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漏斗胸微创矫正术(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择期行胸腔镜Nuss手术患者168例,男130例,女38例.收集患者联系方式、人口学资料、术前合并症、漏斗胸严重程度分级、神经阻滞情况、手术时间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或家属完成术后慢性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择期行后入路脊柱侧弯矫形术206例患者资料,男88例,女118例,ASAⅠ—Ⅲ级,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发生CPSP将患者分为两组:CPSP组(n=76)和无CPSP组(n=130)。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并通过电话随访获取患者CPSP以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如内固定松动、连接棒断裂、螺钉拔出等)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有76例(36.9%)患者发生CPS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VAS疼痛评分>3分(OR=5.794,95%CI 2.224~15.097,P<0.001)、融合椎体数增加(每增加1个单位,OR=1.525,95%CI 1.256~1.853,P<0.001)、术后72 h VAS疼痛评分>3分(OR=3.022,95%CI 1.360~6.715,P=0.007)以及术后3个月内有并发症(OR=5.424,95%CI 1.058~27.800,...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以期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3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患者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1年内发生慢性疼痛的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疼痛组和未发生疼痛组,筛选出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有27例患者发生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2.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体质指数(BMI)、复发疝、术后切口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β=1.82,OR=6.17,95% CI:1.34~28.46,P=0.020)、BMI≥24 kg/m2(β=1.04,OR=2.82,95% CI:1.09~7.32,P=0.034)、复发疝(β=1.73,OR=5.65,95% CI:1.88~17.02,P=0.002)、术后切口并发症(β=1.43,OR=4.16,95% CI:1.53~11.33,P=0.005)是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女性、BMI≥24 kg/m2、复发疝、术后切口并发症是腹壁切口疝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行切口疝修补术时要充分评估,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择期行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的患者161例,男75例,女86例,年龄≥18岁,ASAⅠ—Ⅲ级。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以及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NPQ)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慢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情况。根据NRS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CPSP组(NRS≥1分)和无CPSP组(NRS=0分)。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以及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患者发生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CPSP的患者有63例(39%),其中中重度疼痛(NRS≥4分)40例(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疼痛(OR=3.670,95%CI 1.034~13.025,P=0.044)以及术后应用阿片类药物(OR=2.357,95%CI 1.103~5.036,P=0.027)是发生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合并疼痛以及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是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患者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进行子脊柱手术的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依据是否合并慢性疼痛,分为有慢性疼痛组(44例)与无慢性疼痛组(76例)。分析术后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分级状况,选择χ2检验对临床资料实施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4例术后慢性疼痛患者中,32例为轻度疼痛,占比72.73%,9例为中度疼痛,占比20.45%,3例为重度疼痛,占比6.82%;单因素分析显示,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焦虑与抑郁、术前中重度疼痛、术后3 d VAS评分>3分、出现并发症、体重较重、手术时间长、融合椎体数较多为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中重度疼痛、术后3 d VAS评分>3分、出现并发症、融合椎体数较多为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VAS评分大于3分、融合椎体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74例)和非呼吸衰竭组(54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1%(38/618),呼吸衰竭发生率12.0%(74/618)。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为17.6%(13/74),非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4.6%(25/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4,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5)、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P=0.014)、射血分数(EF)<50.0%(P=0.003)、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8)、复合手术(同期CABG、主动脉根部置换或射频消融迷宫手术P=0.000)、二次手术(P=0.012)、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手术(P=0.003)、二次手术(P=0.010)、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12)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3 397例临床资料,提取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脑血管疾病史、手术时间、心肺转流(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连续有创动脉血压值、术中出血量、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入ICU时Hb、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值、呼吸机使用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左心室射血指数(LVEF)等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POD的相关性。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临床指标筛选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模型列线图,计算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有186例(5.48%)患者术后出现谵妄。与非谵妄患者比较,谵妄患者年龄、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病史比例、术中低血压比例、术中血压变异率、术中丙泊酚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乳酸值、术后白细胞显著增高的比例、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50%)的比例以及术后应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比例明显增加(P<0.05),手术时间和CPB时间、术中低血压时间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氧合指数和Hb明显降低(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脑血管疾病史、手术时间长、术中血压变异率大、术后Hb<100 g/L、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心脏手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这些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AUC为0.932(95%CI 0.897~0.967),敏感性78.2%,特异性93.5%。
结论 老年、脑血管疾病史、手术时间、术中血压变异率、术后Hb<100 g/L、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心脏手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心脏手术后谵妄的发生,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术后7d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睡眠障碍史、圣路易斯大学精神状态(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SLUMS)评分、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及术后3d内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等情况;麻醉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等;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椎功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者31例,未发生谵妄者221例,术后谵妄发生率1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入住ICU、术后低氧血症等13个因素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BMD、手术入路、ASA分级、术前和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2.844,P=0.031)、脑卒中病史(OR=3.476,P=0.012)、帕金森病(OR=18.815,P=0.003)、肺部疾病(OR=7.213,P=0.000)、睡眠障碍史(OR=3.010,P=0.025)、SLUMS评分≤21分(OR=4.529,P=0.012)、术后进入ICU(OR=4.131,P=0.005)是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史、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21分、术后进入ICU是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常常被医务工作者所忽视,然而研究显示多数手术患者认为术后疼痛难以接受,约40%患者感到其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有文献报道,女性患者发生CPSP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2],而剖宫产术是住院女性患者最常见的手术,其术后出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外科手术后出现的术后急性疼痛(acute post-surgical pain,APSP)大多随着创伤的愈合而消失,但部分患者会转变为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文献报道CPSP流行病学差异较大,目前尚没有明确、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目的 加强对CPSP的认识,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 内容 简述CPSP流行病学、风险因素、预防措施和临床治疗. 趋向 随着对CPSP研究的深入,CPSP的预防和治疗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最终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术后疼痛的高危因素,对术后早期疼痛的发生几率及严重程度做出预测.方法 选择本院手术患者2 859例,采用Logistic多项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构成评分系统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确定预测不同术后疼痛发生率的分值界点;采用Kappa检验比较评分系统预测的术后疼痛发生率与实际疼痛发生率的一致性.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术前焦虑评分、术前心率、手术类型、手术切口大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为影响术后疼痛的高危因素;术后VA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是0.90±0.01(P<0.01);疼痛评分在2.5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8.9% ;Kappa指数为0.54.结论 术后疼痛预测模型简单实用,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BackgroundThere is significant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pain experienced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increased postoperative pain in women undergoing cesarean delivery under neuraxial anesthesia with neuraxial morphine.Methods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was conducted (June 1, 2013 to August 25, 2015).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weighted area-under-the-curve (AUC) of pain scores within 48 h of surgery, as mild (weighted AUC 0–3), moderate (4–6) or severe (7–10) pain. We evaluated potential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variability in pain, including patient demographics, comorbidities, obstetric history, and surgical details.ResultsA total of 1899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Pain was mild in 896 patients, moderate in 895, and severe in 108 patients. In the multivariabl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ain severity: history of chronic pain (OR 4.12, 95% CI 1.15 to 14.75]), current tobacco use (2.52, 1.17 to 5.44), pre-existing anxiety (1.93, 1.21 to 3.07), receipt of intra-operative intravenous ketamine or fentanyl (1.56, 1.21 to 2.01), and repeat cesarean delivery (1.54, 1.18 to 2.02). Being of non-Black race and having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pain severity (OR 0.44, 95% CI 0.31 to 0.62 and 0.51, 0.39 to 0.68,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model was 56%.ConclusionsCertain patient and procedural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reported postoperative pain. Patients with those factors may require a more targeted analgesic strategy for post-cesarean delivery pain contro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或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研究的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前慢性腰痛、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疼痛时长、腿痛VAS评分、术前腰椎JOA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目、手术节段、术者、出血量、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78例,成功随访147例,失访31例,随访率为82.58%,随访时间6~39个月(19.14±9.33个月)。年龄19~77岁(49.68±11.76岁)。其中围绝经期者63例(42.86%),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3例(22.45%)。术后慢性腰痛者53例(36.05%)。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有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慢性腰痛、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经PSM分析发现,研究组(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非围绝经期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与未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110例,男91例,女19例,年龄≥18岁,BMI 15~30 kg/m2,ASA Ⅱ或Ⅲ级。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诊断CPSP将患者分为两组:非CPSP组和CPSP组。单因素分析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切除术CPSP的影响因素。采用回归系数以及常数项构建肝切除术CPSP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
结果:有42例(38%)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CPS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 kg/m2是发生CPSP的保护因素,手术时间≥3 h、术后1 d白细胞计数≥13×109/L、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4分是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的AUC为0.86,敏感性73.8%,特异性79.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
结论:BMI≥25 kg/m2是肝脏切除术发生CPSP的保护因素,手术时间≥3 h、术后1 d白细胞计数≥13×109/L、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4分是肝脏切除术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