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军  解朝永 《实用全科医学》2010,8(3):326-326,370
目的探讨心肌桥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机制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185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心肌桥组、冠脉狭窄组和对照组,并对心肌桥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检测各组患者及心肌桥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的细胞粘附因子。结果心肌桥组与冠脉狭窄组相比,sICAM-1、sVCAM-1、sE-select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sICAM-1、sVCAM-1、sE-select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桥组患者服药前后相比,sI-CAM-1、sVCAM-1、sE-select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肌桥患者可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应积极对心肌桥患者进行干预,服用阿托伐他汀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心肌桥(coronary myocardial bridge简称心肌桥)为冠状动脉先天性病变,为冠状动脉行走异常的一种特殊的临床表现。既往临床较少见,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此类患的检出率不断增加。为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病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其治疗方法,作报告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经药物治疗3例患,对其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及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的疗效进行分析,就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诊断治疗作一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异常。既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发现心肌桥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等相关检查的逐渐普及,心肌桥的诊断准确率逐渐提高,且治疗手段也由传统的药物保守治疗进展到介入及外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因此,对于心肌桥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逄淑兰  李海云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138-138,140
目的探讨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结果心肌桥检出率1.81%,孤立性心肌桥多见。结论心肌桥可致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CAG可明确诊断,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618例病人中共检出的心肌桥13例,结果 心肌桥发生率为2.1%,均为单桥,其中12例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1例在左冠状动脉旋支,临床诊断单纯性心肌桥7例,3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肥厚性心肌病;所有病例均行内科药物治疗,2例置入支架,结论 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率较低,其造影表现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假性心肌桥相鉴别;临床上对有症状的心肌桥 患者应当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心肌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是临床相对少见疾病,由于不可溶性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心肌组织内,造成以舒张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限制性心肌病,是一种细胞免疫体液性疾病~([1])。本病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常因难治性心衰或其他脏器衰竭而死亡。早期确诊、治疗可以延长病程,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1病例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心肌淀粉样变患者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1例心肌桥患者的诊断经过.探讨心肌桥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1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6例冠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检出心肌桥6例,均位于前降支,心肌桥发生率为2.6%,心肌桥长度8.19mm,平均(13.5±4.0)mm。依据Nobel分级法,I级3例,II级2例,III级1例。6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心肌桥的诊断,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表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是一种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发育异常~([1]),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走行于心外膜下室壁的心肌纤维中,覆盖的心肌纤维束则为心肌桥,被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tunneled coronary artery)。以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的解剖变异,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晕厥或猝死等都可能与之相关~([2,3])。现就心肌桥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现代诊疗进  相似文献   

10.
陈丹  王冰  马逸 《吉林医学》2011,(2):231-232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冠脉心肌桥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降脂药、抗凝药、钙拮抗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25mg,1次/8h,口服。治疗期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症状发作的次数及症状改善的状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悸、胸闷、气短症状改善,能有效缓解胸痛症状(96.43%:64.29%,P<0.05)。结论:倍他乐克治疗心肌桥是有效安全的,可以减轻心肌桥对冠脉的压迫,从而缓解心绞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心肌桥 (简称心肌桥 )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冠状动脉走行异常情况。近 20年来,由于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此类患者的检出率不断增加。作者报告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经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 2例患者,并就心肌桥的诊断治疗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讨论。 1临床资料   例 1,男性, 57岁,医生。因心悸、胸闷不适 2年于 1999年 1月 30日入院。心悸、胸闷症状呈间歇性发作,尤以活动或精神紧张后加重。每次发作 1~ 2小时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无明显胸痛,但是心率可达 120次 /min,服用氨酰心安可减轻症状。先后被误诊为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65-168
目的:探讨心肌桥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弋矶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的237例患者,根据心肌桥冠状动脉收缩期压缩程度分为2组,Ⅰ级组(冠状动脉收缩期受压程度<50%),Ⅱ级组(冠状动脉收缩期受压程度≥50%);正常对照组为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及心肌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正常对照组与心肌桥亚组左心室构型及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临床诊断为单纯心肌桥的患者42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率为17.7%,均为左前降支;与心肌桥Ⅰ级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肌桥Ⅱ级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e′降低,E/e′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Ⅰ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心肌桥Ⅱ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左心室舒张功能随着心肌桥冠状动脉收缩期压缩程度加重而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13.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是指覆盖在心外膜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被覆盖的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MCA).长期以来MB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1],但近期有报道心肌桥可以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者心律失常,甚至猝死[2].本文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征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因心前区不适就诊,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630例,共检出心肌桥96例,检出率约15.2%,其中男68例,女28例;患者年龄40 ~ 85岁,平均61岁;合并糖尿病26例,高血压17例,高血脂36例;病程12 h至15年,平均7.6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分析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分析经冠脉造影确诊的48例50处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Holter结果、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并对心肌桥、桥前、桥后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随访药物及支架治疗心肌桥的疗效。结果 前降支心肌桥的部分心电图表现为V4-V5/V6导联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发生率48.4%。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心肌桥的平均狭窄程度重于阴性者。但心电图、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临床症状、Holter结果、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对心肌桥的诊断均无特异性。造影发现94%的心肌桥发生于LAD6—8。心肌桥前出现斑块狭窄16处(发生率32%),血液滞留10处(发生率20%),总的发生率52%。而桥后斑块狭窄和血液滞留各仅1例。但桥前在不同情况下(正常、斑块狭窄、血液滞留),心肌桥的狭窄度差异无显著性。“恬尔心”和(或)倍他乐克治疗心肌桥总有效率87.8%。3例发生于LAD7—8段的心肌桥狭窄在80%以上,均植入了支架,平均随访36.3个月,无1例因胸闷、胸痛而再入院的。结论 造影发现“收缩期狭窄”为目前确诊心肌桥的主要方法,桥前易发生斑块狭窄和血液滞留,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支架对心肌桥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40层螺旋CT对298例无症状患者体检、可疑冠心病患者及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由两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是否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结果一致判定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疾病.并测量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血管特点与临床关系.结果 298例患者检出80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22处,检出率26.8%.前降支近段、中段心肌桥比例最高(51.6%)心肌桥厚度1~2 mm组比例占61.2%.壁冠状动脉100 mm以下长度组为53.3%.疑有冠心病组检出单纯心肌桥(不合并有血管动脉硬化)多发生在前降支近段及中段且心肌桥厚度>10mm以上.结论:40层螺旋CT可以较准确判断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检出率高.壁冠状动脉发生的部位、长度及心肌桥厚度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各种心肌标志物(cardiac markers)的临床应用正不断深入,其心肌损伤后释放动力学已基本明确;早期标志物肌红蛋白和决定性标志物心肌钙蛋白T或I(cardiac troponin T and I)按照一定程序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常规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大大提高;心肌钙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预后及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心肌钙蛋白T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心功能评估有价值。作者简要回顾了国外对心肌标志物,尤其是心肌钙蛋白T和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有不同程度心前区不适症状。2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静息心电图异常。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心肌桥前降支多见。狭窄1级33例,2级21例,3级6例。60例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随访1年,大部分患者症状减轻。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非典型心绞痛,通常预后良好,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可缓解因心肌桥对壁冠状动脉的压迫所致的心绞痛。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冠状动脉造影中心肌桥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多体位投照,对可疑者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后复查造影,对检出有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6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检出心肌桥38例,检出率8.2%。其中37例为左前降支,1例为右冠状动脉后降支。38例中,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管壁不规则提示有粥样硬化表现者21例(55.6%)。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心肌桥绝大部分位于左前降支,其近段冠状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心肌桥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结果:62例有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存在,其中49例发生在左前降支及其分支,11例发生在左回旋支及其分支,2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有助于壁冠状动脉长度和心肌桥厚度的评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16例冠状动脉心肌桥行外科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12 ~ 71岁 。合并瓣膜病1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单纯心肌桥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不停跳下完成行心肌桥松解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0例。其余在心脏停跳下完成。结果 16例冠状动脉心肌桥行外科治疗均获成功,未出现围术期死亡病例,患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提高( 52.5%±4.3 %和65.9 %±5.5 %,t=6.9204 ,P= 0.0000),室壁运动改善有3例。 结论 目前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对于心肌桥收缩期狭窄 >50%的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