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聊城市妇幼保健院3例HEHE的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的病理学基础。结果 弥漫型2例,结节型1例。HEHE多分布于肝包膜下,DWI序列8个病灶中央信号降低呈“黑色靶征”,2个病灶表现为“包膜回缩”。MRI动态增强扫描A型23个病灶,6个直径≤0.2 cm,门静脉和静脉期均强化;C型5个病灶,3个病灶直径≥2.5 cm,周边延迟强化,中央纤维硬化基质对比剂浓聚,1例患者3个病灶肝/门静脉截断于瘤体周边见“棒棒糖征”。结论 HEHE以包膜下分布为主,具有“黑色靶征”“包膜回缩”及“棒棒糖征”等特征性影像表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分型后,病灶的不同对比剂强化方式对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小病灶以A型多见,大病灶以C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MRI影像学特征表现及误诊分析。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的8例HEAML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总结其MRI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平扫信号、DWI与ADC信号、化学位移成像、强化特点、是否含有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结果 8例HEAML均为单发,术前诊断正确5例,2例误诊为肝腺瘤,1例误诊为肝细胞肝癌。T2WI多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T1WI多为低信号,DWI高或稍高信号,ADC多为等信号;化学位移成像6例有信号差异;增强动脉期多为明显强化,5例呈“快进慢出”,3例“快进快出”,3例渐进性强化并趋于均匀信号;4例见包膜,其中3例持续强化,1例延迟强化;3例见供血动脉,4例见引流静脉,2例见静脉早显。结论 MRI多序列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HEAML具有化学位移成像中反相位较正相位见局灶性低信号,假包膜持续强化,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静脉早显等MRI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5例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的MD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全组MD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较低密度病灶,其中4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边界较清晰(3例位于门静脉左右分支邻近或汇管区,1例位于肝脏周边),剩余1例表现为左叶弥漫多发斑片状结节.增强扫描5例肿瘤动脉期均呈轻-中度强化,周边较明显,门脉期强化均略加强,但较正常肝组织强化弱.其中4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所有肿瘤未见钙化及坏死.5例均见腹腔或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呈轻-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伴胆管轻度局限扩张.结论 继发性肝脏淋巴瘤以多发病灶常见,多位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或汇管区,并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MDCT对肝脏淋巴瘤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平扫病灶呈较均匀的稍低密度,增强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类似“血管漂浮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的CT/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2月5例经病理证实的HEHE患者的临床及CT/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32~57岁,平均(47.8±9.6)岁。按病灶数量可分为单发结节型1例,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融合型1例。5例HEHE患者共检出病灶90个,肝右叶65个,肝左叶25个,肝右叶病灶数量多于肝左叶,最大病灶直径约5.3 cm,最小病灶直径约0.4 cm。CT平扫除1例2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其余病灶均呈低密度影。MRI平扫T1WI均呈低信号,T2WI均呈中高信号,66个病灶中心可见更高信号;DWI均呈高信号。5例患者病灶均有沿肝包膜下分布趋势,79个病灶离肝包膜<2 cm,3例6个病灶可见“包膜皱缩征”,4例66个病灶可见“靶征”,2例3个病灶可见“棒棒糖征”,1例2个病灶可见“瘤内血管征”,1例弥漫融合型肝左右叶均可见肝内胆管扩张,1例多发结节型肝S5段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增强扫描19个病灶呈均匀强化型,65个病灶呈环形强化型,6个病灶呈中心填充型。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1例单发结节型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灶无复发,3例多发结节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情稳定,1例弥漫融合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灶依旧明显进展,出现腹水。结论 HEHE以肝内多发病灶为主,病灶数越多,影像学表现越典型。HEHE病灶多沿肝包膜下分布,较大病灶可引起肝包膜皱缩,“靶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均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DWI序列可发现更多小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管缝合后简单可靠的打结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间腹腔镜下采用“拴马结”胆总管一期连续缝合法治疗肝外胆管结石12例的经验.结果 12例均痊愈,无胆漏、胆道狭窄、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结论“拴马结”胆总管一期连续缝合法是可行的,简化了腹腔镜下连续缝合打结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无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以“Internal Fixation”、“Arthroplasty”、“Non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Elderly”为英文检索词,以“关节置换术”、“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老年”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了MEDLINE、Ovi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入组标准为70岁以上;Garden Ⅰ或Ⅱ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比较的研究。主要结果是再手术率。次要结果包括死亡率、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由两位研究人员从纳入的研究中独立提取数据。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量合并。结果 在901篇筛选的文章中,5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共有28591名患者(14296名接受关节置换术,14295名接受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再手术率高于关节置换组(OR:0.02,95%CI:0.43~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6,P=0.00)。两个治疗组之间的一年死亡风险、并发症及Harri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无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可降低再手术率,优于内固定治疗。对老年无移位股骨颈骨折行一期关节置换术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胰腺间变性癌(ANPCs)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ANPCs的认识.方法 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ANPCs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患者1,男,55岁,肿瘤位于胰体尾部,侵犯脾脏、横结肠横部近脾曲、胃后壁至贲门和左肾上腺;行“胰体尾巨大肿瘤、脾脏、部分横结肠、全胃切除术,横结肠端端吻合术,食道空肠Braun吻合术”;术后17d死于并发症.患者2,男,79岁,肿瘤位于胰头,肿块堵塞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增粗,未见肿瘤侵犯,肝十二指肠韧带见肿大淋巴结;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Child消化道重建术”;术后99 d死于肿瘤复发.2例患者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均无法明确诊断,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论 ANPC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主要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肿瘤发现时多属晚期,手术风险大,术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ACC)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ACC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1岁;7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胰体尾部5例,胰头2例;最大直径约2~13 cm,平均直径5.2 cm,边界较清楚;CT平扫为略低密度,病灶内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未见明显钙化。MRI扫描示病灶T1WI上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上为混杂稍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见瘤内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7例中1例肝转移,1例侵犯临近脾脏,2例显示胰管侵犯并扩张,3例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胰腺腺泡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瞄准器”状缝合术处理回肠造口还纳术后腹壁切口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间笔者团队收治的58例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造口还纳术后腹壁切口缝合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瞄准器”状缝合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及术后切口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及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传统一期缝合术相比,改良“瞄准器”状缝合术处理腹壁切口可明显降低回肠造口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后第一天疼痛感,缩短术后进食时间、拆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机器人胰腺手术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国内外机器人胰腺手术的演进过程、不同时期的热点主题、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方法 以“机器人胰腺手术”为主题,统计分析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突现词检测、时区图及时间线图分析,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结果 检索纳入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2日间PubMed数据库661篇、CNKI数据库235篇,合计896篇文献。国内外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国内外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国外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Chang Kang,国内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彭承宏;研究关键词国外以“机器人手术”、“胰体尾切除术”、“微创手术”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国内以“机器人”、“胰腺肿瘤”、“腹腔镜”等词出现频次较高;关键词聚类后,国外聚类#0(微创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1(保留脏器功能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出现大量突现关键词节点,聚类#3(微创胰腺肿物剜除术)则出现较多高中心性节点;国内聚类#2(机器人)出现大量突现关键词节点。结论 综合分析显示,机器人胰腺手术的临床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仍将是胰腺外科领域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演进过程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机器人胰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胰腺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21例肝门胆管癌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分析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CT资料. 结果: 浸润型9例,外生型11例,管内型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CT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平扫仅33%病例显示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 结论: 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特征为:肝门区胆管内等密度或低密度肿块伴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简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分为两组:“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隧道法组)19例、经前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前入路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隧道法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方面均低于前入路组[(185.53± 59.84)min vs (232.50±62.92)min, (244.74±88.03)mL vs (327.50±154.30)mL, (15.11±5.53)min vs (41.25±21.21)min, (65.26±23.66)mL vs (156.50±69.4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安全、可行,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望成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一种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动物模型胰腺远端切除术中,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腺后缝合胰腺残端的术式,探索一种能有效减少胰漏率且简单实用的新方法.方法 行胰腺远端切除术后,将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5-0 Prolene线U型锁边缝合胰腺残端;实验组,先将大网膜包裹胰腺一圈后,使其紧贴于胰腺表面,再缝合胰腺残端.术后记录第1至7天腹腔引流液量并检测其淀粉酶值,测量术后第1、3、5、7天血淀粉酶、WBC、CRP数值.两周后将动物处死检查,胰腺残端行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胰漏率分别为8.3%和36.0%(P=0.020),病理学显示实验组可见胰腺残端边缘有纤维组织形成的厚而致密的“帽子”状结构,可起到预防胰漏的作用.结论 胰腺远端切除术中应用大网膜包裹胰腺残端可有效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IPM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IPMC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主胰管型7例,表现为主胰管不规则明显扩张,胰管内呈较均匀低密度,多数可见管壁小结节,CT呈稍高密度;分支胰管型4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或多发囊性低密度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呈稍高密度,2例CT的MPR图像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胰头部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轻度扩张,内呈较均匀低密度.8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68 mm),7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4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囊内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以胰腺期较明显.结论 MSCT薄层扫描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图像能够较清晰显示胰腺 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胰管壁小结节及胰管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改变,多数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10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6例.影像学特点:肝内单发、多发及弥漫性结节或肿块,边界多清晰,病灶内或周围可见丰富血管影.超声以低回声为主,也可为高回声或混杂回声,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病灶血供丰富.CT平扫呈低密度灶,伴有斑点、斑片、条索状钙化.增强扫描示小病灶动脉期均匀明显强化或环行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大病灶动脉期边缘呈环形及花瓣样强化,延迟期持续向心性强化,中心区域可见条索状血管样强化及未强化区域.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混杂出血、坏死及迂曲流空血管.结论 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超声应作为筛查和随访的重要手段,CT和MR对早期定性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免疫相关lncRNA基因对”模型预测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位肝癌预后并分析不同组别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从XENA数据库获取肝细胞肝癌样本正常肝脏样本的RNA-seq数据,筛选出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位肝癌样本,提取免疫相关lncRNA,构建免疫相关lncRNA基因对的预测模型;随后将免疫相关lncRNA基因对预测模型与患者的预后及临床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数据计算高低风险组免疫微环境特征差异,并评估肝癌相关药物在不同风险组的敏感性。结果 筛选出免疫相关lncRNA基因对13个,并结合生存状况建立预测模型,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获益显著优于高风险组(P<0.001)。在肿瘤免疫微环境方面,高风险组表现出了更为突出的免疫抑制状态,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索拉非尼、阿昔替尼在基于风险分组的患者中敏感性显著不同。结论 免疫相关lncRNA的基因对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位肝癌患者预后情况,高风险的患者中免疫抑制状态明显,而不同的风险组对肝癌特定药物治疗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IP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预后。结果 13例AIP 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8例(61%),腹痛7例(54%),腹胀5例(38%),纳差5例(38%),体重下降4例(31%)。CT表现为:胰腺局限性肿大7例(54%),胰腺弥漫性肿大6例(46%)。8例MRCP表现为胆总管下段狭窄,狭窄段以上的胆管扩张,2例表现为典型的“鼠尾征”。5例均伴有硬化性胆管炎;4例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3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诊断为2型糖尿病,其中3例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2例患者激素治疗+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3例因黄疸较重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病情均好转痊愈,1例因误诊为胆管癌行手术治疗。出院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其中2例患者治疗依存性较差,分别于发病后3月、5月自行停药5天、10天,经随访再次劝阻复查后,再次治疗。12例均痊愈。其中2例复发,分别是治疗第8个月和17月后复发。1例于治疗后19月死亡,死亡原因为胰腺癌。结论 AIP通过激素、熊去氧胆酸及ERCP,出院后的随访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13例误诊误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诊治方法和分析误诊误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临床资料:13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中,1例保守治疗,12例单纯胆道手术,未处理憩室。其中5例术前确诊憩室,另7例术后通过ERCP检出憩室。术后复发Lemmel综合征12例,经选择内窥镜EST加支架治疗6例,胃-肠转流2例,胆-肠或胰内引流4例,术后均未复发Lemmel综合征。结论: 胆石症并存憩室,应开展ERCP、GI检查,确诊憩室及位置、大小。胆石症和憩室均需处理,处理遵循“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深肌松”方案在肥胖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势。方法 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的肥胖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中度)肌松组(M组)和深肌松组(D组)。两组采用统一的镇静镇痛方案,其中M组诱导时予顺式阿曲库铵0.15~0.2 mg/kg iv,之后每间隔约45 min~1 h单次静推顺式阿曲库铵5 mg维持;D组诱导时则予罗库溴铵0.6 mg/kg静注,PTC=1~2时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连续输注,切皮前予罗库溴铵0.6 mg/kg iv,当神经肌肉阻滞开始恢复时以5~10 μg/(kg·min)泵注。比较两组诱导插管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躁动发生率;分别于诱导前(T0)、手术开始1小时(T1)、术毕时(T2)及离开PACU前(T3)抽取动脉血2 mL行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乳酸、血糖等结果的差异。结果 与M组相比,D组插管时间、苏醒时间较短,拔管后VAS疼痛评分及躁动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刻相比,T2、T3时刻D组的乳酸、血糖值较低,与M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肌松组相比,“深肌松”麻醉方案可缩短该类患者插管时间,加速苏醒,减轻术后疼痛和躁动应激,或可改善总体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RAI)重症急性胰腺炎需要联合手术的指征.方法 对采用早期RAI联合早期手术、中转手术、以及病情控制后延期手术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联合早期手术共4例:其中1例属暴发性胰腺炎,1例属腹腔室间隔综合征(ACS),1例需终止妊娠者联合胰周引流术,术后加行RAI,1例在外院早期手术后病情加重转入我院后加行RAI.(2)治疗过程中中转手术共4例:其中1例出现胆道梗阻而中转胆道减压术,1例出现液化坏死范围扩大,1例出现局限性感染坏死灶行二次手术而死亡,1例出现ACS行二次手术而死亡.(3)病情控制后行延期手术共5例:其中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头包块不能消退,另3例合并胆囊结石者在同一次住院期间手术.结论 (1) ACS是RAI联合早期手术的指征.(2)存在胆道梗阻的胆源性胰腺炎一般仅需早期手术即可,但在RAI治疗过程中出现胆道梗阻需中转手术.(3)RAI过程中出现局限化感染坏死灶或液化坏死灶扩大者应中转手术.(4)不能稳定的“暴发性胰腺炎”可试用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