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温对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2020年山东生态队列平邑县子队列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数据及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对全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间的差异。结果:2013-2020年共观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50 427例,纳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病人42 014例,日均发病数为14例。日均气温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呈非线性关系。高温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的增加有关,且高温对其发病存在即刻效应和滞后效应,高温在0~10 d滞后的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1.433(95%CI:1.079~1.902)。低温和较低温对于全人群在特定累积时段存在一定保护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作用减弱,低温和较低温在0~10 d滞后的合并RR分别为0.618(95%CI:0.455~0.840)和0.712(95%CI:0.608~0.83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对男性、≥65岁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害较大,高温累积滞后10 d时,男性组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达到最大,RR值为1.678(95%CI:1.193~2.36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最低发病温度为17 ℃,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最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最低发病温度17 ℃,高温(32 ℃)和中间温度(26 ℃)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最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18岁、19~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CI)值分别为2.30(1.53~3.13)、2.45(1.65~3.30)、2.41(1.59~3.28)、2.54(1.40~3.79)、1.82(0.41~3.43)、1.98(1.11~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CI)值分别2.93(1.38~4.69)、3.08(1.48~4.9)、3.26(1.60~5.16)、3.12(1.06~5.56)、1.94(0.73~5.39)、2.31(0.54~4.36)、2.06(0.02~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 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 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 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 19 122/35 073)人次,性别缺失1 244(3.55%, 1 244/35 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 ℃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 CI of RR: 0.938 3~0.965 3),男性3.10%(95% CI of RR: 0.949 2~0.989 1),女性4.09%(95% CI of RR: 0.940 7~0.977 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 CI of RR: 1.006 6~1.024 3),男性为1.80%(95% CI of RR: 1.005 3~1.030 9),女性为1.51(95% CI of RR: 1.003 2~1.027 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 ℃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温对定西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 利用定西市2018至2019年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以及农村居民每日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与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定西市气温与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暴露反应曲线近似一个倒“U”形,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的暴露反应曲线形状基本类似,但气温阈值各不相同。低温(-7 ℃)和较低温(0 ℃)对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存在累计滞后效应。低温(-7 ℃)累积滞后7 d时,RR值最大,为1.121(95% CI=1.002~1.255);较低温(0 ℃)累积滞后14 d时,RR值最大,为1.198(95% CI=1.123~1.278);较低温(0 ℃)在累积滞后14 d时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住院人数的RR值分别为1.034(95% CI=1.003~1.077)和1.039(95% CI=1.004~1.066);较高温(17 ℃)和高温(21 ℃)对缺血性心脏病均在当天RR值最大,分别为1.148(95% CI=1.092~1.206)和1.176(95% CI=1.096~1.261);较高温(17 ℃)和高温(21 ℃)对心律失常累积滞后效应均在当天最大,RR值分别为1.071(95% CI=1.001~1.147)和1.112(95% CI=1.011~1.223);较高温(17 ℃)和高温(21 ℃)对脑血管疾病累积滞后效应在当天最大,RR值分别为1.084(95% CI=1.025~1.145)和1.094(95%CI=1.013~1.182);未发现气温对心力衰竭住院人数的累积滞后效应。分层分析显示低温(-7 ℃)和较低温(0 ℃)对女性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有影响,但仅较低温(0 ℃)对男性有影响;高温对女性的累积效应高于男性,相比于男性,气温对女性的影响更大,<65岁人群较≥65岁人群对低温和高温更敏感。结论 气温变化会增加定西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温度对不同病因、性别及年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影响有差异,居民应注意气温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女性、<65岁和缺血性心脏病等重点人群在气温发生变化时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5.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meta分析以及队列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后建立预测模型。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PubMed、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提取了每个研究的卒中后癫痫风险因素的RR及其95%CI,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生成了各研究的RR和95%CI的汇总估计。根据合并RR及其对应的95%CI计算各危险因素的β系数。将β系数乘以10并四舍五入最终建立模型。结果:确定了10篇文章最终纳入本文荟萃分析,总共病例数为141 948例,卒中后癫痫数为3 702例。最终风险预测模型中包含的风险因素是梗死面积(RR 4.67,95%CI 1.41~15.47;P=0.01)、卒中复发(RR 2.48,95%CI 2.01~3.05;P<0.000 01)、卒中病因(RR 1.70,95%CI 1.34~2.15;P<0.000 01)、卒中严重性(RR 1.53,95%CI 1.39~1.70;P&...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归因风险评估分析气温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补充公共卫生学方面的证据。 方法 收集济南市2007~2013年逐日气温与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逐日死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分析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并进一步探索气温对敏感人群的风险。 结果 济南市日均气温与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累积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近似呈U型;由气温导致的归因风险比例分别为13.2%(95%CI: 9.6~16.8)/17.0%(95%CI: 12.6~20.8)/27.8%(95%CI: -2.5~50.5)。低温对女性、老年人和教育水平较低者影响较大。 结论 高温或低温均可增加人群不同疾病死亡风险,但是低温效应的归因比例高于高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亚男性饮酒和卒中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PM  Dosieah S  Luo NS  Huang ZB  Lin YQ  Wang J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0):2834-2838
目的 系统评价源自于中、日、韩关于饮酒和卒中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东亚男性饮酒和卒中及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等数据库,纳入符合入选条件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记录研究来源国家、研究对象例数、性别、年龄(均数或中位数及间距)、随访期限、饮酒量(g/d)、与饮酒相关的卒中或死亡相对风险(RR)及95%可信区间(CI)等.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以RR作为评价饮酒量与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效应指标.结果 共纳入17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样本量最小1 322人,最大108 461人,9项研究报道了全因死亡;7项报道了缺血性卒中、7项报道了出血性卒中.随访期间4.1~19.0年.分层比较显示每日饮酒量≤20、21~40、41~60、>60 g/d的各组与不饮酒者比较,缺血性卒中风险(RR及95%CI)分别为0.85(0.78~0.93;P=0.0002)、0.94(0.79~1.11;P=0.46)、1.08(0.86~1.37;P=0.50)和1.24(0.96~1.59;P=0.10);出血性卒中风险分别为0.92(0.75~1.12;P=0.40)、1.11(0.96~1.28;P=0.17)、1.20(0.92~1.56;P=0.18)和1.74(1.32~2.28;P<0.01);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为0.83(0.75~0.91,P=0.01)、0.93(0.87~0.99,P=0.03)、1.01(0.95~1.07;P=0.86)和1.32(1.29~1.36;P<0.01).结论 在东亚男性人群中,少量饮酒(≤20 g/d)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过量饮酒使卒中(尤其是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适量饮酒的范围应每日酒精量不超过40g.  相似文献   

9.
背景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是指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但针对该人群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2016年12月-2017年6月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社区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作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采用《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社区、乡镇人群追访干预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测试,并在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其基本测量指标(如身高、体质量、颈围、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以PSQI总分>7分作为低睡眠质量,PSQI总分≤7分作为正常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讲解,由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口述作答,调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依据“8+2”项脑卒中影响因素及判定标准对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 761份,回收有效问卷4 7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共373例受试者存在低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0,95%CI(1.018,1.043)〕、性别〔OR=1.478,95%CI(1.116,1.957)〕、婚姻状况〔OR=1.044,95%CI(1.005,1.085)〕、退休情况〔OR=2.402,95%CI(1.758,3.281)〕、饮酒情况〔OR=1.395,95%CI(1.157,1.681)〕、饮食情况〔OR=1.411,95%CI(1.221,1.630)〕、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OR=1.484,95%CI(1.176,1.873)〕是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问题不可忽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退休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是该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基线总胆固醇(TC)是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 探究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基于开滦研究队列,选取2006年度TC资料完整且既往无脑卒中病史的基线观察人群(n=95 943),根据TC水平分为理想水平组(TC≤5.2 mmol/L,n=59 065)、边缘升高组(5.2 mmol/L6.2 mmol/L,n=10 548),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单次TC测量值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选取其中2008、2010年度TC资料完整且2010年度前无脑卒中病史者(n=51 394)作为重复测量观察人群,随访(6.77±1.00)年,每年收集1次新发脑卒中事件发生情况,依据TC纵向轨迹分为低-稳定组22 116例(43.03%)、中-稳定组24 441例(47.56%)、高-稳定组4 837例(9.4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在基线观察人群中,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性别等影响因素后,与理想水平组相比,高胆固醇血症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13(1.03,1.23)、1.21(1.11,1.33)、0.80(0.65,0.99)。随访期间,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均随TC纵向轨迹的增高而增高(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等影响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1(1.08,1.35)、1.32(1.11,1.57),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5(1.09,1.43)、1.34(1.05,1.72),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H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校正2010年度TC水平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1(1.07,1.37)、1.33(1.05,1.67),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8(1.13,1.44)、1.44(1.20,1.72),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H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度TC水平对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TC测量值升高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新发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TC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新发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无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1.
延伸卒中单元: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文献类型 治疗。 2证据水平 1b。 3文献来源 ①Indredavik B, Fjtertoft H, Ekeberg G, et al.Benefit of an extended stroke unit service with earlysupported discharg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troke, 2000,31:2989-2994.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全球脑卒中发病风险最高的国家,虽然近1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励精图治,但脑卒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医学素养较低、医疗环境复杂、卒中中心布局欠佳、医院脑卒中救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及时就医或及时诊治.因此,建设区域卒中联盟是脑卒中防治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探索脑卒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对卒中危险因素、自身卒中风险、卒中预防的认知情况.方法 2012年1-8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方式,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500例有卒中危险因素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要求患者回答卒中危险因素、自身是否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卒中预防措施等,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完成调查问卷467份.其中,46.3%的患者能正确回答至少1个卒中危险因素,15.5%能回答≥3个.回答卒中危险因素中比例最高的分别为高血压(39.4%)、高脂血症(17.1%)及糖尿病(14.6%).44.8%的患者意识到自己存在卒中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脂血症、心脏病、既往卒中病史与卒中风险认识水平独立相关.55.2%的患者认为卒中能够预防.卒中预防措施中提到最多的是合理饮食(29.3%)、适当锻炼(28.5%)、避免情绪激动或跌倒(18.4%).结论 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高危患者缺乏对危险因素、卒中风险及卒中预防措施的认识,有必要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对卒中预防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风是包括大脑缺血性中风,大脑出血性中风(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性中风(SAH)在内的一类神经系统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制作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是研究中风损伤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载体,损伤位置、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脑血流量变化,都可以用来评估模型对于各种治疗方法的潜力。本文将对小鼠的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模型的制作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介绍几种小鼠中风模型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亚胺培南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SAP患者72例.在给予患者卒中相关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胺培南1.0 g+0.9%生理盐水100mL,每8小时注射1次,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比较治疗2周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CT变化,并进行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期间死亡病例12例,存活60例.给予亚胺培南治疗后2周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胸部CT显示炎性渗出病灶及渗出胸水较治疗前吸收好转,72例患者痊愈55例,显效5例,无效12例,总效率83.33%.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提示吞咽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病史均与疗效呈负关联.结论 亚胺培南治疗SAP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68例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56例(82.4%)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其中以ST—T变化(48.5%)和窦性心动过速(42.6%)最为多见。不同发病时间和发病部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性质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并且与脑卒中的发病时间和发病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中风与应激性高血糖5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3例急性中风患者所出现的应激性高血糖与其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出血性中风组病人入院后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组,其血糖值与其死亡率呈正相关。血糖值≥8.33mmol/L者,死亡率高达85.71%,而小于此值者,死亡率为12.82%。应激性高血糖的机制可能是对严重疾病的应激反应,导致对抗胰岛素的内分泌物质释放过多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完善"卒中单元"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研究完善"卒中单元"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186例,选用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在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失状态进行评分,并用卡方检验进行了统计学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显著高于对照组(68.5%)(Р〈0.05).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两组经χ2检验差异不显著,Ridit分析发现两组区间重叠极少;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组有效率(92.5%)与对照组(67.2%)相比差异非常显著(Р〈0.01).结论:完善卒中单元是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措施,能显著改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组早期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后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