,分别采集患者CRT植入前和植入后6个月的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图像并分析其与CRT应答的关系。  结果  研究纳入108例患者(其中男性78例,占总人数的72.2%),平均年龄(56.5±11.9)岁。共有75例患者(69.4%)对CRT有应答,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从(30.71±1.92)~(50.61±2.57),P < 0.001],左室舒张末容积显著(LVESV)降低[从(195.26±78.79)~(156.55±84.44),P < 0.001]。CRT植入后,有应答患者心电图中有fQRS导联的数量未改变[CRT植入前后分别为(6.25±2.68) vs (6.03±2.54),P = 0.571],无应答者心电图中fQRS导联数量显著增加[CRT植入前后分别为(6.18±2.20) vs (7.36±2.61),P = 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QRS时限的降低和CRT植入后fQRS导联数量的减少是CRT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CRT植入后含fQRS导联的数量增加是CRT无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除QRS宽度及形态以外的心电图特征有助于评估在心力衰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CRT植入。  相似文献   

14.
张兰  王天巨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05-1307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4月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患者6例,其中1例为持续性房颤,5例为窦性心律。优化AV间期及VV间期等参数,随访(6±2.3)个月,观察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QRS时限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返流及左/右心室不同步等心脏超声参数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后,心功能分级与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临床症状减轻,6 min步行距离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二尖瓣返流减少,左/右心室不同步改善。1例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后2周死亡。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对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选择植入心脏再同步加除颤功能的起搏器治疗,既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又能预防猝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CRT、轻度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篇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轻度心力衰竭经CRT治疗后,患者全因病死率的OR为0.78(95%CI 0.63~0.97,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的OR为0.62(95%CI为0.53~0.7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因心脏病再住院发生率的OR为0.67(95%CI 0.52~0.86,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耐量(peak VO_2)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为0.39(95%CI-0.17~0.95,P=0.17)。心室重构指数LVEDV的均数差(MD)为-36.01(95%CI-42.71~29.60,P<0.01),LVEF的MD为1.34(95%CI 0.60~2.09,P<0.01)。结论对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如果伴有QRS时限延长和明显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CRT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全因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因心脏病再住院的次数,还可明显逆转左室重构,但患者运动耐量未发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 募集205例ICM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并检测患者心电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尿钠肽(BNP)水平,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0.5 ~4年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情况,分析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LVEF值、BN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SCD发生的关系.另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Tc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9%(1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 27例(13.2%),与健康对照比较,病例组心电图QTc明显延长(P<0.05).随访结果标明,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患者(≥120 ms) SCD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20 ms患者(35.1%和17.5%,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组SCD发生率亦较BNP正常组高(24.8%和11.0%,P<0.05).随着LVEF值降低,SC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M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和血浆BNP明显升高与SCD发生相关,可作为预测SCD发生的高危因素,但与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 fQRS)对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无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0例患者,按心电图是否有fQRS分为fQRS组和无fQRS组。 CRT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纽约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分级改善Ⅰ级以上或左室射血分数( LVEF)增加≥5%作为CRT有反应的标准,未达到该标准或患者心源性死亡定义为CRT无反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QRS对CRT无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① fQRS组较无 fQRS 组 CRT 无反应发生率高(52.6% vs 18.7%,P<0.01)。②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fQRS是CRT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QRS对CRT无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李飞  李晓莉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78-479,484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6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10.2±6.3个月,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6例CHF患者植入CRT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心功能NYHA分级,从~级改善为~级,QRS时限从158.6±31.8ms缩短至129.5±30.2ms(P<0.05),LVEF从0.28±0.05提高至0.35±0.05(P<0.05),LVEDD由术前71.93±10.79mm降至术后65.55±12.35mm(P<0.05)。结论:CRT结合药物优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