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及传统固定矫治器正畸拔牙对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成人拔牙矫正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及传统固定矫治器组(N=30).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两组正畸患者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固定矫治器组较无托槽隐形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MBT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引起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Tip-Edge Plus和MBT技术治疗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每组32例,伴有Ⅲ度深覆(牙合)深覆盖病例,上颌均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第一或第二双尖牙.治疗前后拍上下颌切牙根尖片并进行根吸收分级评价,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出现不同程度吸收,两组之间上下颌中切牙或侧切牙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恒牙初期Tip-Edge Plus技术和MBT技术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引起的上下颌切牙根吸收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时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双期矫治病例18例,摆式矫治器病例20例,治疗前均无牙根吸收,治疗前后拍摄上切牙X线根尖片,在根尖片上对治疗组的上切牙牙根吸收评级,对比分析两治疗组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在两治疗组中的根吸收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是无论双期矫治还是摆式矫治器矫治,侧切牙的根吸收程度都比中切牙严重。结论: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矫治的牙根吸收程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在治疗安氏Ⅱ类错时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双期矫治病例18例,摆式矫治器病例20例,治疗前均无牙根吸收,治疗前后拍摄上切牙X线根尖片,在根尖片上对治疗组的上切牙牙根吸收评级,对比分析两治疗组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在两治疗组中的根吸收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是无论双期矫治还是摆式矫治器矫治,侧切牙的根吸收程度都比中切牙严重。结论:在治疗安氏Ⅱ类错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矫治的牙根吸收程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的患者切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分别选取28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实验组)和直丝弓矫治器(对照组)的患者,分析患者术前、术中6个月及术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通过测量各时间段的牙根长度,比较2组患者牙根吸收有无差异.对于牙根长度未见变化的患牙,通过CBCT检测其有无单纯唇腭侧和近远中骨质吸收.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47.3%的牙出现牙根吸收,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8.8% (P<0.05).2组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牙(实验组为55%,对照组为75%).矫治完成后,对照组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上升到85.3%,而实验组上升到68.3%(P<0.05).部分牙根长度未见减少的牙也存在局部根吸收,骨吸收最常发生在牙根的腭侧面(实验组为18%,对照组为14%).结论:与传统直丝弓矫治器相比,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并分析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的正畸病例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14.5岁。所有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且使用种植钉强支抗内收上颌切牙,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上颌切牙内收角度、内收量及伸长量,使用NewTom NNT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调整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切缘和根尖的牙齿长轴最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结果 上颌前牙内收治疗前后,中切牙内收角度为12.92°±6.43°,内收量为(5.54±2.21) mm,伸长量为(0.60±0.95) mm,牙根吸收长度为(0.81±0.46) mm,牙根吸收率为6.80%±3.60%,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量为(0.20±0.22)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吸收率与上颌中切牙切端的水平向位移及根尖至唇侧皮质骨的距离具有相关性;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上颌切牙内收角度的相关系数为0.3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突患者代偿性治疗后,上颌切牙产生了明显的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移动量越大,或超出了牙槽骨的解剖限制和改建限度,容易导致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切牙内收角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7,(7):635-637
目的评价运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口腔科60例正畸患者。30例为安氏Ⅰ类均角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15例采用自锁托槽矫治,15例采用传统直丝托槽;另外30例为安氏Ⅱ类患者,进行拔牙矫正,其中15例采用自锁托槽矫治,15例采用传统直丝托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螺旋CT,选取上颌中切牙为研究对象,进行长度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与根尖的距离代表牙根长度。结果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均可造成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拔牙组的患者较非拔牙组的牙根吸收量增加,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不管是拔牙组还是非拔牙组,使用自锁托槽均较使用普通托槽的患者牙根吸收量低,经统计分析,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均可造成切牙根吸收,但自锁托槽的使用可减轻正畸所致炎性牙根吸收的程度,其可能的原因是牙齿移动的力值较小,正畸治疗的疗程较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上下颌牙齿轻中度拥挤的成年患者16例,患者上颌前牙中至少有一颗已行根管治疗。使用0.558 8 mm槽沟的MBT托槽进行非拔牙矫治。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CBCT,并分别测量根管治疗牙齿以及对侧同名牙齿的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一共有18颗上颌前牙接受过根管治疗,其中包括6颗中切牙,8颗侧切牙,4颗尖牙。平均治疗时间为(18.3±2.6)个月。治疗前,已行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平均长度(22.68±2.14)mm;治疗后,牙根平均长度为(21.98±2.05)mm。治疗前,对侧同名活髓牙牙根平均长度(22.61±2.01)mm;治疗后,牙根平均长度为(22.01±2.37)mm。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牙位单独分析,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CBCT能够很好地观察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情况。在轻中度拥挤非拔牙的病例中,正畸治疗并不会增加上颌前牙已行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类患者上切牙不同位点的唇侧牙槽骨厚度。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CBCT片,其中安氏Ⅱ1 组、安氏Ⅱ2组、个别正常牙合组各50例,在牙体长轴矢状面上对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唇侧牙槽骨占总牙槽骨厚度的百分比。结果: 1)不同位点的唇侧牙槽骨厚度,个别正常牙合组最大,安氏Ⅱ1组次之,安氏Ⅱ2组最小;其中在根尖部位安氏Ⅱ1组最大,个别正常牙合组次之,安氏Ⅱ2组最小。2)根尖部唇侧牙槽骨厚度最大,根中部和根颈部较小,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错牙合的类型有关,除中切牙根尖区外,其它部位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小于2 mm,唇侧牙槽骨占总牙槽骨厚度的百分比不足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Twin-Block(TB)对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对照,评价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接受隐形前导矫治器(21例)及TB(28例)治疗的患者4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比较两组牙性、骨性指标及Holdaway软组织测量结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SNB均显著增大,隐形组增加量(ΔT=3.18±1.67)显著大于TB组(ΔT= 1.73±1.53)(P=0.013)。两组ANB及OJ均显著减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隐形组ANB (ΔT=-2.76±1.48)比TB组(ΔT=-2.40±1.33)有减小更多的趋势。隐形组比TB组更好地控制了上下切牙唇倾度,并对下颌平面角有减小趋势。两组Holdaway分析结果显示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侧貌。结论 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对于骨性Ⅱ类患者有与TB相似的前导下颌及改善软组织突面型的效果,并且在牙性效应及垂直生长型患者的控制上有独特优势,TB则更显著地诱导下颌升支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无储槽托盘(将隐适美矫治器或Vivera保持器用作漂白托盘)的牙齿美白效果,先对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随后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临床研究。材料和方法: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确定漂白凝胶在牙齿和矫治器之间(体外实验)的理想分布。分别分析了上颌中切牙上应用凝胶的三个样本区域(切端、中部和龈缘)。由于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有关,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确定漂白凝胶的临床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对漂白凝胶作用在对照组(下颌右侧中切牙和下颌左侧侧切牙,有储槽)与在实验组(下颌左侧中切牙和下颌右侧侧切牙,没有储槽)上分别获得的色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当2mm3的凝胶施加到托盘中牙齿唇/颊面的中心时达到最佳凝胶分布。就临床研究而言,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美白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异。两组的美白均有效并且患者对此也十分满意。结论:患者在使用隐适美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期间接受牙齿美白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该方法省时省钱。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轻力矫治是否可以减轻对牙根的吸收。方法:选取临床治疗的安氏Ⅰ、Ⅱ类拥挤并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病例30例,分为2组。其中,15例使用Damon 3MX自锁托槽矫治(自锁组),15例使用传统结扎式直丝托槽矫治(结扎组)。2组资料矫治前在性别、年龄、拥挤度及错类型等指标上具有可比性。通过矫治前、后的模型及全口曲面体层片,测量计算2组矫治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量,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①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2.05±1.51)mm,结扎组为(2.08±1.21)mm,差异无显著性(P=0.973>0.05)。②上颌侧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1.77±1.01)mm,结扎组为(1.91±1.59)mm,差异无显著性(P=0.848>0.05)。③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2.06±1.62)mm,结扎组为(1.98±1.50)mm,差异无显著性(P=0.926>0.05)。④下颌侧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1.94±1.45)mm,结扎组为(1.84±1.17)mm,差异无显著性(P=0.888>0.05)。结论:在拔牙正畸中,自锁矫治并未表现出比传统结扎矫治更少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定制式无托槽矫治器矫治安氏I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进行3Shape三维分析和评价。方法   选取2014—2016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72例,其中拥挤型35例,散在间隙型37例。应用定制式无托槽矫治器正畸,通过3Shape三维数字化模拟技术对两种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72例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拥挤型患者,通过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前牙比、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左切牙覆盖、右切牙覆盖。对于散在间隙型患者,通过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全牙比、前牙比、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左切牙覆盖、右切牙覆盖、上颌尖牙宽度和下颌尖牙宽度。结论 定制式无托槽矫治器可有效矫治安氏Ⅰ类拥挤型患者和散在间隙型患者的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区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危险因素。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2014~2016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一科患者治疗前的CBCT,存在骨开裂或骨开窗的上颌侧切牙44例和上颌尖牙43例为实验组,不存在骨开裂和骨开窗的上颌侧切牙43例和上颌尖牙41例为对照组。结果: 牙体倾斜度、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角度、牙槽骨曲度、牙槽骨宽度、牙根宽度与牙槽骨宽度差、牙齿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根长度、根尖距牙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牙齿舌倾、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角度大、牙槽骨薄、牙槽骨弯曲大、牙齿位置偏离牙槽骨中心(偏唇侧或舌侧)等是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区发生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amonQ自锁托槽控制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切牙转矩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试验组)和Gemini MBT托槽(对照组)进行不拔牙矫治,在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矫治后,试验组SNA、ANB、U1-SN、U1-NA、U1-L1、A′Ls-FH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以有效地控制上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小上切牙唇倾度,改善软组织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分析错成年患者固定矫治前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的相关性, 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3例安氏Ⅰ类或Ⅱ类1分类错成年患者, 其中男性2例, 女性21例, 年龄(23.4±6.3)岁, 矫治时长(2.1±0.7)年。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 采用矫治前后全牙列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 观察并记录矫治前后上下中切牙、侧切牙体积, 测量切缘移动距离和旋转角度、牙体长轴角度。比较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情况, 并计算牙根吸收率, 对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冠状向、垂直向、矢状向移动量等)、患者年龄、矫治时长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上下颌各牙位切牙体积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吸收量分别为(20.2±6.0)和(14.7±4.6)、(11.2±4.7)和(14.8±5.0)mm3, 牙根吸收率分别为(9.49±1.75)%和(8.56±3.43)%、(9.13±3.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骀患者在正畸过程中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选取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骀需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分别在初诊和正畸治疗去代偿后拍摄CBCT片。从矢状面上测量牙根长度,对比治疗前后牙根长度。筛选出存在牙根吸收的样本,总结牙根吸收后的形态类型。结果:所有切牙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牙根吸收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牙根吸收的牙齿,矢状向最长牙根长度和最短牙根长度有显著性差异。牙根吸收后的形态被总结为6种形态。结论: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在术前正畸去代偿后,切牙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其中上颌中切牙吸收尤为严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探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前后上颌切牙牙根外吸收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阻生致切牙牙根外吸收的患者24例, 年龄(12.3±1.6)岁(10~14岁),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4例。将治疗前牙根发生外吸收的上颌切牙纳入吸收组(中切牙21颗, 侧切牙22颗), 以牙根未发生外吸收的同名上颌切牙为对照组(中切牙26颗, 侧切牙21颗)。对正畸治疗全部完成满1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并拍摄锥形束CT, 随访到患者15例, 其中吸收组中切牙10颗、侧切牙12颗, 对照组中切牙16颗、侧切牙12颗。测量分析上颌切牙在牵引前(治疗前)、牵引后(阻生尖牙牵引到位时)及随访时(正畸治疗全部完成后1年)的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 同时分析尖牙牵引期间(牵引前-牵引后)及随访期间(牵引后-随访时)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的变化量。结果牵引后吸收组和对照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前(P<0.05)。除吸收组侧切牙牙体体积外, 随访时吸收组和对照组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后(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