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非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门诊实践情况。方法 对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育新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简称育新社区站)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机构资料查阅、现场观察、患者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机构的组织框架、健康档案、成本核算、医患关系深度等相关数据。结果 育新社区站的全科门诊实践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社区建档团队→慢性病管理门诊→全科门诊,2013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全科门诊的医患关系深度得分为(28.7±6.3)分,高于其他门诊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老年人的签约率和活档率分别高达78.0%和100.0%,慢性病患者的活档率排序依次为:脑卒中100.0%、冠心病100.0%、糖尿病40.8%、高血压36.4%、其他慢性病26.9%。结论 对于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说,如何在高质量社区医疗服务和成本效益之间找寻良好平衡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性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和付费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门诊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信、效度,并进一步探讨门诊医患关系深度的影响因素,为该量表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在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所属的专科门诊、社区门诊和全科慢病管理门诊就诊的1 042例患者。采用研究组翻译汉化的“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并对其中67例患者进行重测信度调查。医患关系深度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31,重测信度系数r为0.988,从8个条目中可提取2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79.85%。门诊性质、年龄、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是医患关系深度得分的影响因素;医患关系深度得分比较全科慢病管理门诊患者>社区门诊患者>专科门诊患者,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越高,医患关系深度得分也越高。结论 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受门诊性质、患者年龄、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的影响,可用于评估我国各类医疗机构(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部门,比如门诊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患关系水平,我国的全科医生和政策制定者们应该更加意识到“连续性照顾”的重要性,了解到全科医学在改善医患关系和促进卫生保健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1例风湿免疫病患者的门诊就诊过程,探讨风湿免疫病的全科诊疗思路,并进一步分析全科医生的职责以及全科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未来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对全科医学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目的 分析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现状。方法 2022年4—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75名作为测评对象。测评人员作为同行者参与门诊患者就诊全过程,按照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对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测评。将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前期接受测评的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性别、任职方式,以及就职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性,并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与美国通科医生的SEGUE总得分。结果 75名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为12~24分,平均总得分为(17.8±2.6)分;在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0.9)、(6.5±1.7)、(3.1±1.1)、(2.6±0...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身体功能衰退及疾病进展,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和医疗事务的沟通决策能力有所下降,对将来临终意愿表达造成一定影响,尽早对老年患者开展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将会保障其医疗决策自主权。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ACP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阶段现状,对ACP推广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调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相关行为现状、行为改变阶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5—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的41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中文版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参与问卷(ACPES)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所处ACP行为改变阶段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84份(93.7%)。部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已有ACP相关行为,其中42例(10.9%)患者和家人/亲友谈论过医疗决策代理人,39例(10.1%)患者和家人/亲友谈论过医疗照护,23例(6.0%)患者和决策代理人谈论过决策灵活性,12例(3.1%)患者询问过医生问题,没有人全部参与4项主要ACP相关活动。292例(76.0%)患者处于行为改变前意识阶段,92例(24.0%)患者处于行为改变思考阶段。不同一般情况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ES知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自评疾病严重程度、近5年住院经历、近5年做医疗决定经历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ES思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近5年住院经历、近5年做医疗决定经历是老年慢性病患者ACPES思考阶段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部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已有ACP相关行为,且对ACP行为有一定的思考,建议医护人员在开展ACP健康教育时,将ACP看作由多个行为组成的持续过程而非单一行为,并与患者已有的ACP相关行为结合,引导其理解整个ACP行为过程,制定与行为阶段匹配的针对性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凡  盛春风  高臻  蒋炯  刘君  张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6):4493-4497
呼吸门诊综合诊疗中心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级诊疗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呼吸专科与社区全科相互转诊的过渡桥梁。本文介绍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级诊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叙述了呼吸门诊综合诊疗中心在呼吸系统慢病分级诊疗中的临床意义:(1)对社区全科医生早期筛查患者进行明确诊断,提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率,确保诊断的准确性;(2)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初治患者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对复治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升级或降级提供指导建议;(3)推广雾化吸入治疗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及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4)开展全科医生培训,提高社区全科医生肺功能仪、无创机械通气、家庭氧疗及呼吸康复训练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能力等。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呼吸门诊综合诊疗中心的场地设施、人员配备以及相关诊疗规范。  相似文献   

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需求及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患者的需求及发展策略。方法对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患者就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医科门诊人次为全科门诊的21.4%,患者平均年龄比全科门诊高3.4岁(中医科为66.9岁,全科为63.5岁)。中医科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结论中医科存在就诊患者数量较少,占优势的病种少,对运动系统疾病的诊疗具有优势,而老年患者接受度较高。其发展策略:①发展社区适宜中医诊疗技术,在更多的领域形成中医优势项目,提高中医服务质量;②注重老年病的防治工作,运用中医特色医疗手段和养生保健技术,在社区老年人常见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娄蓉蓉  陈亮  李强  周敬  祝墡珠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9):2484-2488
背景 目前我国儿科医疗的“供需矛盾”正逐渐凸显,全科儿科的发展是最有可能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张的突破口。在嘉定区,社区儿科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在此背景下,为了合理配置儿童医疗资源,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占用儿童专科医院资源的难题,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原卫生计生委开展了“全科医师儿科临床适任能力培训”项目。目的 调查第一批“上海市嘉定区全科医师儿科临床适任能力培训”项目对该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儿科门诊的影响。方法 2018年1-3月,采用自主设计问卷对14名参培“上海市嘉定区全科医师儿科临床适任能力培训”项目的全科医生和社区其余未参培的部分全科医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社区开展儿科门诊后的现状及全科医生对儿科培训的建议。结果 共发放问卷207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其中参培全科医生14名,未参培全科医生193名。50.0%(7/14)的参培全科医生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儿科门诊接诊,78.6%(11/14)能够掌握一些儿科常见危重症的急救处理,71.4%(10/14)认为已掌握了儿科用药规律。参培全科医生和未参培全科医生拟开展儿科诊疗的方式意愿、拟开展儿科门诊的时间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儿科开展后,多数社区接诊量均小于5人次/半天。64.3%(9/14)的参培全科医生愿意参加更多儿科培训。结论 参培全科医生认为参加培训后开展社区儿科门诊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当前实践中仍存在儿科接诊经验不足、儿科药物及检验缺乏、儿科门诊就诊量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背景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可行路径。相关研究表明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但这一模式能否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目的 探讨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患者体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10月郑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单纯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模式(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北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两社区各随机抽取签约居民500人。采用Picker患者体验量表(PPE-15)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者体验各维度得分及总体评价。分析与总体评价强相关的具体患者体验指标,提取两组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公因子。结果 两组签约居民的年龄、性别、参保类型、健康自评状况、有无慢性病均无差异(P>0.05),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在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2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01),而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这一维度的得分低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两组签约居民在情感支持、尊重患者的偏好、生理舒适3个维度的得分无差异(P>0.05)。4个维度(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情感支持、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的患者体验与签约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强相关。15个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可归为交流沟通、情感支持、服务连续、信息传递、尊重患者权利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69%。结论 医联体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家人与朋友共同参与,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但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趋于完善,但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不足仍是当前人才队伍的困境。在国内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内容中,临床思维起到“串联”各项能力的“中枢”作用,是全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的关键。为了培养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同济大学开设了全科方向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全科临床诊疗思维》,课程以米勒金字塔理论为框架,设计了核心模块、案例模块和实践模块“三大模块”,充分体现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特征。核心模块包括了问诊能力、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医患沟通内容;案例模块包括了未分化疾病、慢性病管理、多病共存、心身疾病和健康管理内容;实践模块包括了接诊实践与病历书写等内容。课程共32个学时,授课形式多元化,包含理论课、讨论课、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和实践课。课程评估则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形式,分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患沟通和SOAP(subjective,objective,assessment,plan)病历书写4个考站。相较于以往课程设计与基层社区实际工作相割裂的情况,本课程充分体现全科特色,有助于授课对象训练全科临床诊疗思维,从而提高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1.
申颖  左延莉  李虹  孔燕  韦思羽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2):2719-2723
目的 了解广西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基本医疗工作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在南宁市、柳州市和桂林市共抽取54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全部在岗全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5-7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医疗工作现状调查表》对全科医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临床工作现状、医患关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0%。结果 34.4%(64/186)的全科医生基本医疗工作量占日常工作量≤49.99%,37.1%(69/186)基本医疗工作量占日常工作量50.00%~79.99%,28.5%(53/186)基本医疗工作量占日常工作量≥80.00%。186例全科医生中,156例(83.9%)曾转诊患者到上级医院,30例(16.1%)从未进行过转诊。全科医生主要转诊原因包括:缺乏诊疗设备(84.6%,132/156)、缺乏诊疗技术(73.1%,114/156)、缺乏诊疗人员(30.1%,47/156)。15.0%(28/186)的全科医生认为现有诊疗技术完全能满足目前岗位需求,68.3%(127/186)认为现有诊疗技术基本能满足目前岗位需求,5.4%(10/186)认为现有诊疗技术不太能满足目前岗位需求,11.3%(21/186)认为现有诊疗技术完全不能满足目前岗位需求。16.4%(27/165)的全科医生有医疗纠纷;70.9%(117/165)的全科医生有固定患者;72.1%(119/165)的全科医生认为医患关系很紧张和紧张。结论 基层全科医疗工作的开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全科医生临床技能不足、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技术并转变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面对逐渐增长的医疗需求和日益沉重的慢性病负担,实现对社区多重慢性病的管理将逐渐成为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及全科医疗环境探索阶段得以持续取得积极效果的挑战之一。本文总结国内外对多重慢性病管理的现况及研究进展,从“全科医疗团队培养及环境准备关键三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享决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多重慢性病管理模式,来探索我国社区多重慢性病的管理策略,为全科医疗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医患共享决策(SDM)是基于最佳临床证据,结合患者的个人偏好、价值观联合进行决策的过程。SDM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对促进临床SDM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DM评估工具在国外已有成熟发展,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 在已有系统综述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SDM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梳理及更新,为我国有关人员在不同临床条件下选用及开发SDM评估工具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1月系统检查PubMed(2017年9月-2018年12月)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建库至2019年1月)中与SDM评估工具相关的文献,获取与SDM评估工具的基本特征及信效度相关心理测量特性等信息。结果 检索到符合标准文献12篇,包括15个评估工具,结合之前SDM相关评估工具的系统综述总结的50个工具和1个观察患者参与医疗决策量表(OPTION)工具网站发现的工具,共66个SDM评估工具,根据工具应用对象不同,可分为患者视角(46个)、医生视角(4个)、观察者视角(13个)及多视角(3个)的评估工具。其中患者视角的SDM评估工具的内容维度包括患者参与决策前、患者参与决策过程、患者参与决策后,医生视角的SDM评估工具包括医生评价患者参与决策和医生在医疗决策中的满意度,观察者视角的SDM评估工具是第三方对医生决策和患者参与决策的评价,多视角评估工具是从医生、患者或观察者中至少两方的视角对同一个决策过程的患者参与决策程度进行评价。结论 随着患者参与临床决策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我国学者引进或构建SDM评估工具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立足于多个视角的SDM评估工具构建及汉化需进一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分级诊疗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上海市浦东医院联合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率先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统筹门诊,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本文总结了该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医联体内畅通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全科医生制度的推出,各地都在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但都面临全科医生严重不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繁重的挑战,要根据社区现况作出正确的健康管理决策,有必要对社区人群按照服务利用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各类人群分别给予全科预约门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双向转诊、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档案、社区慢性病筛查、慢性病自我管理等各自侧重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引导居民社区首诊。  相似文献   

16.
杨玲  杜雪平 《中国全科医学》2024,(17):2167-2172
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学专家约翰·莫塔(John Murtagh)提出的Murtagh安全诊断策略逐渐被全科医生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多用于常见病的初步诊断、危急重症的快速识别、分析和判断是否存在导致某种症状/体征而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同时了解患者的担忧和期待。全科教学门诊是培养全科医生临床思维、提升全科诊疗能力的重要培训方法。本文以1例风湿性多肌痛(PMR)患者为教学案例,应用Murtagh安全诊断策略剖析诊疗思路,结合文献分析诊疗过程、总结诊治经验,指导全科医生从多维度思考疾病诊断、治疗,培训全科住院医师的全科临床思维、提高PMR诊治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分级诊疗是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建立有序就诊环境的具体措施,目前对于社区居民全科医疗服务需求就诊机构选择的研究较少,了解居民接受对应服务的优先选择机构,对于建立有效的分级导流机制具有一定作用。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全科医学科提供的服务内容的需求情况和就诊机构选择情况,为建立良好的分级诊疗策略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9年7-10月,采取随机拦截的方式选取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市虹口区全部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含居民一般情况、居民对一般全科医疗服务需求及就诊意向调查两部分,包括对28项全科服务内容的需求程度及对应全科服务内容的就诊机构选择倾向。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05%。被调查居民对28项全科服务内容的需求率为67.82%~86.18%。居民需求率较高的前3项全科服务内容分别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1 690例(86.18%)〕,优先预约就诊〔1 688例(86.08%)〕,发生常见病、多发病时提供第一步诊疗〔1 664例(84.85%)〕;居民需求率最低的3项全科服务内容分别是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他慢性病晚期患者、治疗无效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 330例(67.82%)〕,需要住院但疾病所属专科不明确时、提供过渡期间的病房服务〔1 464例(74.66%)〕,由于经济、家庭或个人特殊情况无法继续在大医院治疗时提供后续诊疗、康复服务〔1 519例(77.46%)〕。居民倾向于前往综合性医院全科接受的前3项服务分别是在其他医院或科室无法明确诊断时进行诊疗、在其他医院/科室无法治疗时进行诊疗、发生复杂疑难病症时提供第一步诊疗;居民倾向于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接受的前3项服务分别是签约并提供综合、连续的签约服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制定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不同年龄居民对26项全科服务的需求率不同,对14项全科服务的就诊机构选择情况不同(P<0.05)。对全科了解程度不同的居民对26项全科服务的需求率不同,对所有全科服务的就诊机构选择情况不同(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对全科诊疗熟悉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服务内容、愿意进行首诊的诊疗机构的选择有差异。应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的作用,根据居民需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差异化服务内容,提升居民对全科服务理念的认知,促进有序分诊。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因未分化疾病或亚健康问题就诊的患者日渐增多。这类问题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诊断和治疗上缺乏规范和指南,全科医生在处理上存在随意性,患者满意度不高,医疗服务质量难以评价。间接导致过度检查和转诊,不合理消耗医疗资源,甚至影响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本文在参考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分析和经验分享,并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症状的全科诊疗思维和对完善全科医疗制度的意义。通过分析亚健康和各种功能性症状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以及医患双方不同的认知特点,丰富了未分化疾病的内涵,并进一步阐述有效处理未分化疾病,对加强基层医疗的重要性。首先,从未分化疾病的病情特点出发,探讨了其不同于普通疾病的诊断思路:通过识别预警症状进行疾病风险排查,并结合与症状相关的社会心理线索的查找来支持判断。在处理上则采用症状改善、生活方式管理和风险监控等综合措施,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解释和咨询,推动医患共同决策。其次,通过建立未分化疾病患者的就诊行为模型,说明全科医生在处理这类疾病所处的核心地位,及其守门人角色对医疗改革的重要意义。最后,建议全科医生应重视该类疾病的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预约就诊对缩短患者非医疗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效果。然而,社区预约接受度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设计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约就诊制度亟待解决。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预约就诊服务利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2-3月,基于便利性原则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站点门诊,对1 000例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及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和利用状况、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知晓和利用状况。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预约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3%。993例被调查居民中,患病726例(73.1%);857例(86.3%)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医院了解服务〔88.4%(758/857)〕。857例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中,728例(84.9%)和家庭医生签约,698例(95.9%)知道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993例被调查居民中,46.0%(457/993)知道社区开展预约就诊服务,其中,48.4%(221/457)使用过全科预约就诊服务,54.3%(248/457)使用过非全科预约就诊服务。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签约医生是谁会增加全科预约就诊行为,而有其他慢性病(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外)、对医生服务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通过电视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会减少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和签约家庭医生会增加居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通过社区医院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接诊医生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会减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结论 要改善社区预约就诊现况,需要重点从有长期慢性病随访或管理需求的居民入手,以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手段,并兼顾其他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在非全科预约就诊方面,还额外需要从优化门诊流程、控制等候时长等方面入手,通过践行分时段预约及便利的远程预约和解约方式,改进就诊患者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20.
季燕  丁静  陈雪  刘美星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0):2563-2567
背景 频繁就诊不仅造成社区医疗资源不合理应用,而且增加全科医生的工作负担。目的 了解北京市月坛社区高血压患者频繁就诊现状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完整门诊就诊记录的43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状态、文化程度、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疾病情况(体质指数、合并其他慢性病情况)、就诊情况(单纯咨询次数、口服高血压药物种类、测量血压次数)进行分析。结果 434例高血压患者共就诊9 910次,其中频繁就诊组(年就诊次数>24次)160例(36.9%),共就诊5 694次(57.5%);常规就诊组(年就诊次数≤24次)274例(73.1%),共就诊4 216次(42.5%)。频繁就诊组的年龄构成、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比例、体质指数及合并冠心病、脑卒中比例与常规就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OR=2.467,95%CI(1.536,3.964)〕和合并脑卒中〔OR=2.702,95%CI(0.449,1.106)〕为频繁就诊的危险因素。结论 频繁就诊高血压患者占用了大量社区医疗资源,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合并脑卒中为频繁就诊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频繁就诊的重视程度并筛查干预不必要的就诊行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