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在正常人模型和"骨错缝"模型上加载相同的头颅质量载荷,观察对比两种模型颈椎应力的区别和差异;在"骨错缝"模型上加载采集的颈椎旋扳手法力学参数,模拟单侧颈椎旋扳法,观察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等主要结构的应力特征和改变。结果:与正常模型比较,"骨错缝"模型增加了病理部位以下颈椎在椎体、椎弓根、小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病理颈椎的活动度改变明显,只在右侧弯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增大,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均明显减小;旋扳法加载瞬时,目标椎体及相邻上下棘突应力显著增大,颈椎左侧小关节应力下降,右侧小关节应力上升,目标椎体上位椎间盘的纤维环前部应力减小,后部应力略增大,但髓核应力减小,其下位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后部应力均明显增大。结论:颈椎旋扳法可以调整"骨错缝"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的异常应力状态,降低目标椎体上位颈椎结构应力,但会增加目标椎体下位颈椎结构应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可靠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结合1例颈椎曲度变直患者和1例颈椎反弓患者的颈椎CT图像,建立曲度变直颈椎有限元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颈椎有限元模型(反弓模型)。模拟右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分别加载于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观察3种模型椎间盘、韧带、关节软骨和终板的应力特征。结果:(1)颈椎椎间盘应力分布。正常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6~7)和C_7T_1椎间盘右侧纤维环,变直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椎间盘左侧纤维环,反弓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C_(3~4)、C_(4~5)椎间盘右侧纤维环;3种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均集中于下段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其中正常模型最高应力集中于C_6~C_7右侧钩椎关节处,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最高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_7~T_1左侧钩椎关节处和C_5~C_6左侧钩椎关节处;反弓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2)颈椎主要韧带应力分布。正常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C_2~C_3、C_3~C_4、C_4~C_5双侧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C_3~C_4右侧关节囊韧带;变直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寰枕后韧带、前纵韧带(寰枕节段)、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齿突尖韧带;反弓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颈段右侧关节囊韧带、上颈段左侧关节囊韧带、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寰枕后韧带。(3)颈椎关节软骨应力分布。3种模型关节软骨应力均主要集中于寰枕关节两侧,最高应力均集中于寰枢关节软骨,正常模型和反弓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右侧,变直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左侧;反弓模型关节软骨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4)颈椎终板应力分布。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反弓模型终板应力主要集中部位分别为C_2下终板、C_3下终板和C_4上终板;正常模型终板最高应力集中于C_3上终板左前部,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终板最高应力均集中于C_3上终板后部。结论: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作用下,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集中部位及大小均不同。  相似文献   

3.
不同牵引角度治疗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力学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牵引角度下颈椎的不同生物力学过程,探讨最佳的颈椎牵引角度.方法:通过建立精确的颈椎(C4/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10°、后伸10°位对颈椎施加相同的力学牵引载荷,得出颈椎体、椎间盘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边的后外侧神经根出口位置,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的后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后伸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处,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前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结论:前屈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神经根的刺激,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后伸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椎动脉的刺激,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的主要因素。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8例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健康受试者50例作为健康受试者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症状体征积分、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及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综合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的因素。结果 (1)两组受试者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日常活动积分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受试者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为82.65%,健康受试者组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为1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受试者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为41.84%,健康受试者组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为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者的神经根压迫性刺激因素以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和颈椎椎间盘突出为主,其中单纯颈椎关节突骨错缝占43.88%(43/98),关节突骨错缝合并椎间盘突出占22.45%(22/98),单纯椎间盘突出占4.08%(4/98)。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发病关键机制一方面与颈椎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压迫性刺激有关,另一方面与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致神经根压迫性刺激有关,而后者在临床中往往易被忽视,应引起颈椎病临床防治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精确建立生理曲度变直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其与颈椎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颈椎曲度变直纳入标准的颈椎病患者采集其CT数据,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建模软件从CT扫描数据构建高质量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基于离散微分属性的体网格变形技术,将生理曲度变直的模型映射生成曲度正常的有限元模型,再在相同的边界和加载条件下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生理曲度变直模型的活动度范围比正常值要小并且出现再分配。在应力分布方面,C3~C4,C4~C5之间的小关节、钩突关节,和C3~C4之间的椎间盘出现应力集中。结论: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生理曲度变直和曲度正常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实验证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引起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少并且出现再分配,同时下颈椎的小关节、钩突关节、椎间盘应力集中,加速颈椎退变。  相似文献   

6.
多普勒超声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红 《中医正骨》2005,17(5):24-24
颈椎病的病变基础是颈椎的椎体后缘的骨唇形成、椎间关节(椎间盘、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颈椎韧带、关节囊的退行性变.增生的骨刺对椎动脉挤压刺激,导致椎动脉移位、扭曲.  相似文献   

7.
<正>颈椎小关节紊乱又称颈椎小关节错缝,颈椎关节突关节错缝,是由于长时间颈部不良姿势、劳损等因素,导致颈椎关节发生超过正常范围的侧向微小移动,不能自行复位而产生的颈椎功能障碍。本病上颈段发病较多,好发于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本病属中医学"头颈痛"、"骨错缝"等范畴。笔者自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对颈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48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基于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精细扫描图像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以期用于临床及理论研究。方法:选取本院30名健康成年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层厚0.625 mm的64排螺旋CT连续扫描颈部得到DICOM格式的CT断层图像,利用正版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6.0,Geomagic Studio2013,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2.1处理CT扫描数据,创建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据文献资料及CT结果在该模型上分别模拟头颅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自由活动,观察椎体最大应力集中部位和两侧椎动脉血流参数。结果:(1)建立C1-C7活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7个椎体、6个间盘、主要的韧带,解剖形态和活动功能方面与人体生理状态一致;(2)本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条件下,颈椎自由活动度与参考文献相似,经验证可靠。结论:本研究采用CT扫描后获取的全颈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经验证有效,关节前屈状态、后伸状态下等效应力分布图清晰且合理,还可以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实用性强,更加符合临床要求,可进一步用于中医手法诊断及颈椎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腰椎立体定位斜扳法与传统腰椎斜扳法对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成年男性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采用西门子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进行腰椎和骨盆扫描,层厚0.5 mm。基于CT扫描数据,应用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腰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分析腰椎立体定位斜扳法与传统腰椎斜扳法作用下腰椎-骨盆整体应力、L4~5椎间盘应力和位移、L4~5关节突关节软骨应力和位移、L4~5上下关节突表面中心点相对空间距离。结果:(1)腰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结果。建立的腰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550 215个节点、344 359个单元,高度模拟了腰椎-骨盆的结构与材料特性。在模拟加载条件下,L4~5节段屈伸、侧屈、轴向旋转活动范围与文献中的既往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模型整体应力。实施传统腰椎斜扳法时,腰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大应力为5.31 MPa,主要集中于L1  相似文献   

10.
颈椎牵引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 ,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脱水 ,纤维环弹力减退 ,椎间隙变窄 ,周围韧带松弛 ,椎体失稳而移位 ,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黄韧带肥厚、变性 ,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的继发性改变等。这些结构变化 ,均可使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 ,直接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 ,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在各型颈椎病中 ,又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居多 ,约占 6 0 %。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背疼痛 ,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 ,上肢沉重 ,酸软无力或持物易坠落 ,并有手指和前臂麻木。我科自 1997~ 2 …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是一种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综合病症,系因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骨质增生,小关节、韧带及关节囊等亦产生病理改变,进而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所致,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在各型颈椎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60%~70%。本文就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60%~70%)。临床上开始多表现为颈肩痛,伴有上肢部的麻木及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出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迹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本文就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正常人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对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颈椎薄层CT扫描,使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 10.01、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10、有限元软件MSC.Patran 2004等软件联合建立有限元模型。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人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由7块椎骨、5个椎间盘及相关韧带组成,包含44526个节点,248348个单元。结论:所建立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进行生物力学实验。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是一种综合症,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压迫了邻近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属中医痹症范畴。为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现发病年龄有降低趋势。笔者在长期临床治疗护理中,总结出一套自我按摩、锻炼及护理方法,长期坚持能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因为椎间盘变性后向椎间孔膨出、突出,或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导致椎间孔变窄,压迫神经根,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神经根水肿,表现为运动、感觉及反射障碍与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的病症.近年来笔者采用颈椎牵引下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因颈椎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变而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10%-15%,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伏案工作者.颈椎病根据其受累的主要部位和所产生的表现,通常分为6个类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比较多见.  相似文献   

17.
椎体位移离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手法治疗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椎体位移的离体动物模型,从而进一步探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及手法治疗机制。方法:杂种猪9只,处死后立即取L3-L5段脊柱,尸僵前L5椎体固定,L3椎体加装旋转杆,L4施以扭转外力,做超关节运动,去除外力摄X线片观察椎体位移变化。结果:当扭转L4做超关节运动时,发生椎体位移,单纯旋转不做超关节运动不能改变椎体原位状态。结论:(1)当扭转外力集于某一椎体,超过小关节限制运动时,可使该椎体产生椎体位移。外力使椎体产生位移造成椎体失稳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理改变;手法治疗是通过纠正椎体位移改变椎体失稳状态来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脊柱在生理范围内的旋转运动不能改变椎体失稳状态。(3)手法治疗必须定点、定向、定量;否则其旋转外力容易造成脊柱新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建立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方法]将48只SD大鼠分层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9 d拍颈椎X线片侧位片,观察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术前1 h、术后29 d后分别测定右侧臂丛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记录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该模型可以出现明显椎间盘变化及神经功能传导损伤的变化。[结论]模拟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双重退变的动物模型可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期)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脊柱微调主体疗法的临床预期。方法:临床组患者在脊柱微调疗法基础上辅以常规手法进行治疗。参照组单纯口服氟桂利嗪进行治疗。结果:两组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而临床组改善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颈椎动脉痉挛改善明显(P<0.05),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寰枢关节位移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而临床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脊柱微调主体疗法进行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优化颈椎正常解剖结构,安全性好,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颈部的推拿及牵引治疗42例颈性高血压疗效满意。本病由颈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其病理表现为颈椎间盘变性、突出、骨赘、无菌性炎症。其发作,往往因局部水肿,导致后关节不稳,错缝、椎间孔缩小刺激出椎间孔的神经根出现疼痛,同时无菌性炎症亦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血压异常及增高。手法治疗本病,功能舒筋通络、消炎止痛。舒筋者,即能缓解肌肉痉挛而能通络,通络者即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消除水肿。同时手法亦可增宽椎间隙、纠正后关节紊乱,改变骨赘物、神经和血管的相对位置,缓解临床症状,故在发作时治疗尤为适宜,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